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第二单元第四课群文阅读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学习目标
了解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梳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先进事迹,分析人物精神,感知新闻通讯的特点。
1
2
学习新闻通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选取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精神的方法。
3
关注身边或媒体中的普通劳动者, 学会撰写劳动人
物的先进事迹文章。
第一课时
辨识文本,梳理人物事迹
新闻: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狭义新闻专指消息。
消息:一种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通讯:一种以叙述、描写和评论等多种手法,真实生动地报道典型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体裁。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
文体
①标题(引标、正标、副标):概括新闻要点,引起读者注意。
②导语:开头的一句或一段话,概说主要事实。
③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写事件的始末,内容充实,层次分明。
④背景:消息的从属部分,为背景材料。无固定的位置,穿插在主体中,以说明事件的原因、环境等。
⑤结语:消息的小结部分,或有所归结或有所预期。
时、地、人、事、因、果。
新闻要素
新闻结构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物通讯
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通讯的类别:
通讯
通讯 消息
内容
表达方式
时效性
详细完整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灵活)
弱
简要概括
强
相比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人物通讯
“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
“为什么写”:培养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从“写了什么”的角度出发,请同学们思考:
这三篇新闻通讯,各写了什么事件,体现出人物什么精神品质
(一)袁隆平
事件 品质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1986年,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具有战略眼光,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立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事件 品质
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接待去呼呼女顾客
照顾买多忽略买少顾客有所触动
通过多渠道丰富商品知识
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主动求知、严于律己、为人民服务
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指路
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回忆往日被打,感慨今日收到水果
吃夜宵大师傅特地给凳子受到启发
懂得感恩、乐于奉献
女儿生病,依旧热情服务
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急人所急、解人所难
(二)张秉贵
(三)钟扬
小标题 事件 品质
“英雄”少年
种子达人
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
生命延续
赴藏工作,生命延续
工作拼命、无私奉献
勇担重任、不计报酬
接受自博馆邀请,进行科普工作
倔强、坚强
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
有责任担当、关爱学生
生活简朴、热爱研究
为流落学生“兜底”
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
“英雄”少年
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
第二课时
精读文本,学习通讯写法
重点:细节描写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物通讯
通讯:一种以叙述、描写和评论等多种手法,真实生动地报道典型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体裁。
活动一:探究如何写好人物通讯?
①②③
④⑤
⑥⑦⑧
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谈谈作为沈英甲、林为民、叶雨婷,你是如何写好这篇人物通讯的?
分小组合作探究,请结合文本内容及通讯体裁特点进行分析。
VS
VS
小结: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应该如何写?
1.选取事例典型。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 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2.好的新闻通讯必须是有一个好的新闻角度。选好新闻角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尽可能使某件事实发挥出对社会的最大影响。
3.刻画人物方法: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注重细节刻画,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4.表达方式: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等。
5.小标题: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一)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分析画横线词的表达效果。
活动二: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写作特点
明确:一系列的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以及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1.细节描写
(一)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活动二: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写作特点
明确: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高产稻穗的惊喜之情。
2.神态、心理描写
(二)如何写作人物通讯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选取材料的技巧——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二)如何写作人物通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2.组织材料的方法——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1)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2)表达方式
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并在记叙的同时不断地穿插议论。
精彩议论: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落荒而去。
(1)“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活动三:分析细节描写
明确: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2)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 … … 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 …
活动三:分析细节描写
明确:“拿起”“放到”“又拿出装好”“塞进”“包捆结实”;可见其热心、细心、周到、体贴入微。
(3)“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
活动三:分析细节描写
明确:针对肖像的细节描写可见钟扬的朴实以及对工作的认真。
作业:比较阅读三篇人物通讯,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通讯 典型事件 (与文本对话) 细节描写 (与文本对话) 报道的角度 (与文本对话)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与人物对话) 作者的立场态度 (与作者对话) “我”的评论角度
(与自己对话)
《喜看》
《心有》
《钟扬》
预习:劳动是什么?
