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9 20:1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黄河
1
关于黄河的诗句
黄河在民族文化中的特点:气势磅礴,恢弘大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
由于黄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这里都是战略要地。上下五千年发生了若干战役,如牧野之战、官渡之战、巨鹿之战等,黄河天险更是一道天然防线。
历史上著名的的黄河战争
抗战时期,日军曾发动多次渡河战斗,都未能成功。黄河一度成为阻击日军的天然防线,也是抗战军队强大的帮手。
抗战中的黄河
5 黄河颂
光未然
文题解读
“黄河”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颂”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6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7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抗日热情。
作者简介
8
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地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
9
光未然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
第二乐章 《黄河颂》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四乐章 《黄水谣》
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
第六乐章 《黄河怨》
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
第八乐章 《怒吼吧,黄河》
冼星海
10
巅( ) 澎湃( ) 浊流( )
劈( ) 发源( ) 哺育( )
九曲连环( ) 一泻万丈( )
diān
pài
zhuó

yuán


xiè
( )屏障
( )屏营
( )屏息凝神


( )坚强
( )强词夺理
( )倔强
pínɡ
bīnɡ
bǐnɡ
qiánɡ
qiǎnɡ
jiànɡ
字音易错
字音易错。表“戏曲、歌曲、歌谱”之意时,读“qǔ”;其余情况下,读“qū”。
字形易错
意为“惶恐的样子(多用于奏章、书札)”。
读音易错,读“jué”。
读准字音
字词积累
山巅diān 哺bǔ育 澎péng湃pài 狂澜lán
赞zàn歌 发源yuán 屏障zhàng 浊zhuó流
滋zī长 气魄pò 劈pī 宛wǎn转
九曲qū连环 一泻xiè万丈
气魄:
澎湃:
狂澜:
屏障:
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哺育:
气势,魄力。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或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形容广阔或壮大。
喂养,比喻培养。
13
跟读录音,划分节奏、停顿,模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跟读录音,感知全文
思考:这首颂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情基调:深沉悲壮、激昂澎湃
采取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歌颂黄河
14
朗诵词: 点明了歌颂黄河“英雄的气魄”的主题,引出下文。
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以及她所代表的我们民族坚忍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开宗明义地点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表明了写作目的,引出下文。
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行文结构
15
“伟大而又坚强!”概括了黄河的精神,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朗读第一部分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朗诵词: 点明了歌颂黄河“英雄的气魄”的主题,引出下文。
歌词部分开头有一段蓄势描写,哪个字统领了这部分?
行文结构
17
绘黄河
“望”(自然特点)
黄河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从哪个动词看出黄河怎样的形象?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怎么样颂
“望”统领
横向展开
纵向描写
远景俯瞰
近景描写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奔腾不息百折不挠
气势磅礴
20
歌词:
绘黄河
“望”(自然特点)
黄河
朗诵词: 点明了歌颂黄河“英雄的气魄”的主题,引出下文。
颂黄河
行文结构
21
赞美黄河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有何标志性词句?
怎么样颂
“啊!黄河!”将赞美黄河分为三部分
22
三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是否能够调换顺序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比喻,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朗读指导:深情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朗读指导:坚定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比喻,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朗读指导:逐渐高昂
怎么样颂
“啊!黄河!”将赞美黄河分为三部分。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从黄河的地理特征方面赞颂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方面赞颂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
26
从黄河的历史贡献方面赞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歌词:
“啊!黄河!”
颂黄河
“望”(自然特点)
黄河
朗诵词: 点明了歌颂黄河“英雄的气魄”的主题,引出下文。
绘黄河
深情
坚定有力
高亢激昂
行文结构
27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反复
以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收束全诗,激起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决心,升华主题。
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歌词:
“啊!黄河!”
颂黄河
“望”(自然特点)
歌词结尾: 发出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誓言,升华主题。
黄河
朗诵词: 点明了歌颂黄河“英雄的气魄”的主题,引出下文。
绘黄河
深情
坚定有力
高亢激昂
行文结构
29
诗歌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1)反复
“啊!黄河!”反复出现,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突出和强调了黄河的重要性、作用和精神,深化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强调了中华儿女学习民族精神的决心,也表达了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品味语言
30
(2)比喻
“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屏障”: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也是精神上的城防。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激励民族精神和信念。
品味语言
31
黄河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坚强意志的象征。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颂》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在今天,黄河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黄河的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扎下根,黄河精神在我们身上得到延续。我们要好好学习,关心国家大事,以一己之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使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坚强不屈、勇往直前。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