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08 21:2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一)
【教材分析】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中的第四课,是探索了声音的产生,变化,传播后,对耳朵的研究.教材呈现了三个内容:一通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二通过实验观察知道耳郭的作用,三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实验,掌握人体内鼓膜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研究方法,技术创新能力,并让孩子们了解耳朵的结构及耳朵的重要性,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注意去保护自己的耳朵。
【学情分析】
课前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的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不清楚。本课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认识人耳的结构及我们感知声音的过程。但由于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及假设与搜集证据的探究能力还不强,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及时点拨。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种的声音了。
科学思维:1.认识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2.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探究实践: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1.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2.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少年》,提问:这首好听的歌曲,我们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呢?学生会说:用耳朵听到的。教师继续问: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板书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要想了解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先知道耳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1.耳的结构
(1)课件展示耳的结构图,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朵》
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引导学生回顾,教师顺势板书:外耳、中耳、内耳)
(2)引导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先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再进行评价总结。(主要讨论外耳、中耳、内耳的主要功能。)
(3)提问:耳郭有什么作用呢?
2.了解耳廓的作用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郭》
模拟耳郭实验,步骤如下:
(1)把一张A4纸卷成喇叭状,用双面胶带粘住,做成一个“喇叭”。
(2)两个学生一组进行合作,一个同学把“喇叭”小的一端贴住耳朵,另一个同学对着喇叭大的一端讲话,再把“喇叭”拿下来,保持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不变,讲话的同学继续用同样大的声音讲话,听的同学仔细感受声音大小有什么变化。
(3)两个同学交换位置,再做两次,做好实验记录。
(4)教师展示实验记录,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分析。
(5)师生共同小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提问: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起什么作用呢?
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所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
3.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1)课件展示鼓膜能振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鼓膜的振动。
(2)讲解:“鼓膜模型”制作方法。
实验材料: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橡皮筋、音叉、小鼓、小锤、面粉等。
实验步骤:
(1)把气球皮放在杯口上面绷紧,用橡皮筋固定(气球皮模拟鼓膜)。
(2)在“鼓膜"上面放少量的面粉。
(3)敲击音叉,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鼓膜”是怎样振动的,上面的面粉是如何变化的。
(4)重复以上的步骤多次实验,仔细观察“鼓膜”的振动。
(5)改进实验装置:1、用植物油瓶模拟耳郭,2、小矿泉水瓶模拟耳道,3、用小鼓替代音叉做声源,4、用泡沫小球代替面粉,5、参考鼓膜和外耳道的结构,改装置为横置。改进后的装置更接近耳朵的结构,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学生会观察到更明显的“鼓膜”振动现象。
提示学生,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因为我们的鼓膜就是很薄的、有弹性的一层膜。要仔细观察气球皮上面的面粉有什么变化。
(6)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7)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8)小结: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它就会产生振动。
由此可以得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了鼓膜的振动。
三、科学探索
研讨一:我们对人耳的功能和结构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师出示耳朵模型图,与学生一起回忆我们刚刚学过的耳郭、鼓膜的作用。
研讨二:耳郭的作用
1.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2.你们知道医生的听诊器有什么作用吗?它是怎样工作的?
四、师生共同小结
(1)提问: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耳朵的结构,通过模型探究,了解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同课异构(二)
【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中的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在探索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后,对耳朵的研究。这一课引导学生使用实验模拟的方法,探究人的耳朵各个部分在帮助我们听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重点研究鼓膜的作用。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他产生振动。在这节课,学生要制作这样一个模型,剪下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用它来模拟耳道,在大口一端绷紧一块气球皮,来模拟薄而有弹性的鼓膜,用牙签和细线悬挂又轻又小的泡沫小球,粘好牙签使小球紧挨着气球皮,泡沫小球就相当于耳膜连接着的听小骨。在这节课,学生要制作这样一个模型,剪下矿泉水瓶子的上半部分,用它来模拟耳道,在大口一端绷紧一块气球皮来模拟薄而有弹性的鼓膜。用牙签和细线悬挂又轻又小的泡沫小球,粘好牙签使小球紧挨着气球皮,泡沫小球就相当于耳膜连接着的听小骨。通过观察泡沫小球的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通过自主经历问题——假设(猜测)——验证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噪音对耳朵的危害,让学生了解保护耳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回顾“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这些科学概念,让学生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疑问,然后通过视频初步了解耳朵结构,让学生对耳朵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借此可以了解学生对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一问题的初步认识,之后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和实验探究的方法。为的是能够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本课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思维:1.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2.认识声波的传播路径以及人耳各部分的作用。
探究实践: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廓和鼓膜的作用。2.探究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1.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2.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认识声波的传播路径以及人耳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在讲台后敲击鼓面,问同学们,你们猜猜桌下藏着什么?