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课时
走进人物,探究新闻的价值意义
作业评讲
作业评讲
作业评讲
作业评讲
人物 新闻报道角度 作者立场
袁隆平 相同点:20世纪主题都是表现劳动者的精神,体现劳动的价值。 素材多是集中于袁隆平水稻研究的过程,体现他的敬业、不惧权威、勇于挑战、坚持真理等品质。
高度赞扬袁隆平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劳动品质。
张秉贵 素材多集中表现张秉贵在柜台上所思所做,主要体现他的热情、敬业、体贴。
呼吁全社会学习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
钟扬 材料选自钟扬生活工作的不同角度,从不同侧面体现他的忘我、责任感、崇高理想等精神
展现钟扬敢于奉献,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忘我牺牲精神
角度
泥腿子成为专家、院士,进而引导我们走向丰衣足食世界的过程。
角度
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角度
学霸转向成为专家、导师、先行者,在不同领域做出杰出成就,引领我们探寻未知的世界、生命的边界。
小结:这三篇文章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的异同
(1)文章结构:
①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倒叙手法。
②《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钟扬》都采用了小标题,层次清楚,结构鲜明。
(2)刻画人物:
①《喜看稻菽千重浪》以正面描写人物为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则采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人物。
②《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探界者”钟扬》则主要是概述事迹。
③《喜看稻菽千重浪》多处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界者”钟扬》多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既有人物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也有人物的心理描写。
活动一
走
进
人
物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袁隆平简介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张秉贵简介
张秉贵,1918出生,北京人,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本领,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正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工作的张秉贵
钟杨简介
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思考: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他们三个人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身上却体现着许多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一下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
参考:
①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
②有责任,有担当,有着崇高、远大的理想;
③面对困难、挑战,不屈不挠,不懈奋斗;
④主动探索,勇于实践;
⑤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
活动二
探究价值
为什么选这三篇文章?
假如你是全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者,负责“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你会基于什么考虑选这三篇文章作为学习内容?
人物 身份 精神品质 劳动特点
袁隆平
张斌贵
钟扬
共同点 为什么选这三篇文章?
1.人文主题方面:
农学家
高度责任心、奉献精神、辛勤劳动与创造、作出巨大贡献
多重身份
面向未来——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普及性的科学传播;传承性的教书育人
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工匠精神
生命的高度与广度;自我超越
开创性的劳动,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平凡中的伟大,贴近人民日常生活
售货员
为什么选这三篇文章?
2.作品典范方面:
(1)“以事写人”,运用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个性;(2)通过典型细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 (3)通讯报道的规范性。
活动三
拟写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同样是时代楷模,请结合另两篇通讯,尝试为张秉贵和钟扬撰写颁奖词。
注意事项:语言准确、生动、简洁,内容涵盖人物典型事迹,1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探究劳动的价值意义
钟扬颁奖词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作业评讲
(一)讨论:什么是劳动?
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采芣苢的人、收麦的人都是劳动者。那么学习是不是劳动?体育锻炼是不是劳动?玩电子游戏是不是劳动?抢银行是不是劳动?为什么?看这几个定义有没有缺陷。
①劳动是任何心智或身体上的努力,部分地或全部地以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而不是以直接从这种努力中获得愉快为目的。(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版第84页)
②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01—202页)
——劳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必须提供对他人的有用性。学习和体育锻炼,主要提供的是对自己的有用性,所以不应该算劳动。但是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就应该算劳动。玩电子游戏主要获得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当然也不算劳动。犯罪行为对整个社会构成危害,也不是劳动。
(二)劳动的价值
说一说最打动你的劳动画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闻阅读 分析归纳
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示例]①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 ②4月24日 ③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④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天问一号”⑤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在仪式上公布。
作业
综合学习内容,叙写劳动荣光
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关注典型事例和真实细节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