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8 18:0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时空定位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1.背景: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1864年)
①新时代下,科举制受到很大冲击;②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2.表现:
材料: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宏开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尽开,再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梁启超提出入小学者比诸生,入中学者比举人,入大学者比进士,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维新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的主张,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王会晓《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等
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到戍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整理自《科举制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清末新政时期:确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废除科举制。
2.表现:
(二)选官制度的改革
1.背景: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2.表现: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①官制改革 ②学堂选官 ③留学毕业生选官
(二)选官制度的改革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随堂演练
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这一章程的颁布
A.推动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
B.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
C.实现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根本转型
D.确立了科举制废除以后的选官方式
随堂演练
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清政府的这一举措
A.说明传统教育已被近代教育取代 B.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
C.表明了近代教育确立了主导地位 D.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1.内容:①五权宪法内,考试选拔
②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2.特点:兼采中西 自主创新。
3.意义:①积极: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对于提高文官素质,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有积极意义;
②局限:只停留在纸面上。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1.方式:考试和甄别。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负责机构 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生甄拔考试。
甄别对象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甄别方式 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考 试
甄 别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2.建立: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3.意义:
积极: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弊端: 仅在中央政府实行;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1.措施:
①.人事制度:
②.公务员制度:
③.考试法规: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2.特点:
考试院掌考试及考试行政事宜,并由其考选委员会主持考试。在举行考试时,考试院组织典试委员会办理具体考试工作。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其中"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和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 ——白钢《政治制度史》
①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 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备;
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
④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⑤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⑥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以法律条文形式得到确立。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3.评价:
①正式建立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开放性和平等性更强。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无法禁绝,官僚主义、贪污舞弊依然严重。
材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 然结果100名合格者中竟无一女性。在放榜之际,竟有女考生失声痛哭。而典试委员邵元冲夫人张默君也禁不住伏案流泪。而到1933年第二届高等考试时,才有两位女性“攀登龙门”,她们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陈自观和倪光琼。
材料:据1931年的调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的公务员为46266人,有人据此估计,“如果把各省综合计算,其数目恐将十倍于此”,也就是46万人左右,考试及格人员不到总数的1/40。
评析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和开放性;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党治色彩浓厚;由于政局动荡、社会环境的限制,实际效能有限.
随堂演练
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随堂演练
孙中山认为“立法、司法、行政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此弹劾权及考试权实我国之优点,吾人采取外国良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为此,他主张( )
A.改科举为学堂选官,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B.融合传统的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C.甄别措施以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取代传统的“官吏”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概念阐释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一)干部制度
“干部” 一词是外来语。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发展:
建立
发展
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十八大以来
83%
(一)干部制度
1.发展:
(1)改革开放前: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沿用旧制 → 建立新制
(2)改革开放后:
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
①改革:
②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二)公务员制度
1.发展:
1993年:开始推行
2005:正式形成
2006:发展完善
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列。
——白钢《政治制度史》
2.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合作探究
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认识: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现代公务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
随堂演练
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随堂演练
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
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
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
课后作业布置
ENTER YOUR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