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课题 《少年中国说》 课时 2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作用。3、诵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四字短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4、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而积极进取的爱国心与责任心。
教学重点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而积极进取的爱国心与责任心。
第一课时一、情境创设二、自主探究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2、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3)、学生根据注释自译课文。(4)、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纠错。(5).解释下列词语。老大 盖 果 欲 既往 惟 故 。 永旧 日新 已经 照例 未经 破格 好 怯懦 : 苟且 瘠 大略 固 : 宜澌亡 : 翘足 :鹰隼 : 矞矞皇皇 : 发硎 : 履 : 疆 : 第二课时三、知识导学理清思路,理解内容。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各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文章结构: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说:“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这“一”、“再”表现了日本人的什么看法,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3、朗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从哪几个方面把老年人和少年人性格做了对比?其目的是什么?对比一 老年人: 少年人: 对比二 老年人: 少年人: 对比三 老年人: 少年人: 对比四 老年人: 少年人: 对比五(比喻) 老年人: 少年人: 通过对比,歌颂了 ( )4、齐读第三段,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5、小结。四、基础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⑴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苟且: ⑵则吾中国为过去,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翘足而待: 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吸张: 3.文中以龙喻少年中国的句子是 。4.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实现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中国主要靠什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从文中摘出一组对偶句抄写在下面。 五、能力创新同步解读⑴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⑵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⑶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6.对上段文字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设问 对比 排比 夸张 B、反问 对比 排比 拟人C、反问 对比 排比 比喻 D、设问 对比 反复 比喻7.第⑴句的“老大”和“少年”分别指什么?老大: 少年: 8.第⑵句中“使”的意思是( )A、出使 B、使令 C、特使 D、假使第⑵句中“举”的意思是( )A、抬举 B、推举 C、全部 D、举起9.将下列表象征关系的句子用直线连接起来。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A、象征少年中国突然崛起⑵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B、象征中国的巨大声威⑶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C、象征中国的巨大前程⑷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D、象征少年中国奋发有为⑸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E、象征祖国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⑹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F、象征中国的美好生活⑺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G、象征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10.用“||”给文段划分层次。11.点明本段中心的句子是( )A、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B、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C、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D、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