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2《玩偶之家》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2《玩偶之家》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8 22: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2《玩偶之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噩梦(è) 葬送(zàng) 埋怨(mái)
B.饶恕(shù) 撺掇(cuān duo) 雪茄(jiā)
C.打岔(chà) 娇嫩(nèn) 角色(jiǎo)
D.勉强(qiáng) 消遣(qiǎn) 嘀咕(dí)
2.下列关于戏剧知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的要素有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舞台说明不是戏剧的要素之一。
B.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C.戏剧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强调戏剧冲突,因此会淡化人物在戏剧中的个性表现力。
D.戏剧的语言就是指戏剧演员的台词。
3.下列语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李烨对张进说:“非常感谢你这次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下次如果你有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B.程一鸣教授将自己的学术专著送给爱徒王斌,他在扉页上写下“王斌同学惠存”的字样。
C.主持人黄乐乐说:“感谢嘉宾吴小明,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二、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凝练为中国精神_________的一部分。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叫作《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令世人_________。这一巨作是如何穿越近千年的历史,近乎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从材料物性的角度分析,一是载体的质量上乘,二是颜料及绘画手段的独特性。( );大众则会惊叹,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如此鲜艳美丽、绚烂多彩,和脑海里出现的水墨山水、梅兰竹菊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的色彩观深受老子与庄子的影响。他们认为,_________令人眼花缭乱,深蓝并不是天空本来的色彩,只是因为太远了无法看到尽头。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将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我们如果不能从技法和材料的视角领悟古人,就难以领略双林寺_________的彩塑,难以理解《游春图》和《千里江山图》内在的美学意蕴与独特的表达技巧。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或缺 叹为观止 五光十色 精彩绝伦 B.举足轻重 叹为观止 万紫千红 精彩绝伦
C.不可或缺 拍手称快 万紫千红 出神入化 D.举足轻重 拍手称快 五光十色 出神入化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专业人士看到这幅画,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B.对于这幅画,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被专业人士看重
C.看到这幅画,专业人士着眼于色彩的渲染、技法的揣摩
D.专业人士着眼于这幅画的技法揣摩、色彩渲染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终极一切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B.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使中国人过早地导致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C.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把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了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D.这两种哲学思想和色彩观,一切终极概念归为“黑”与“白”,引导中国人过早地忽略研究复杂的自然表象。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海尔茂最终暴露了自己自私虚伪的一面,这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于是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 拉 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
海尔茂 喔,你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像个傻孩子。
娜 拉 也许是吧。可是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作没事人儿了。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给他生了三个孩子。喔,想起来真难受!我恨透了自己没出息!
海尔茂 (伤心)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可是,娜拉,难道咱们不能把它填平吗?
娜 拉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捌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在陌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拘束,我也不受你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娜 拉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
娜 拉 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儿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陌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都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剧终
链接:(前情回放)
娜 拉 我马上就走。克里斯蒂纳一定会留我过夜。
海尔茂 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娜 拉 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现在不要,以后也不要。
海尔茂 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
娜 拉 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儿事情做也许不太难。
海尔茂 喔,像你这么没经验——
娜 拉 我会努力去吸取。
文本二: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节选自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泥娃娃”指娜拉,“陌生人”指海尔茂。娜拉认为,在丈夫眼中她没有独立人格、自由,得不到尊重,丈夫对她而言就像陌生人。
B.娜拉出走坚决,她不去看孩子、解除丈夫义务、归还婚戒、搁下钥匙、让人收拾东西、拒绝丈夫给她写信与帮助,最后摔门而去。
C.“奇迹中的奇迹”指娜拉夫妇共同期盼的结果,即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婚姻美好,建立起真正的夫妻关系。
D.舞台上呈现的是娜拉与丈夫的日常生活,二人的矛盾冲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上的重要问题,因此《玩偶之家》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8.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舞台说明表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时,一直在做出走的准备,表明她出走决心坚定。
B.“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这句台词,表现了娜拉对丈夫、对孩子、对家的爱与留恋,又显示出其两难心理。
C.文本画线部分,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写出了海尔茂面对妻子出走而产生的痛苦、绝望、失落之情,同时又表现出他对娜拉的回归心存幻想。
D.《玩偶之家》剧情几次“突转”,而娜拉愤然离家出走,则是更大的“突转”,剧情高潮选起,波澜起伏,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
9.“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对此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的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个结尾及评论的理解和看法。
10.文本二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所推想的结局,你认可吗?请阐述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病人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有删改)
11.选文第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2.小说的标题是“病人”,从全文看,以“病人”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13.这是一篇优秀的小小说,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其艺术特色。(100字左右)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关汉卿(节选)
田汉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末的大都狱中。
狱卒 提关汉卿!
禁子下,不一时,闻铁链镣铐相击声。关汉卿上。
禁子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狱吏 (制止)别难为他。(向关汉卿)关汉卿,你坐下吧。(向狱卒)给他一条小凳。
狱卒给凳,关汉卿坐下。
狱卒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她是多年的风湿,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
关汉卿 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狱吏 是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的,恐怕很难救你,怎么办呢?
关汉卿 (诧异)“越扯越大”了?