学生猜测,教师出示鼓。
2.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猜出是鼓?
学生说出是因为听到了敲鼓的声音。
3.复习旧知:
经过前面几堂课,你知道鼓是怎么产生声音的吗?(预设答案:鼓面振动产生声音。)鼓在讲台这里,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到你的耳朵的呢?(预设答案:空气。)
4.质疑揭课:
是,鼓面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出示课题。
用回顾导入的方式,将前两节课的知识和这节课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导入方式更加直观,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认识耳朵,推测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先来认识耳朵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就进入耳朵来次“耳朵之旅”。
2.通过短片学习耳的结构。
3.同学们,耳的结构真的很复杂。由外向内,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有耳廓、耳道。耳廓其实就是我们平常俗称的耳朵这部分。耳道是一个通道,连通着中耳里薄而有弹性的鼓膜,鼓膜连接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板书)
4.认识了耳的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结构再次思考“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5.当鼓振动发声时,带动周围空气振动,进而将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耳朵能听到声音,会不会也与振动有关呢?
预设答案:耳道空气振动引起鼓膜振动。
那么声音通过耳道真的会引起鼓膜的振动吗?鼓膜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推测鼓膜的作用。)
用科学视频带领学生来一次“耳朵之旅”,用这样的方式来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能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对耳朵结构的认识,学生也能有更多不同的思考。
三、研究鼓膜,了解作用
(一)观察鼓膜的振动
1.由于鼓膜位置较深,我们不容易看到。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你还记得模拟实验的方法吗?当我们无法直接用真实地鼓膜来研究时,就可以模仿鼓膜制作一个模型来研究。
我们想研究鼓膜的作用,那么就要制作一个类似耳道和鼓膜的结构。用什么材料可以模拟耳道?什么材料可以模拟薄而有弹性的鼓膜呢?(学生回答)
2.出示“鼓膜模型”。我们可以制作这样一个模型,剪下矿泉水瓶子的上半部分,用它来模拟耳道,在大口一端绷紧一块气球皮来模拟薄而有弹性的鼓膜。用牙签和细线悬挂又轻又小的泡沫小球,粘好牙签使小球紧挨着气球皮,泡沫小球就相当于耳膜连接着的听小骨。
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我倾向于生活中非常常见,而且可以废物利用的东西,这样学生以后在家也可以将这个实验演示给父母或者小伙伴看,共同分享知识。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3.怎样利用手中这个模型来实验和观察呢?出现什么现象,就能说明声音通过耳道会引起鼓膜的振动呢?
4.演示实验:我们可以这样,把塑料瓶口擦拭干净,用嘴对着塑料瓶口,发出较大的声音,观察靠在气球皮上的小球是否振动。
5.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发现模拟鼓膜的气球皮有什么变化?说明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怎样?
