2022-2023学年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检测卷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80分钟
题 号 一 二 总 分
得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中国,曾出现一场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2.“虽然这些人的思想和实践没有向政治改革继续前进,但他们确实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为社会进步的部分质变和量变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材料中提及的“这些人”与下列选项中的人物相匹配的是()
A.左宗棠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冯秀全
3.19世纪60年代初,曾国藩提出大购船炮的主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以为“内可平乱,外可御侮”。下列人物的活动体现了这一宗旨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
4.创立于1854年的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逐步明确征税范围、完善征税手段、强化追欠制度、细化征税标准、取得各国驻沪领事的同意支持,到1869年终于建立起成熟的税权制度。材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在缓慢前进 B.各国全力支持清政府改革
C.洋务运动取得重大成果 D.百日维新推动法治化进程
5.《申报》评论道:“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亦多于日本,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用企业远超日本 B.近代军事工业发展
C.海上交通运输发达 D.旧式兵器全部淘汰
6.李鸿章创办的官办企业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后,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1 300万两。这表明洋务运动()
A.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B.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强经济侵略
C.推动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D.极大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7.《奏请创设同文馆说》提到:“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可见京师同文馆创办的目的是()
A.学习发展近代教育 B.派遣学生学习西方
C.实现外交谈判成功 D.培养外交翻译人才
8.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分辨出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C.《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9.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B.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D.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10.1895年3月,邵阳市籍湘军将领魏光焘率部抗击进犯牛庄(辽宁省境内)的敌军,三换坐骑,浴血奋战,表现出了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材料中的敌军是指()
A.英军 B.英法联军
C.日军 D.八国联军
11.1895年5月,台湾人民群情激愤,“一律准备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台湾人民群情激愤”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引文评价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失败后的反应()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可以在东交民巷设大使馆了。
③法国:我们的机器也可以搬到中国去了。
④德国:我们的军队可以驻扎山海关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4.《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笔巨额赔偿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日本把这笔巨款的84.7%用于军事,其他部分用于皇室费用及教育基金等。”以下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开始向欧美国家学习
B.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建立了一支效忠天皇的军队
C.这笔赔款为日本扩充海陆军军备提供了大量资金
D.这笔赔款为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
15.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16.“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辛丑条约》的影响
17.1895年,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其创办者是()
A.谭嗣同 B.严复
C.梁启超 D.康有为
18.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师夷长技”思想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公车上书”成效显著
19.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20.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晋升之道。该措施是()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简机构 D.裁撤冗官
21.观察题21图,其所示历史事件发生在()
题21图 谭嗣同殉难图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戊戌变法时期
22.下列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3.从题23图展示的时代强音中可以领悟到那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
题23图
A.内忧与外患 B.落后与变革
C.变法与图强 D.屈辱与抗争
24.1900年6月2日夜间,天津火车站发生了一场战斗:每一次齐射之后,团民们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冲向车站。材料描述的是()
A.天津人民抗击英军入侵 B.太平军抗击英法联军
C.中国民众抵御俄国蚕食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25.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题25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题25图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26.维新的曙光刚刚显露,却瞬间消失。激愤的中国农民烧教堂,杀洋人。联军长驱直入,攻占北京,再遭国耻。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依次是()
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C.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7.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番言论是在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8.《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29.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近代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赔款数额最大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30.“1840年,在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改革政治体制 B.发展民族工业
C.反侵略反封建 D.推翻军阀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在近代遭受屈辱的历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 间 序 号 事 件
1839年 ①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②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③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④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⑤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⑥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⑦ 戊戌变法
1900年 ⑧ 义和团运动高潮
⑨ 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⑩ 《辛丑条约》签订
题31表
(1)请把题31表中事件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化探索三个主题进行分类。(5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④和⑤、⑥和⑦、⑧和⑨三组组合中,任选一组说明其中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3分)
(3)题31表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3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着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二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能赶上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创办三年内,外轮损失1 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材料三 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1)材料一中的“粤匪扰乱”指的是什么?“曾姓时髦郎中”所开“洋务清火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洋务运动。(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归纳洋务运动的局限性。(4分)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 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政变发生后,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时期大力宣传了什么思想。同一时期在北方宣传这一思想最有影响的是什么报纸?(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谭嗣同是哪次变法的代表人物。从谭嗣同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精神?(4分)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青年学生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