狱吏 对。大得够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
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狱吏 他要来跟你谈谈。
关汉卿 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
狱吏 谈谈吧,对你许有些好处。(向内)叶先生,请吧!
叶和甫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
叶和甫 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而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吗?
关汉卿 (不耐)有话快说吧!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为这事件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 (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实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把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于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等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火气大,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了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狱吏 那么,(对叶和甫)叶先生,您回去吧!
叶和甫溜下。
狱吏 关汉卿,你若真照他说的招供了,我们的人又该倒霉了。姓叶的回去,必然报告忽辛,忽辛必然追你的案子……
(有删改)
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被关在大牢里,而狱吏对他的态度很恭敬,是因为狱吏母亲的风湿在关汉卿的治疗下好了很多。
B.关汉卿写的《窦娥冤》中有“为万民除害”,被诬陷和王著刺杀阿合马等有关,因而被捕。
C.“又低声”这一舞台说明提示说话语气更进一步地“低声”,说明所说内容是秘密的、不可告人的。
D.叶和甫来到牢中想要劝说关汉卿和忽辛大人合作,但被关汉卿拒绝和痛骂,最后狼狈而逃。
1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狱吏在选文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狱卒、禁子不同,他对关汉卿礼貌客气,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凸显了关汉卿的形象。
B.关汉卿回复叶和甫的语言大都简洁干脆,如“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有话快说吧”,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立场和态度。
C.叶和甫对关汉卿之前温和耐心,后来凶狠狰狞,态度截然不同,这不仅使戏剧矛盾冲突加剧,也充分暴露了他“无耻的禽兽”的丑恶嘴脸。
D.《窦娥冤》是否教唆王著“为万民除害”这个问题是选文的主要线索,也是叶和甫与关汉卿矛盾斗争的核心内容。
16.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关汉卿的形象。
17.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本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是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学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要技高一筹。中国传统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等,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因此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显得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无疑是缺少灵魂的,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如叙述出现漏洞,前后矛盾。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如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如果我们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等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就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的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速显现,因此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每一次唱,都需要被反复推敲打磨,以求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这就是戏剧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这种文学样式,故事是其核心,这既体现在中国历史名剧上,也同样体现在那些优秀的外国戏剧上。
B.戏剧演出团队应统一在文学的旗帜之下,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都是文学的创作者。
C.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D.戏剧文学要专注于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有着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从戏剧的文学力量和表现形式两个角度入手,在对二者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中,强化论点。
B.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这种创作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
C.文章论证兼顾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主要论证方法的同时,还有比喻、类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文章说理清楚、结构清晰。
D.文章用戏剧舞台上演员的中心地位巧妙地衔接了戏剧的内容和形式,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快速、直白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B.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要为演员的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C.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D.戏剧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都要为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而努力。
参考答案
1.B
A.“埋怨”的“埋”应读mán;
C.“角色”的“角”应读jué;
D.“勉强”的“强”应读qiǎng。
故选B。
2.B
A.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舞台说明是戏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C.戏剧的语言特色中要求要展现个性表现力,并且要有鲜明的人物对话,这些都是塑造人物形象。
D.戏剧的语言除了台词还包括舞台说明。
故选B。
3.B
A项,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敬辞。多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B项,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符合语境。
C项,荣幸:谦辞,光荣而幸运。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D项,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故选B。
4.A
5.C
6.C
7.C
8.B
9.①这一结尾表明娜拉出走已成事实,暗示剧情在高潮中结束;②萧伯纳的评价,是对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的肯定,“砰的一声”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妇女的觉醒。
10.示例一 认可。①娜拉的独立人格已被剥夺;②娜拉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技能;③娜拉没有谋生的经验。
示例二 不认可。①娜拉性格倔强,她的思想已经觉醒,开始渴望自由;②娜拉不会拒绝朋友的帮助,有回到从前老家谋生的打算。
1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烘托人物的外在美和典雅的气质。
12.小说以“病人”为标题,一方面表明故事的主人公原本就是一个病人,她热心助人却被别人看作精神病人,另一方面含蓄地表明那些冷漠自私的人才是真正的病人,他们身体健康却患有思想道德上的疾病。小说通过鲜明的对比,表明思想、道德上的疾病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可怕、更危险,因而更需要治疗。
13.以小见大,把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事,浓缩在乘电梯这样一个平常而又独特的场景中,使情节更集中,人物更突出。小说所反映的事发人深思,却没有教条的说教,褒贬也不露声色,符合小小说创作的重要法则:“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14.B
15.D
16.①从他为狱吏母亲治疗疾病并给出建议可以看出,关汉卿医术高明,为人善良。②从《窦娥冤》的成功与影响等可以看出,关汉卿作为文艺创作者,既有水平,又有担当。③从他与叶和甫的争论以及拒绝叶和甫的诱惑可以看出,他疾恶如仇、正义凜然、刚正不阿。
17.①借助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比如关汉卿与叶和甫的唇枪舌剑。②借助别人的语言侧面表现,比如借助狱吏之口来颂扬关汉卿。③借助自身的动作、语言等直接表现,比如关汉卿有关铜豌豆的阐述等。
(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等等。
18.D
19.C
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