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创造宣言
陶行知
了解作者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
1908年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与厉麟似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了解作者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陶行知积极创新教育改革,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创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有制节。
检查字音
中
惰
遁
钝
懦
豢
灌溉
殖
暴
伤
懒
词
养
繁
自
自弃
zhòng
dùn
dùn
nuò
huàn
guàn gài
zhí
bào
鲁
夫
duò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作者就“创造”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梳理文章的论证线索,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3.围绕这些观点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
4.这些材料是如何与观点建立联系的?
5.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
第一部分(1):提出总论点“我们要创造”。
第二部分(2-4):阐释分论点“教育者也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第三部分(5-11):批驳五种错误观点,进而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四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第五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未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运用罗丹的材料,类比论证,引出教育者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比喻论证,引出教育就像雕塑,雕塑的刀法正如同教育的方法,众多接受教育的学生就像美术家刀下的塑像。
指教育方法
指受教育者
指受教育者成才
第三部分是作者在批驳五种错误观点,进而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小组讨论:作者批驳了那些错误观点?是怎样批驳这些错误观点的?
“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被批驳的五种错误观点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环境平凡
批驳方法:举例论证,有说服力。
创造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生活单调
批驳方法: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有力批驳。
创造
排比,强调,增强语势。
“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年纪太小
批驳方法:举例论证,有说服力。
创造
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自己太无能
批驳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进行批驳。
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陷入绝境
批驳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进行批驳。
创造
排比,强调,增强说服力。
比喻,生动形象。
“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被批驳的五种错误观点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得出观点结论: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类比论证,论证“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
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看不出来……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
东山樵夫的故事
东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现象,不懂变通,不懂创造。
被泰山树苗听见,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徒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二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地,一天一天地,听到有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么?”
东山樵夫的故事
树苗没有受到好的引导而被影响心态,自我怀疑。
树苗和老人家的对话是作者的想象,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的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里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那一缕是树苗的,那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东山樵夫的故事
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
东山樵夫
树苗
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
学生
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
也不能给予学生好的指导
化成一缕黑烟
被毁灭
比喻论证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直抒胸臆,热切呼唤,渴望创造
创造宣言
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宣言:一般指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坚定信念。
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发出宣告,揭示观点,鼓励激励
紧扣开头,用罗丹的话结尾,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