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9 06:1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别是一番“秋味”在心头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入选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的“写景抒情散文”单元,这一单元中的篇目都是名家的经典散文。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特色,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尤其关注“这一篇”的特殊性。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抓住“这一篇”的独特处进行赏析探究,方能让学生有所得。
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点,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达的个性,比以前的人物散文都来得强。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故都的秋》即是如此,故都的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说是故都北平所独有的秋,不如说是专属于郁达夫的,独属于郁达夫的秋”,文中的北平自然秋景已然和作者内心的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出郁达夫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而学生在阅读这篇散文时,由于自身的阅读经验以及审美体验局限,还无法产生深入的共鸣,因而就产生了难点和困惑点。感受能力较强的同学能隐约感受到一种愉悦和喜爱,同时又体会到一丝落寞与伤感,但他们还无法细读及理解这种矛盾产生的美感以及原因。因此,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落脚点安放在品味“郁达夫的独特审美”这一点上。
《故都的秋》一文的教学设计,以郁达夫的独特审美为教学重点,以真实情境任务为线索贯穿课堂,由景及人最终延伸至文化,吸引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拓展,以提升其文字敏感度,激发其审美触觉,最终指向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环节上,笔者以“为学校的鲁迅文学社推荐秋天的文学作品”为情境主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是属于“悲秋”还是“颂秋”,通过对比阅读、朗诵品读、文本细读等方法,让学生在不断讨论和质疑中品味郁达夫独特的秋味,提升对文本的欣赏能力。学生跟随着任务一步步从品味“故都的秋”,再到品味“郁达夫的秋”,最终拓展延伸至“中国传统审美下的秋”。
【教学目标】:
1.文本细读,感受郁达夫独特的秋味——以欣赏的眼光审视“悲凉”
2.知人论世,探究郁达夫独特秋味形成的原因
3.互文对比,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下的“悲秋情结”
4.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创作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境导入
正值金秋时节,咱们学校的鲁迅文学社近期想要策划一期有关秋天的经典诗文推荐。现在预设两大版块——悲秋和颂秋,请同学们推荐经典诗文。(情境主任务)
[环节二] 文本细读,品味“故都的秋味”
活动一:你认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应该放入“悲秋”还是“颂秋”版块?结合文本细节进行说明。
1.秋色:青天、蓝朵、灰白的落蕊、秋草、树影、灰土、灰沉沉的天,青布、枣树……
冷色调,清冷的画面
2.秋声:息列索罗的秋雨声,衰弱的蝉声、驯鸽的飞叫、钟声、缓慢悠闲的对话人声…… 静、寂的声音
3.衰亡的意象——槐树的落蕊,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深沉。人们对秋雨的微叹;秋蝉的衰弱的蝉声;枣树叶落,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小结】:故都之秋,无论声色,都有一种对“衰亡的生命”的满怀伤感与哀怜,充满悲凉的美感。
设计说明:“悲秋”还是“颂秋”只是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去寻找“故都的秋”的特色,因此无论是哪一个回答,只要是能结合文本细节进行深入分析、自圆其说即可。
[环节三] 品味“郁达夫的秋”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将原文与改写进行对比: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间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杯(壶)浓茶,向院子端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明确:“一椽破屋”:椽子就是在檩条之间的小的木头杆,垂直于檩条,“一椽”言房屋进深狭窄局促;而“一间”则大小宽窄难定,不足以表达出作者即使暂居故都简陋破小房屋也自得其悠闲自如的满足之意。
“一坐”,姿态洒脱,随性而为,有一种惬意恬淡的感觉;若改为“在院子端坐下来”,则拘束了赏秋的心灵。
“一碗”,普通随意、更能体现出北京普通老板姓的生活,联想到北京的大碗茶;而“一壶”或者“一杯”,则让人觉得生活精致、不够日常。
【小结】:细细品读“一椽”“一碗”“一坐”“一丝一丝”等相关语句除了闲适、清幽、从容的感触外,还或多或少又有那么一种落寞的意境、姿态与氛围。一碗,而不是两碗,说明了一个人的落寞,一坐就是一下午,无所事事的闲,一种落寞孤寂。
2.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从“啼唱”这个词中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换一个词?换成“哀鸣”怎么样?
