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共24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共24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0:43: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穿井得一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吕氏春秋》的相关文学知识;了解寓言的艺术特色,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文言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3.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流丸止于瓯臾(ōu yú),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大略》
意思: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智者如何对待流言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他的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该书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因此后人称它为杂家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2.字词积累
溉汲(gài jí)
3.简述故事情节
【点拨】开端:第一层(1、2句)叙述宋国姓丁人家打了井,趣说:打水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发展、高潮:第二层(3、4句)别人误传丁氏的话为“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并传到了国君那里。
结局:第三层(5、6句)写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这则寓言通过记叙丁姓人家凿井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轻传,一定要考证详查,要具有质疑、批判和求实精神的道理。
三.译读课文,疏通文句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点拨】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积累文言字词
(1)重点字词
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国人道之(讲述)
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
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2)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比得上 )
国人道之( 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指本国的人 )
(3)一词多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 动词,听到 )
闻之于宋君( 使听到 )
求闻之若此( 名词,传闻、消息 )
之: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
闻之于宋君( 代词,这件事 )
求闻之若此(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于:问之于丁氏( 介词,向 )
闻之于宋君( 介词,表被动 )
非得一人于井中(介词,在 )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丁氏家为什么要挖井?
【点拨】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是什么意思?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
【点拨】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劳动力,话语表述不清,导致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3.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
【点拨】丁氏告诉别人说她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显得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就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4.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的?
【点拨】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可以用,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5.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做事慎重,注重调查之人。
6.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点拨】从丁氏的角度: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造成歧义,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从“传之者”的角度:对于传闻,不要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而要采取审慎的态度,有条件的可去实地调查,避免以讹传讹。
从宋君的角度:对于问题要有求证精神,对谣传不轻信、不轻传,要谨慎对待,实是考证。
7.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点拨】(1)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3)谣言往往失实,要深入调查研究,不可轻信,盲从。 (4)所有的谎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8.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点拨】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四.赏读课文,写法借鉴
1.篇幅短小,叙事简练。
文章篇幅短小,叙事:有原因,有经过,有结果,叙事清晰,层次清晰。最后一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轻信谎言。中间“国人道之”四字,可见整个都城好事者以讹传讹,趋之若鹜的景象,简洁生动。
2.运用对话,展开情节。
文运用对话展现情节,开篇由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引出话题,接着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最后以丁氏出面澄清事实“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收束。运用对话描写,便于展现不同人的心态,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表现力。
3.幽默风趣,引人深省。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理解”需要“或”得到“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阅读寓言故事《三人成虎》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回答道:“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点拨】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为“三人成虎”成语,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启示: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板书设计:(共24张PPT)
12
22 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 七年级上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流丸止于瓯臾(ōu yú),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大略》
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他的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该书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因此后人称它为杂家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开端:第一层(1、2句)叙述宋国姓丁人家打了井,趣说:打水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发展、高潮:第二层(3、4句)别人误传丁氏的话为“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并传到了国君那里。
结局:第三层(5、6句)写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这则寓言通过记叙丁姓人家凿井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轻传,一定要考证详查,要具有质疑、批判和求实精神的道理。
新知讲解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挖掘、开凿。
告诉,对……说。
传播,转述。
新知讲解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命令,派遣。
应答,回答。
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从,介词。
像。
不如。
新知讲解
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新知讲解
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
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比得上
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指本国的人
新知讲解
一词多义
闻: 有闻而传之者(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之:得一人之使( )
闻之于宋君( )
求闻之若此( )
动词,听到
使听到
名词,传闻、消息
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新知讲解
一词多义
于:问之于丁氏( )
闻之于宋君( )
非得一人于井中( )
介词,向
介词,表被动
介词,在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丁氏家为什么要挖井?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是什么意思?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什么?
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产生误传的关键一词是“人”。因为“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丁家本意是(打井后)节省一个劳动力,话语表述不清,导致传出后转变为“得到一人”。
合作探究
3.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
4.丁氏是怎样向宋君解释的?
丁氏告诉别人说她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显得很蹊跷,富有神奇色彩,就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丁氏回答说:“我家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可以用,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合作探究
5.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做事慎重,注重调查之人。
合作探究
6.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从丁氏的角度: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造成歧义,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从“传之者”的角度:对于传闻,不要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而要采取审慎的态度,有条件的可去实地调查,避免以讹传讹。
从宋君的角度:对于问题要有求证精神,对谣传不轻信、不轻传,要谨慎对待,实是考证。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7.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8.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1)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3)谣言往往失实,要深入调查研究,不可轻信,盲从。 (4)所有的谎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篇幅短小,叙事简练。
文章篇幅短小,叙事:有原因,有经过,有结果,叙事清晰,层次清晰。最后一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揭示寓意,告诫人们不要轻信谎言。中间“国人道之”四字,可见整个都城好事者以讹传讹,趋之若鹜的景象,简洁生动。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运用对话,展开情节。
文运用对话展现情节,开篇由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引出话题,接着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最后以丁氏出面澄清事实“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收束。运用对话描写,便于展现不同人的心态,更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表现力。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幽默风趣,引人深省。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理解”需要“或”得到“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穿井得一人
开端:丁氏穿井得一人
发展:丁氏挖井挖出一个人
高潮
结局:丁氏挖井节省一个人力
质疑
批判
求实
精神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阅读寓言故事《三人成虎》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回答道:“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为“三人成虎”成语,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启示: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