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综合练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根据实际问题,利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并能提高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学生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预测。
3.创设多种练习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整理和描述数据,能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教具准备 ppt 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我们进行——折线统计图的综合练习。(板书)
(二)综合练习
练习一: 1.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
请看这两条信息:(PPT)
A.张亮连续五个单元的数学成绩。
B.张亮五门不同学科的期末成绩。
(1)师:指名读这两条信息。
(2)师:请问这两条信息有什么不同?
预设:第一条信息是只有一门学科。
第二条信息是有五门不同的学科。
(3)师:那你能根据它们的不同提出一个问题吗?
预设:这两条信息分别适合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4)师:他的问题你能回答吗?说说理由。
预设:A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同一门学科的成绩增减变化。
B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不同学科的具体成绩的多少。)
(然后课件隐去“B”,只留下“A”。)
(5)师:假如你就是张亮,你觉得自己连续五个单元的数学成绩是怎样的?请在空白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展台呈现学生的统计图,听听这几位同学的想法。)
预设:第一类:不断上升(板书)
第二类:起伏不定(板书)
(6)师:那么,除了上升、不稳定。想想看,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下降、平稳。
(7)师:刚才我们画的统计图,没有具体的分数。但是,我们照样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2.回顾复式折线统计图。
(1)师:现实中,张亮的成绩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PT)
张亮连续五个单元的数学成绩
(2)师:看了这幅图,你会对张亮的成绩做出怎样的评价?
预设:张亮的成绩不稳定。
(3)师:你是从整体上进行了评价。
预设:张亮第三单元成绩最不理想。
(4)师:可是张亮听了你的评价后,很不服气。他说自己第三单元的成绩其实是最好的。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预设:第三单元比较难。
(5)师:那么你们讲的和张亮的理由一样吗?请看(ppt)。
张亮数学成绩和班级平均分统计图
(6)师:黑色线代表什么?(班级平均分)你能结合班级平均分具体分析一下张亮的成绩吗?
预设:第一单元张亮的成绩比平均分多了1分,
第二单元张亮的成绩比平均分多了1分,
第三单元张亮的成绩比平均分多了4分,
第四单元张亮的成绩比平均分多了2分,
第五单元张亮的成绩和平均分一样。
(7)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五个单元中,第三单元是张亮比平均分高出最多的一个单元。所以第三单元其实是他成绩最好的一个单元。
(8)师:同学们!有了与平均分比较,我们的评价就变得更为科学、合理了。这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便于比较。(板书)
(9)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简单回顾了折线统计图的一些知识。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更深入的练习。
练习二: 1.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情况的理解与判断。
(1)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奇怪的统计图。想想看,这样的统计图可能反映什么情况?
预设:可能是天气变化情况。
(2)师:这的确是一张气温变化统计图,我们一起看一下:
2.对气温图进行读图理解。
(1)师:从这幅统计图中,你看出了哪些信息?
预设1:甲地的气温总是比乙地高。
2:7月份两地气温最接近,1月份两地气温相差最大。
(2)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了有用的信息。你能再具体估一估,甲地和乙地可能是那个城市?
预设:甲地——海南
乙地——哈尔滨 北京
(3)师:甲地的确是海南省的海口市(ppt)。那么乙地会是哪里呢?乙地就是哈尔滨和长春这两个城市中的其中一个(ppt),老师给大家提供两条信息(ppt)(如下图)。这是去年12月份哈尔滨和长春某一周的平均气温,请你根据这两条信息并结合乙地12份的平均气温想一想,乙地会是哪个城市?
哈尔滨 长春
预设:我觉得是哈尔滨。说说理由。(因为哈尔滨气温有高有低)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预设:我觉得是长春。说说理由。(因为乙地12月份最低气温是零下14.5摄氏度,与长春比较接近)。
(4)师:你们都是根据气温的走势情况来进行判断,但是我们学统计需要用数据说话,你们能结合“平均”这两个字来进行更具体的分析吗?
预设:哈尔滨的气温平均一下是-14.6℃。
长春的气温平均一下-12.4℃。
(5)师: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证明了乙地是哈尔滨的可能性最大。
3.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数据的合理分析,可以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帮助。你能不能再次通过对统计图上数据的分析,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有一种水果的生长期是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15—25℃。这种水果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2)师:请把选择的地方和具体种植的月份写在纸上。(指名说)
预设:乙地可以在5、6、7、8、9月种植。(ppt)
(3)师:还有选择乙地的吗?请你说一说你为什么不选择甲地?
预设:
(4)师:那有选择甲地的吗?(指名说)
预设:甲地可以在11、12、1、2、3这五个月种植。(ppt)
(5)师:你们觉得这样可以种吗?我觉得不行呀?中间隔了这么多月?
预设:不是1月份种下去,而是11月份种下去,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份,这样正好5个月。
(6)师:我们再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了甲地和乙地都是可以种植这种水果的。
练习三: 1.解读近100年全球气温变化。
(1)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聊了一个关于气温的话题。其实关于气温,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请看(出示上图)。静静观察一下,你看懂了什么?
预设:近100年,全球气温在不断上升。
(2)师:我们来算一下,大约上升了多少摄氏度。(0.8摄氏度)
(3)师:近100年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8摄氏度,对于这个数据,你觉得是过于缓慢还是太过迅速?
预设:过于缓慢
预设:太过迅速
(4)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同意)说说理由。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指名说)我们一起看一个视频。(ppt)
(5)师:全球气候变暖,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预设:环境污染
(6)师:你讲得非常有道理。我们再来看一个视频。(ppt)
看了这两个视频,我们知道了:(ppt)(齐读)
◆在过去的100年里,温度就升高了大约0.8摄氏度,升温太过迅速。
◆过去100年的地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而非其它自然原因。
(7)师:面对全球气温变暖,我们应该怎么做?
预设:保护环境
(8)师:是呀,同学们。保护环境并不是在拯救地球,而是在拯救人类,地球环境遭到破坏,总会有新的物种适应恶劣的环境,而我们人类将会在那一刻消亡。是时候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地球,拯救自己了。
(三)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折线统计图进行了正确合理的分析,得到很多有用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统计,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数据分析。统计,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