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你还记得吗?
知识分解
1. 典型的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2. 私有制、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诞生
3.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早期国家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距今约
170万年
距今约
70—20万年
距今约
1万年
距今约
7000—5000年
距今约
5000年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约公元前
1046年
原始社会
元谋人
北京人
原始农业
陶器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夏朝
建立
商朝
建立
西周
建立
西周
灭亡
奴隶社会
旧石器晚期:母系氏族
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
一
文明起源:
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5000年
从石头看历史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胡适
原始粗放的旧石器时代
阶段:
代表:
生产及技术:
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用火
原始人群、晚期母系氏族确立
北京人复原像
元谋人门齿化石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旧石器时代
思考点:中国史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约1万年)
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期主要文化遗存
早期
代表
生产及技术
社会组织
晚期
代表
生产及技术
社会组织及成员
思想及宗教信仰
分布特点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农业:粟、水稻、饲养家畜
手工业:彩绘陶器、养蚕缫丝、建造房屋村落
母系氏族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黑陶、玉器
父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祭祀、神庙、墓葬
以中原为核心,沿黄河、长江流域分布,呈多元格局,连续性、发展性、农耕化倾向
从母到父的氏族制度
氏族:原始社会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靠血缘亲族关系来维系,并根据性别来进行 社会分工
分工情况:青壮男子担任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的任务,妇女则采集烧烤食物、 缝制衣服、养老育幼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早期
晚期
早期
晚期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低下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贫富分化不明显
社会贫富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阶级分化明显
氏族联系趋于紧密
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出现
生产力发展
从母到父的氏族制度
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随葬品统计
随葬品 坟墓 占全部坟墓比例
31-40件 1座 0.3%
21-30件 3座 0.8%
11-20件 47座 12.8%
1-10件 270座 73.8%
0件 45座 12.3%
1、齐家文化墓地与姜寨遗址墓地相比,在墓葬上有什么差异?
2、从墓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哪些信息?
规模、随葬品数量不一,差距大
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明显
探究: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
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
于是,在中原龙山文化中出现了主要来自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的众多文化因.素,并且,这里是居天下之中,为八方辐辏之.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经验交汇融合,是其他各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问题探究:(以良渚文化为例)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分别起到了
哪些关键作用?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地下人群
——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①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②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③阶级分化明显; ④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二
国家产生:
从万邦时代到王权世袭
部落时代:三皇五帝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
1、三皇: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事迹较为具体
3、禅让制
禅让制: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万邦时代:
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
陶寺遗址:有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层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部落时代:三皇五帝
国家建立:夏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禹
社会性质: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统治方式: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 下变为家天下)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的机构和职官
聚族而居,对地方控制有限
灭亡:夏桀暴政、商汤灭夏
文化遗址:很可能是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偃师二里头遗址复原宫殿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探究: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
相互印证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结合,彼此印证。
探究: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寻找夏朝》
探究: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
面对史学界的争论,我们要秉持何种正确的历史认识观点呢 历史事实需要考古、文献等史料进行科学论证和逻辑推演,随着史料的不断丰富,我们对历史事实会有更贴近于真实的认识。
夏的核心区域就在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尚书》 《诗经》 和《夏本纪》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
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苏联学者刘克甫则认为,一个民族的认证需要有文献做证明。同时“这些文献必须是书写而非口传的,是当时的记录而非后来的,是用本民族语言写成而非其他民族语言写成的”。目前并未发现有关夏朝的此种史料,无法证实夏朝的存在。
存在
不存在
三
国家发展:
商和西周的政治文化
(一)商朝
材料一: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史记·殷本纪》
商
(王畿)
内服
方国
方国
方国
周
外服
各附属国基本是独立的,有的还基本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内外服制示意图
时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都城:后期定都于殷
政治制度:
中央: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度
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特点:松散的方国联盟
神权色彩浓厚(占卜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殷墟出土的带有文字的龟甲
(二)周朝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井田制
(二)周朝
1、分封制
材料:
周公……兼至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荀子·儒效》
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方式:授民授疆土
诸侯的权力:世袭统治权,相对的独立自治权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同姓多处于战略要地或富庶之地
2、宗法制
【概况】
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周
【概念】
宗法即宗族法规,以父系血统远近为准,区分嫡庶、亲疏、政治权利,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
【目的】
解决权力、财产继承矛盾,协调家族内部关系。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庶关系】
双重性:血缘-兄弟关系,政治-君臣关系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互为大小宗)
材料:
周代封建社会的上层,“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
--许倬云
3、礼乐制
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
材料一:
礼者为异。
--《礼记》
材料二: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在闽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乐礼正义》
礼,贵贱有序
乐,上下和同
4、商周的经济与文化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四鸟扁足方鼎
毛公鼎
井田制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的经营方式:井田制
5、西周的社会治理
礼乐制
井田制
宗法制
分封制
【等级观念仪式化】
【封建关系等级化】
【权力继承系统化】
【土地经营国有化】
保障,准则
表
里
基础
天下归主
天下归姬
天下归嫡
天下归心
文化
政治
经济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夏商周)
政治 ①血缘关系为纽带:政权和族权相结合的血缘贵族政治,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②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严格等级序列。
③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④分封制下诸候独立性较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
⑤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经济 ①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仍主要是木石等工具;
②青铜铸造处于鼎盛时期;
③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主要土地经营方式,集体劳动。
文化 ①出现象形文字——甲骨文;
②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
③崇尚祖先崇拜,敬天保民(民本思想);
④形成礼乐文化。
本课小结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产力发展--产品剩余--私人占有财产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出现--阶级产生--政府、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形成
3、多元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商周时期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材料:早期起源过程中形成的以华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中华古文明体系,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内部活力,深深地影响到往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虽有不少波折,而文明本身却从未中断,一直持续发展下来,与早期中国所奠定的有核心、有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是有很大关系的。 ——严文明
课后思考: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对后世有何影响?
民族认同
民族融合
多元一体
文化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