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我看
穆旦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重点)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品味诗中含义深刻的语句。(难点)
3、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巧妙地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情 达意。(难点)
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眼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由春景而生发感想的现代诗歌《我看》。
了解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等。
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
创作背景
《我看》为20岁的穆旦于1938年6月于在滇南小城蒙自所创作。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困境,无数中国学人奔走在离徙的路上,年轻的穆旦也是其中一员,一路上他目睹山河破碎的现状,亲身经历了现实的苦难,更加坚定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渴望。1938年5月西南联大成立,穆旦作为大一新生开始了诗歌的学习和创作的高峰期。就是在那个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年代,在遥远的西南边陲昆明,西南联大成为战时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为新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地,穆旦在年轻的英籍教授燕卜荪的启发引导下,他对拜伦、济兹、布莱克等英国浪漫派作家的文学作品入迷,同时还专心攻读艾略特、奥登等人的诗歌。 《我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穆旦的诗歌创作也由此进入新时期。
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知。
2.思考:“我”在怎样的特定时间,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字音字形
丰润(rùn) 翅翼(yì) 红晕(yùn) 忧戚(qī)
枉(wǎng)然 谐奏(zòu) 飘逸(yì) 流盼(pàn)
摇曳(yè) 吹熄(xī)
美读诗歌
1.听诗歌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初读感知:
1.默读全诗,想一想“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来描景抒情的?
“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1.我看”领起的四句诗,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春日夕阳图
傍晚,春风和煦,轻轻拂过丰润的青草,草儿在风的轻抚中摇摆,远处的水面荡起一片绿潮。远眺,天空中,飞鸟平展翅翼,渐渐飞入云中,看不见了。流云慢慢地红了脸庞,凝望它的大地不觉沉醉了。
精读赏析
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1.“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
连续四个“我看”,不断重复,获得了一种旋律的美感,实际上这是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连续四个“我看”,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3、诗歌的标题是“我看”,然而诗歌第三、四、五节都非诗人所见,这样拟题合适吗?
合适。因为诗人在前两节描绘了“我看”到的景物,极力渲染了景物的静谧美好,展现了中国北方原野的生机与活力。后三节是诗人面对美景的思索,诱因是眼前的美景,这三节虽然没有写看到的景物,但是由“看”引发的思考与呼告,仍然和“看”有联系,因而这样拟题是合适的。
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品味赏析
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
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3.如何理解“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面对无限美好的春光,使作者思绪万千,曾经的“欢乐”“忧戚”涌上心头,产生了徒劳无功、浪费时间、得不到任何收获的感觉,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和忧伤。
4.如何理解“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含意?试加以赏析。
诗的开头部分,诗人以含蓄、稳健的笔触,不动声色地营造了一派美丽祥和的景色,表达了对和谐和自然生命的渴望。而结尾部分“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用了急切的“哦”,说明“合流”可能出现了危机,紧跟着的诗句证实了“欢乐”与“哀愁”交织的波动思绪,“季节燃起花朵”却又把它“吹熄”,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袭来的不安。
艺术特色
1.意象丰富,意境优美。
诗人选取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树”等,自然让人联想到诸多经典诗句,以此创造出清幽、典雅而又富含勃勃生机的意境。
2.运用语言陌生化的手法。
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较多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法。如“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虽看似不合事理,却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花朵的自然荣枯,感受到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春给人的体验既有“欢笑”,也有哀愁”,就像花朵随着季节自然荣枯一样,这是生命的常态,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这首诗作者描绘了春天里的美景,歌颂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孕育生命、滋养万物的伟大,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