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后世文学,根源皆在古书。同一熟诵,诵后世书,固不如诵古书之有益。而欲精研文学,则数十百篇熟诵之文字,固亦决不能无也。······诸子之文,可谓‘个性’最显著者,欲治文学者,诚不可不加之意也。”
——— 吕思勉
《论语》十二章
目
录
壹 课前导读
叁 课文赏析
贰 文化背景
肆 拓展分析
1
壹
课前导读
热身小练习
课前导读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是作者在1979年夏天所写。
尝试提炼下列句子中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
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道听途说: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2
贰
文化背景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一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后来《乐》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赵普:《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梁漱溟: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论语》
《论语》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班超《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1)“论语”的“论”是“论纂 lún z an ”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编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3
叁
课文鉴赏
初读课文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初读课文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课文释义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课文释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课文释义
樊迟问仁。孔子日:“爱人。”
子日:“当仁,不让于师。”
课文释义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也许有人会说:“苏格拉底,忙于做这种琐事,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你不感到丢脸吗 ”然而我会义正辞严地回答说:“你这个人,如果你认为凡有点自尊的人要在掂量了生与死之后才决定做某事是否值得,那么你说错了;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他的行为是否正义、他做的事像是好人做的还是坏人做的。”
(人民出版社《柏拉图全集》上卷)
如果你只渴望尽力获得金钱、名声和荣誉,而不追求智慧和真理,不关心如何让灵魂变成最好的,你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我相信在这城里没有比我对神的侍奉更大的善行。因为我忙忙碌碌,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劝导你们,无论老少,最应关注的不是你们的身体或财富,而是你们灵魂的最佳状态;好比我对你们说:“财富之所以好是因为德性,德性使财富以及其他所有对人有益的东西成为好的,无论个人的还是集体的。
(人民出版社《柏拉图全集》上卷)
课文释义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课文释义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俗。 史:虚饰、浮夸。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
课文释义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 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子日:“刚、毅、木、讷,近仁。
刚:刚强。毅:果敢。木:质朴。讷:钝于言。
课文释义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做事要持之以恒)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尚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对我们来说,生活就像一个放在建筑师面前的巨大采石场。只有那些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所形成的某种构架,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中以最经济、最适合、最持久的方式建成所需要的建筑的人,才配得上称为建筑师……相信我,这个世界称之为邪恶的痛苦及伤害的绝大部分,是因为人们太懒散,而没有掌握近在咫尺的正确知识;而且,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持之以恒地获取知识。对我来说,这就像人们决定必须去建一座塔,但是盖塔的地基所用的石头和劳力还不如承载一间茅屋的地基的多。
(歌德《威廉·梅斯特》)
课文释义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同“智”。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畏惧。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冯梦龙《智囊》)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课文释义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硁(kēng)硁然:浅薄固执的样子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儒生过于懒散,喜欢怀疑;而日本人教育出的学生则过于勇武,恪守教条,无论是喜欢怀疑还是恪守教条,都不是教育应当造就的品质。教育应当造就的是一种信念,他确信从一定意义上说来,知识是可以获得的——尽管获取知识需要克服困难。
在我看来,构成理想品质的因素有四:活力、勇气、敏感、智能。智力带来的益处要比做作的传统“修身养性”大得多,我所说的智力包括真正的知识和求知两个方面。
智力需要警觉的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应当具有一定的档次。当夜幕降临以后,村民们企图透过邻人家窗帘窥视的好奇心实属低级趣味。激起长舌妇广泛兴趣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热爱知识,而是因为损人之心在起作用,没有人会叽叽喳喳地议论别人隐蔽的美德,人们热衷谈论的只是别人的隐私缺陷。
在陌生的房间中嗅来嗅去的猫,算不得是一个完美的、大公无私的科学探索者,或许,它只是想从某个角落里找出一只老鼠来。
礼仪的害处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它绝对相信自身的正确性,其二,它认为与智能、艺术创造力、活力,以及世间其他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相比,人们更需要的是正确的风度。然而,谁要是绝对的自信,那么这种自信本身就足以毁灭全部精神上的发展。伟大的精神力量几乎肯定会伴之以生硬的姿态和令人尴尬的举止。因此,当礼仪对生硬和令人尴尬的模样投以轻蔑时,它就会变成一股破坏力,可以毁灭所有同“礼仪”相联的人们。礼仪自身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因此,礼仪就会用它的举止把僵死的气息传播给不具有“礼仪”的人们,使许多原本富有生气的人也变得僵化起来。对于英国小康和引起小康注意的能人来说,“礼仪”造成的危害不胜其多。
(罗素《论教育》)
孟子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
课文释义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篇》)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 · 公孙丑上》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杜绝。毋:同“无”。
意:同“臆”,主观猜测。
必:绝对肯定。
固:固执己见。
我:自以为是。
课文释义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整体感知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
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仁道
四、义利观:重义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 《诗》的多元功能
内容 主要观点 艺术手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理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
理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理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理证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内容 主要观点 艺术手法
第七章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理证
第八章
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比喻
第九章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例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
理证
第十一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例证
第十二章
《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例证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文本探究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文本探究
《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从原文中找出君子的品质
文本探究
结合《论语十二章》,谈谈如何理解孔子的“仁”和“礼”
“仁”首先是指“爱人”,子曰“仁者爱人”,仁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它根源于家庭内部的血亲关系因此强调血缘纽带,强调亲亲、孝悌,故“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的第二个含义是从个体的角度讲,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如果从社会角度来讲,仁则代表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国”,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文本探究
结合《论语十二章》,谈谈如何理解孔子的“仁”和“礼”
“礼”首先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个体立身的基石,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其次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儒家强调礼治而不是法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文本探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4
肆
拓展分析
文本探究
孔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它为什么还要提倡这样一套显然不会被统治者采纳的体系?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奏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
拓展提升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对孔子及《论语》不以为然。他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求实惠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根据孔子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情。”
思考:你如何看待康德的观点,应该怎么对待《论语》,其是否还有当代价值?
拓展提升
论语是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伦理道德的体系。这本质上是一个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正常社会秩序的理论体系。执行这个体系的最大受益者是封建统治者集团,包括属于这个集团中的所有中间层次的个人,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个人。
论语是一个操作性差的理论体系。它的重点放在了对非此即彼的两端个别情形的论述上,而忽略了应该是大多数的中间情形。如君子和小人之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 既非严格意义上的君子也非严格意义上的小人,一个正人君子可能会作出小人才有的行为;一个势利小人也可能表现出君子的一面。
论语是一个为个人设定了遥不可及的目标的理论体系。孔子心目中无疑存在一个符合其最高理论要求的理想社会的影子,老百姓知书达礼,统治者宽厚仁爱。实际情 况在一定程度上正好相反,封建统治者把温良恭检让留给了百姓,而把任意的生杀大全留给了自己。问题还在于孔子认为物质产品的丰富与这个目标是相背离的,而 社会的进化恰恰是通过这样一个阶段来实现的。
拓展提升
《论语》的当代价值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智慧。《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一言以蔽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感 谢 聆 听~
下 节 课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