明确:“啼唱”体现出郁达夫对衰弱蝉声的喜爱、欣赏之情。他喜欢这种悲凉的意味。
3.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这一段写丰收场景,与全文的清静悲凉底色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虽然写丰收,但是这一段其实强调的是“西北风”,秋的全盛时期,枣子的色彩仍旧是“淡绿微黄”清冷的感觉;等枣子真正红的时候,叶子落了,西北风起来,尘沙满地,仍旧是悲凉。
4.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这一段文字,缓慢悠闲的问答,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清闲的路人闲聊,乍看下是一种悠闲,但是深味这微叹声,其实让人感受到一种凉意,秋雨带来的凉意,同时由凉意带来的某种情绪的悲凉。
5.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赏析: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情思上构成一个艺术感性世界。有一种由物及人、触景伤怀、寡淡的意味,形成一种孤寂清幽氛围。这种作者主观感受与客观物象的交融与撞击,形成了文本自身意蕴的张力。“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一句,则超越了具体言、意、象,进入更广渺的时空,使读者获得一种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整体感悟与哲理思致。
6.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明确:愿意用寿命换北国之秋,说明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语气词“哩”,能体会出那种欣喜。
“故都的秋,与其说是故都北平所独有的,不如说是专属于郁达夫的,全然只是郁达夫的秋。”
——陈日亮(PPT展示)
【小结】:郁达夫的秋,是属于他个人独特审美之下的秋,他以欣赏的眼光审视“秋味”的悲凉。审“悲”即是“审美”。
活动二:结合《故都的秋》文本细节探究郁达夫独特“秋味”的成因
预习资料中由教师提供有关郁达夫的链接资料,请学生结合资料进行梳理探究。
明确:个人经历、性格气质、时代背景、艺术追求、日本物哀文化影响等
[环节四] 品味“中国传统审美下的秋”
郁达夫笔下的秋与中国文人笔下的秋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的“悲秋情结”,只是借“悲秋”这个外壳,抒发文人心中之感慨,有的是悲情感慨,如漂泊、思乡、离别、国破家亡、孤独、怀才不遇等等,有的是豪情,对未来的展望等等。而郁达夫单纯是把“悲秋”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并不是借此想抒发自我感慨。
[环节五] 创作与运用
活动三:学校的鲁迅文学社决定这一期单独推送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请为其写一句话作为推荐词。
[环节六]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秋味”进行品读,从“故都的秋”到“郁达夫的秋”,最后拓展到“中国文化审美下的秋”,从文章到文人再到文化。其实主要侧重风景和审美的角度。这一单元还有很多经典美文,我们分别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

国 郁 色
传 达 故都的秋 味 意象
统 夫 声


附:学生预习资料链接
【郁达夫】
链接一:
早期:1920年-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链接二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链接三
1.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与郭沫若所代表的叛逆、反抗、英雄式的“普罗米修斯型”浪漫主义者相比,郁达夫可说是消极感伤的“维特型”的代表,《沉沦》中的主人公,可以说正好符合这一类型人物的特质——“多情和神经质”、“忧郁成疾和宿命论者”。
2. 郁达夫的好友、艺术大师刘海粟: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链接四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杭州其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链接五
郁达夫有一个极不幸的童年,他本人也将自己的出生阐释为“悲剧的诞生”,他一出生便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才长不到一岁,就因营养不良患上肠胃病。在他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郁企就因劳累过度而病逝,抛下了妻子儿女。过早的失去父亲,使童年的郁达夫变得沉默孤苦。另外,郁达夫的童年也是孤独的。用他自己的话讲“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由于父亲早丧,从此他的母亲在他的生活中不仅充当了母亲形象,也充当了父亲形象。两兄长都比郁达夫大好几岁,都到离家很远的书塾念书,家中还有一个几十年吃斋念佛不问尘世的老祖母
郁达夫“悲剧的诞生”后,成年后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又一出悲剧的上演。如果说童年缺失是一首哀乐的前奏,那么成年后的经历及际遇便是乐曲的高潮。郁达夫所在的社会是腐败的,时代是黑暗的。郁达夫十八岁后,东渡日本留学,其中的经历和给予更是郁达夫一生中最漫长的挫折和苦痛。在日本留学时,作为中国弱国子民,使身处异国他乡的郁达夫受尽了白眼和歧视,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使他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极度自闭,也使得他变得更加的敏感、苦闷、多愁善感甚至产生了厌世情绪。在留日其间,郁达夫也受到日本文学传统中的“幽美”“物哀美”的影响,行文偏重细腻凄凉意味,感伤颓废气息浓厚。
【文人笔下的秋】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7“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宋玉《九辩》
8.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9.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欧阳修《秋声赋》
1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1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1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13.诗的境界中心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向。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老舍《济南的秋天》
附:必修一第七单元专题教学设计
(一)课时安排
景与情 《荷塘月色》——与风景的深情对话 1课时
景与美 《故都的秋》——别是一番“秋味”在心头 1课时
景与思 《我与地坛(节选)》——走进风景的生命深处 2课时
景与史 《赤壁赋》、《登泰山记》——探寻风景的文化意蕴 4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研读,能够了解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感受散文的文辞之美。
2.通过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散文鉴赏创作方法,用文学语言表达创作,记录身边风景。
3.深入研读文本,逐步掌握散文鉴赏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迁移运用,学会自主阅读更多的经典文学著作。
4.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作者在自然景物中蕴含的哲理遐思,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探究山水风景背后的文化意蕴。
(三)板块教学呈现方式
研习型、探究型、活动型
(四)教学内容
1.景与情:与风景的深情对话
本课是专题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荷塘月色》、领会写景抒情散文中情景关系的妙处,并运用“景与人的对话关系”模式进行写景散文的创作。
2.景与美:别是一番“秋味”在心头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点,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达的个性,比以前的人物散文都来得强。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本课侧重从言语表现形式来赏析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提升散文欣赏品味。
3.景与思:走进风景的生命深处
基于前两课已经梳理了单元专题中的情景关系以及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特色,这节课立足于分析探究作者在自然景物中蕴含的哲理遐思,分析文章情理结合的手法,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
4.景与史:探寻风景的文化意蕴
通过前几课对写景抒情散文中情景关系、语言艺术、景中哲思等方面的探究赏析,学生对专题文本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本课立足于文化意蕴,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泰山和赤壁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