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说课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说课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9 13: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怀
史铁生
—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
六、说板书设计
内 容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
单元主题:至爱亲情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病重母亲对瘫痪儿子的百般忍耐和宽容,文中既有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也有自己的悔恨和愧疚,更有对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生命感悟。
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两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过渡到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翻开初中语文课本,不难发现无论教材怎样变革,散文阅读一直占据着极大的比重。《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经典的散文佳作,在初中阶段的散文阅读教学中起着开启学生散文阅读的大门的作用,我们应借此培养学生散文阅读的兴趣,为今后的散文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朗读技能
外部朗读技能
内部朗读技能
情景再现
节奏
语气
停连
重音
把握情感基调
1.七年级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朗读训练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外部朗读技能,学习本课应在此基础上继续训练朗读技能,通过深入理解作者复杂情感,有方向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内部朗读技能。
2.七年级学生因由小学步入全新的初中,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个性鲜明,但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个体差距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维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关注个体差距,尽快掌握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注意语气、节奏。(重点)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难点)
4.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探寻”好好活“的意义,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学生学情、以及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角色转变:组织者、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1.朗读指导法(给与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2.合作探究法(问题--思考--讨论--展示)
3.分层教学法(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出及提问的针对性,上、中、下 各层次学生都有表现机会,不让课堂上有人闲着)
4.总结归纳法(散文阅读:知道看什么地方,以及在这些地方看出什么来) 关键词句 情感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2
3
五、说教学过程
研读课文
探讨主题
拓展阅读
作业布置
4
5
导入新课
1
2
三、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
课前导入正如乐曲家演奏前定弦,歌唱家演唱时定调,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观众能否成功被你吸引。
一个出色的导入从一开始就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整节课的课堂效果。
视听导入法:
短视频:《史铁生—深受命运的折磨与啃噬,却活得如此生动》
五、说教学过程
2
三、说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2
2
2
设计意图:
1.学习心理:学生学习心理准备,使学生率先闯入新的知识领域
2.学习效果: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3.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初一语文预习五步法
①读 大声朗读两遍课文(不添字漏字,读流利,有感情)
②标 自然段
③圈 圈出生字词并注音
④查 作家资料
⑤思 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的
课后练习
生字词
作家作品
检查补充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2
五、说教学过程
3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反复的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之美。另外朗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说话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是尊重学生主体,保护学生读书兴趣的重要手段。
1.自读—展示读—点评(紧扣单元目标,继续训练朗读技巧,强化第一单元朗读训练成果)
2.自读课文交流感受:
从文中我读到了 —— (目的在于把握学生初读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三、说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运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注细节(重要词句),提升朗读技能,由外部语音技能训练转向内部情感技巧训练,从而达到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目标。
研读课文
探讨主题
4
1.文中多次出现“好好儿活”,你觉得史铁生有没有“好好儿活”(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并进行朗读展示,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2.母亲为了让史铁生“好好儿活”,做了哪些努力。
(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段和第三段,其他同学圈画相关句子交流)
从——(句子)的——(字词)中,我读出母亲——
五、说教学过程
研读课文
探讨主题
母亲 “ 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五、说教学过程
研读课文
探讨主题
4
3.史铁生所理解的“好好儿活”,体现在文中三次看花的描述中,默读全文,思考通过三次看花,“我”有哪些变化?
绝望
再生
2
五、说教学过程
研读课文
探讨主题
4
4.作者最后一次写看花时,加了一句母亲曾经说过的“好好儿活……”请你结合资料,补充母亲没说完的话。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 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病隙岁笔》
【材料一】
【材料二】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020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设计意图:学生与作家不仅有着遥远的时空距离,更有人生经历及经验的不同,初一阶段的学生思想还稚嫩,不一定能深入理解史铁生“好好儿活”的人生领悟,因此通过前几个问题对史铁生“好好儿活”进行思考探究后,进一步补充相关资料,辅助学生更好的走进作者、理解作者,弄懂文章情感。另外以补充母亲没说完的话是训练学生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促使他们思考!
《合欢树》2
五、说教学过程
拓展阅读
作业布置
5
1.(必做)假如史铁生站在母亲的墓旁,你觉得史铁生会对母亲说什么?请用第一人称来写,50字左右。
2.(选做)如果史铁生能收到你的来信,你会给他写什么?请写一写。
《我与地坛》
推荐阅读
设计意图:阅读的核心是理解,学生凭着他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阅读一篇文章,产生了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本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直抓散文阅读核心——作者情感,以作业的形式加强和内化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其转变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温儒敏教授曾多次强调统编版教材十分重视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读书我要”是整个语文改革的核心,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通过作业及推荐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阅读兴趣。
2
六、说板书设计
母亲
史铁生
怀念
悔恨、愧疚
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
以简洁的板书高度概括本文教学难点(情感),并让学生上台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并完整结束本堂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