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穆旦的《我看》。
6 我 看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重点)
01
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难点)
02
善于发现自然之美,培养热爱自然与生命的情感。(重点)
03
作者名片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具有深厚凝重的特点,大大拓展了新诗的表现范围,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度,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局面。 代表诗作有《赞美》《诗八首》等。
跟金庸(查良镛)是同一宗族的堂兄弟关系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的作品在内容上,既有深沉厚重的生命体验、宇宙思考,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愤怒揭露和机智嘲讽,还有对反抗的歌咏和对希望的企盼。
02
“九叶诗派”是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迪、穆旦、陈敬容、杜运燮(xiè)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自1981年《九叶集》出版后,才开始被人称为“九叶诗派”。
01
01
02
01
知识链接
背景链接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含着希望与新生。
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而成。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停止办学。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丰润( ) 沉醉( ) 凝望( )忧戚( ) 枉然( ) 勃发( )飘逸( ) 漫游( ) 流盼( )摇曳( )
rùn
nínɡ
qī
wǎnɡ
chén
bó
yì
màn
pàn
yè
检查预习——理解词义
丰润:本文指丰茂滋润。
忧戚:忧伤。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摇曳:摇荡,晃动。
朗读指导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我 看
穆旦
点我放课文朗读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1938年6月
整体感知
通过范读课文,说说“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研读课文
“我看”领起的四句诗,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傍晚,春风和煦,轻轻拂过丰润的青草,草儿在风的轻抚中摇摆,远处的水面荡起一片绿潮。远眺,天空中,飞鸟平展翅翼,渐渐飞入云中,看不见了。流云慢慢地红了脸庞,凝望它的大地不觉沉醉了。
春日夕阳图
研读课文
找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
研读课文
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了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研读课文
结合一二节思考: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诗人看到“青草”联想到“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研读课文
第三节中的“你”指什么?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大自然
充满生机的万物
研读课文
在第三节中,作者笔下的“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
这种包容性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等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则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研读课文
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例如诗歌、绘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课文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研读课文
第五节中,诗人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大自然蕴蓄着新生和希望,诗人热切地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和“天风”一起坦荡地漫游,和自然万物同呼吸共命运,欣然接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
深入探究
读全诗,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对祖国的忧虑。
深入探究
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情感怎样变化的?
第三节
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的, 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
第四节
主要写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 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第五节
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希望将生命融入自然,让“我”的爱回归大自然之中去,真正获得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
深入探究
这首诗运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法,请找出具体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春风“揉过”“丰润的青草”,好像人的轻轻揉动使青草“丰润”起来,“揉”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虽然看似不合事理,但却让人形象地感受到花朵的自然荣枯与生命的不断变化,语言的陌生化增强了表意的丰富性。
诗人通过看到的自然美景,引发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穆旦的爱国意识
穆旦的爱国意识非常浓烈。当时,社会上抵制日货,穆旦就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皮吃,因为这类海鲜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母亲若是买来,他不仅一口也不吃,甚至会把它倒掉。“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这句话就是穆旦最喜欢的名言。1942年原本在校任教的穆旦响应“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投笔从戎,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中,他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最终才侥幸逃出野人山。
板书设计
我看
看
思
春风、青草、绿潮
思索生命
飞鸟、流云、大地
自然之美
致敬哲人
拥抱自然
热爱生命
渴望自由
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