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四章第二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学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四章第二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学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8-08 21:0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设计说明 本节主要介绍了汽化和液化现象、液体的沸腾条件、沸腾时的特征及沸点、蒸发吸热及生活中的应用和液化的两种方式等知识,跟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但也由于对生活现象的错误的认识和经验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探究的分析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答案。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习惯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知道汽化与液化及对应的吸放热。 2.知道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知道沸腾现象、沸腾的特点和沸点。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 4.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2.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具、学具 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打火机、纸锅、棉花、烧瓶、导管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汽化 教学过程 回顾思考 温度计在使用前和使用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用吹风机吹湿头发和用烘干机吹手的图片,提问头发和手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一、汽化和液化 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然后把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请同学们观察塑料袋的变化,闻一闻、看一看塑料口袋内有什么?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却变瘪了? 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学生思考回答: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教师提问:水烧开和湿衣服变干都为汽化现象,两者有何不同点? 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二、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1.蒸发 投影展示:地面上的水和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的图片 提问:水分到哪里去了?与温度有何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水分跑到空气中去了,温度越高,水分跑得越快。 总结:这种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温度下。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思考: 1.夏天晒衣服和冬天晒衣服,哪个时候衣服干得快? 2.吹风机、干手器吹热风比吹冷风哪种干得快? 总结: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得越快。 思考: 3.晒粮食的时候,摊开的粮食比堆在一块的哪个干得更快? 4.晒衣服时候,展开的衣服比叠着的哪个干得快? 总结: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思考: 5.湿衣服挂在通风处和不通风处哪个干得快? 总结: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液体蒸发得越快。 学生思考:为了加快蒸发,我们应该怎么办? 三、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提问:水是不是一开始烧就沸腾了?你怎样判断水是否在沸腾? 学生总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举例:我们日常生活中,烧开水时所说的 “水开了”在物理学中我们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提出问题: 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是不是越来越高?水里的气泡是怎么来的? 猜想和假设: 因为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可以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出: 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设计实验方案时,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使水尽快沸腾?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绘制“温度—时间”图像。 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 交流评估: 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当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 交流、讨论: (1)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 (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 (3)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4)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像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 学生活动:观察第90页“几种液体的沸点”表。指出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思考:如何把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离开? 做一做:教师演示纸锅烧水 提问: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而水烧开时的温度约为100℃,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不会燃烧起来。 课堂小结 1.汽化和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沸腾的规律: (1)液体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升高。 (2)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4.沸点:(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2)沸点跟大气压和液体的种类有关。 (3)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 (4)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液面上方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当堂达标 1.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逐渐升高 B.不变 C.逐渐降低 D.忽高忽低 答案:B 2.徐老师和同学们在实验室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时,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所测水的沸点为________℃,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该处大气压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开始实验时烧杯内最好装入热水,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 答案:98 小于 节约时间 3.有些宾馆、饭店的洗手间里装有感应式热风干手器,洗手后把手放在它的下方,热烘烘的气体就会吹出来,一会儿手就烘干了,它能很快把手烘干的理由是:热风提高手上水分的________,并加速水分表面的空气________,促进水分的________。 答案:温度 流动 蒸发 4.在炎热的夏天中午,取两只相同的茶杯,盛入等量清水,将A杯盖上杯盖,B杯敞开,如图所示。将它们放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桌上,经过两个小时,________杯中的水温较低,这是由于这杯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更快所致。 答案:B 汽化 5.小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2)纠正错误后,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3)分析图丙所示的图像,可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 。 (4)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了大量的“白气”,“白气”形成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 (2)93 (3)不变 (4)液化 6.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 ,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试着分析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 答案:因为纱布能将盆内的水吸上来,随着水的蒸发,饭菜所在环境的温度就会降低,饭菜就不容易变质了。 7.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擦干。这是由于从冰箱中取出的金属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因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的表面上。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金属表面发生液化,所以擦不干。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液化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为什么游泳后到了岸上的人,感觉到比较冷? 讲授新课 一、液化 1.液化的实例 投影展示: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烧水时,壶嘴冒出的 “白气”。“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回答: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早晨窗玻璃上因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的 现象吗?(在里边还是外边?) 学生回答:里边。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液化现象举例:雨、露、雾、“白气” 、玻璃窗内的水珠、车窗内的水珠、夏天冰镇饮料瓶外的水珠、夏季水缸外壁“出汗”、冬季戴眼镜的人从严寒的室外进入室内时镜片变得模糊不清…… 例1 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水蒸气 B.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 C.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D 练一练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春天,冰雪融化 B.夏天,湿衣服晾干 C.秋天,草粘晨露 D.冬天,湖水成冰 答案:C 2.安装在浴室内的某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比室温略高,从而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答案:B 2.液化的方法 (1)教师讲解露珠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露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总结: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称为冷却法。自然界中露水的形成、雾的形成都是因为气温下降使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投影展示:气体打火机和液化石油气,它们是如何压入容器的? 总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归纳:液化的方法:冷却法和压缩体积。 例2 以下措施中,无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 A.使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B.压缩气体体积并降低气体温度 C.使气体体积压缩到足够小 D.增大气体体积并升高温度 解析: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一是降低温度,例如雾、雨、露等;二是压缩体积,例如液化石油气。故选D。 答案:D 练一练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是因为( ) 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 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凝聚 答案:B 二、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实验: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 2.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缠上浸了酒精的湿棉花,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现象:1.手感到比较凉;2.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 结论:汽化吸热。 思考回答:游泳者到岸上感到冷的原因: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蒸发制冷。 实验:3.在试管A未放入容器B前,先用温度计测出B中的水温。再将试管A放放入B中,让烧瓶内的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水蒸气在试管A中会遇冷液化为水。过一段时间再测容器B中的水温。它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这说明什么? 现象:B中的水温升高了,说明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升高。 结论:液化放热。 教师总结:①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 ②液化时可以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 ③环境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 讨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为什么 课堂小结 1.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得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也能使一部分气体液化。 2.液化的类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如露和雾)和从容器中出来的热的水蒸气液化(如开水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最常见的液化现象。 3.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当堂达标 1.水壶中的水沸腾后仍给它继续加热,水壶中水的温度将( ) A.继续升高 B.保持不变 C.缓慢降低 D.忽高忽低 答案:B 2.打预防针用酒精棉球涂在皮肤上消毒,有凉的感觉,这是因为( ) A.酒精温度低 B.酒精会挥发 C.酒精蒸发从人皮肤上吸热而致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C 3.夏天扇扇子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 A.扇来的风是凉的 B.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C.扇来的风能加快汗液蒸发从而加快从人身上吸热 D.扇风能使空气温度降低 答案:C 4.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_______造成的,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________形成的,该变化过程需要_______热。(前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汽化 液化 放 5.电冰箱是常用家用电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制冷剂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请根据你对冰箱的认识及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冰箱里面温度较低,而外壳摸起来却较热。这是制冷剂在冷冻室内___________,在冷凝器内___________。 答案: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