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部分: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第二部分: “是心(不忍)足以王矣。”
第三部分: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难道,表反问。
使……处于陷境
痛快
以此求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美味的食物
或者,还是,表选择
通“彩”
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难道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使……朝见
统治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厉害,严重
你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恐怕
一个小国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聚集,总计面积
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
“于邹敌楚异”
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盖,通“盍”,何不。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课文内容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第四部分 霸道和王道的对比。 观点:霸道如“缘木求鱼”,应“反其本”,“发政施仁” ,“孰能御之?” 方式:排比修辞 举例论证 积极求教,认真听取。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糊涂
帮助
聪慧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读书人
不遵守礼义法度
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处罚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因此
养活
驱使他们向善
规定
容易
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
足
哪里
讲求
丰年
荒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保民而王”
“制民之产”
“驱而之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
课文内容 二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孟子表达观点的方式是什么?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
第五部分: 王道(仁政)如何施行? 观点: ( “保民而王” ) “制民之产” “驱而之善” “不王者,未之有也。” 方式: 排比修辞 举例论证 虚心受教
齐宣王的态度变化:
有兴致——不耐烦——好奇——开心——
好奇——沉默——积极求教——虚心受教
孟子如何成功完成对保民思想的论述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是心(不忍)足以王矣。”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反其本”“发政施仁”“孰能御之?”
( “保民而王” )“不王者,未之有也。”
1.异中求同,知己知彼。
2.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孟子如何成功完成对保民思想的论述的?
排比修辞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1.异中求同,知己知彼。
2.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3.论证技巧,语言气势。
孟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样子的?
“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国家有吸引力)
孟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样子的?
“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 (国家有吸引力)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百姓富足,知礼义。社会风气和谐)
(君主仁爱)
《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社会理想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求)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 君主仁爱,
国家有吸引力。
制民之产,驱而之善,百姓生活富足,知礼义。
春秋
战国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