(预设答案:小球发生了明显地振动,这说明声音通过矿泉水瓶的确使气球皮发生了振动。)
小结:当物体发出声音时,声音通过耳道可以使鼓膜发生振动,鼓膜还能引起听小骨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板书:振动)
这部分采用演示实验,操作方面更规范,也为后续实验操作做出了示范,让刚接触实验的孩子们感受到实验的趣味性。
(二)实验一:探究声音远近和强弱不同对鼓膜的影响
1.提问:当我们对着塑料瓶发出较强和较弱的声音时,观察比较鼓膜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注意点。
(两次的声音大小要不同,距离要相同,都放在比较接近塑料瓶口的位置,不要太远。)
2.提问:当我们用相同大小的声音对着塑料瓶口喊,但是在离塑料瓶口较近或较远的地方,比较鼓膜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注意点。
(两次对着塑料瓶的声音要相同,但是在一次离塑料瓶口较近的地方,一次离塑料瓶口较远的地方,比较两次“鼓膜”振动有什么不同。)
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4.汇报展示实验记录单
四、探究耳廓,明确作用
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实际我们看到的外面这部分叫做耳廓,那耳廓有什么作用呢?
1.学生给鼓膜模型装上喇叭状的“耳廓”
想要搞清楚耳廓是否有收集声音的作用,仍然需要模拟实验来帮忙。耳廓位于耳道外,形状像个喇叭。那么我们可以在刚才没有耳廓的模型的基础上,在瓶口外安装一个形似喇叭的部位,模拟我们的耳廓。
2.我们利用这个模型,比较一下,当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时,在没有耳廓和有耳廓的情况下,小球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吗?为了比得公平,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答案:我们要注意声音大小相同、声音发出的位置到耳膜的距离要相同、手要拿稳。)
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4.汇报展示实验记录单。
得出结论:耳廓确实可以把声音更好地收集聚拢到耳道里,使鼓膜发生比较明显的振动,于是我们就能听到比较清晰的声音了。(板书:汇聚声音)
将白卡纸做的“耳廓”安装在自制的鼓膜模型上,这样和我们耳朵的结构更加相似,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和观察到有无耳廓的不同,明确耳廓的作用。
5.联系实际:同学们,我们人类的耳廓有聚拢声音的作用,其实自然界的一些动物也是如此。蝙蝠的耳朵圆圆的,与身体相比显得很大;兔子耳朵又大又长,还可以随声音的方向做任意转动。它们这样的大耳廓,能接收到的声音更多,使听觉更加灵敏,也就能更好地洞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听诊器也具有收声的作用,通过听诊头上的薄膜振动,来收集声音传送到我们的耳中。这就是听诊器的原理。听诊器的听筒和耳郭的作用一样能聚集声音,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拉长变大的耳郭”。
联系自然界的动物和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更加进一步了解耳廓的作用。
五、补充讲解,课堂总结
1.同学们,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了鼓膜和耳廓的作用,相信你对“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定有了更多的认识,让我们来说一说吧。
2.播放我们听到声音的整个过程的科普视频。当声音传到内耳后,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使我们真正听到声音的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教师总结:外界的声音由耳廓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会引起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将声音传入内耳后,还要经过耳蜗再传递给听觉神经,接着再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才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耳的各个部分在声音传递过程中都是不可替代。我们要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
通过视频总结完善,更加直观,更方便学生理解。
3.提出疑问: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保护耳朵的好方法吗?
(1)在游泳、洗澡时,要注意避免耳朵进水,进水后容易引起中耳发炎。如果不慎进水,可以轻轻用纸巾或棉棒擦拭干净。
(2)避免听音量过大的声音。容易造成听力损伤。当周围出现巨大的声响时,要捂住耳朵,以免振坏耳膜,听力受损。
(3)不要随便掏耳朵,一定不要用尖锐物品掏耳朵,以免伤到耳道甚至耳膜。
科学知识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也是我们在每节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的知识。
六、作业设计
1.( )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
2.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 )。
3.耳朵中的( )部分可以汇聚声音。
4.你有哪些保护耳朵的方法?
答案:1.耳朵 2.鼓膜 3.耳廓
4.避免听音量过大的声音,避免耳朵进水,不要随便掏耳朵,不要长时间带耳机……
【板书设计】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聚声音 随外界声音而振动
↓ ↓
鼓面振动发声→四周空气振动→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外耳 中耳 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