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湖心亭看雪 课件 (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湖心亭看雪 课件 (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9 21: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登临岳阳楼,学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游览醉翁亭,感受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那么,我们今天再随张岱夜游西湖,到湖心亭看雪吧!
13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01
学习白描手法,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02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03
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是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背景链接
出处
时间
背景
意图
《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
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追忆前尘往事。
课文范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ɡènɡ)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ɡ)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点我放课文朗读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顿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晚上八时左右。
拿。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裹、围。
鸟兽的细毛。
疏通文意
雾凇(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白汽弥漫的样子。
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疏通文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哪能。
还。
疏通文意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船夫。
客居此地。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疏通文意
内容探究
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关键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咬文嚼字品“痴景”
傻,痴迷
内容探究
请到前文找一找,舟子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傻”(“痴迷”)的?由此可以看出张岱什么性格?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独”看雪。
——咬文嚼字品“痴景”
张岱挑了一个别人都不会选择的时间——晚上去看雪,可见他“傻”(“痴迷”)。这里可以看出张岱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性格。
内容探究
张岱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支撑你的观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咬文嚼字品“痴景”
纯粹的山水
内容探究
这两句雪景古来共赏。请尝试用“我认为 写得好,写出了 ”的形式进行品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咬文嚼字品“痴景”
内容探究
我认为“雾凇沆砀”写得好,写出了一片水汽苍茫的感觉。
——咬文嚼字品“痴景”
我认为“一白”写得好,写出了 天地间混沌一片的感觉。
我认为“与”写得好,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感觉。
我认为“天云山水”的顺序写得好,写出了视角变化的层次感。
我认为“痕”写得好,写出了大雪后长提的唯美感。
我认为“芥”写得好,写出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湖面极轻极淡的感觉。
我认为“粒”写得好,写出了人在天地 自然中的渺小感。
内容探究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到“两三粒”有什么变化规律?
——咬文嚼字品“痴景”
越来越小,营造出一种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
这其实体现了张岱的一个追求:
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内容探究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
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
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
白描
——咬文嚼字品“痴景”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内容探究
小贴士
白描及其作用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作用: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咬文嚼字品“痴景”
内容探究
张岱不是一个专门写景、写山水的的诗人,而是个写都市生活的诗人。张岱写完山水,便要开始写生活了。记忆中的那晚,张岱遇上了谁
亭中人
——咬文嚼字品“痴情”
内容探究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似”是什么意思 张岱与他在亭上遇到之人有何相似之处
都做了与众不同的事,在这样一个大雪后的夜晚到湖心亭看雪。
——咬文嚼字品“痴情”
内容探究
这里说明他们有共同的情趣爱好。这样的情趣爱好有什么特点呢
高 雅
——咬文嚼字品“痴情”
内容探究
遇到后,张岱还和亭中人喝了酒。他们心情怎么样
“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遇到知已后的惊喜。
——咬文嚼字品“痴情”
内容探究
还有相似处吗?
有,都是金陵人。
——咬文嚼字品“痴心”
内容探究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同学们注意到到没有: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 还是另有深意 请小组结合材料探讨。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咬文嚼字品“痴心”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内容探究
明确:“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些关联的。 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牢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半百的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开篇的“崇祯”二字就可看出。既然已经改换朝代,对于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咬文嚼字品“痴心”
内容探究
就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然世人会有几个能懂 舟子说他傻,他是真的傻吗
不是,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
——咬文嚼字品“痴心”
内容探究
品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再回过头去看看张岱眼中的雪景,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回忆旧事,他的眼睛里还会有温度吗 没有。有声音吗 没有。有颜色吗 没有。只剩下那寥寥几笔便勾画完毕的冰天雪地了。
白描其实是一种必然。
他惦记的是那一夜的亭中人吗 也许他惦记得更多的是亭中人和他心灵相通的情致和故国之思。
——咬文嚼字品“痴心”
内容探究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咬文嚼字品“痴心”
谁解呢 同学们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独”字,张岱为什么没有把舟子算到看雪的人数里去,现在明白了吗 张岱是孤独的,他的“痴”是不被人理解的。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让我们再读一遍这痴人之文。带着你对张岱的理解,带着你理解的情感。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拓展延伸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山水
(天人合一)
情趣
(高雅脱俗)
故国
(伤感怀念)
知识盘点
一、文学文化常识
1.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2.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二、课下注释
1. 是日更定矣 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客此 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裹、围
鸟兽的细毛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寄居此地
知识盘点
7. 舟子喃喃曰 舟子:___________________
8. 莫说相公痴 相公: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其他常考实词
1. 大雪三日 雪:___________________
2.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___________
3. 上下一白 一: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两人铺毡对坐 对:___________________
5.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__________________
船夫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下雪
消失

相对
尽力
知识盘点
四、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矣  ___________________                 
是金陵人      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
1. 是
2. 白
指示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白色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是日更定矣         ___________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
不更颠乎(《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更加
3. 更
知识盘点
五、重点句子翻译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更有似相公痴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知识盘点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①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②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③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课后习题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也是作者的心语。作者和金陵客人都认为自己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舟子的喃喃之语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带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课后习题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亭立湖心,伊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焊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答案】1.联中“浑无”即好像无有之意。桑麻,代指农业生产。“四季笙歌”“六桥花柳”,均指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与“穷民”无立锥之地的生活境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讽刺意味。虽然此联用的是曲笔,却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此联极富想象。自苏东坡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以来,从此就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而此联又把湖心亭比作西子泛舟于湖上的扁舟,可谓佳喻巧思。“雨奇晴好”,用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意。“席开水面”形容湖面如席之平广,十分形象。“月白风清”用苏东坡《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一句。这副对联富于想象,灵活清新。
课后习题
【答案】3.这一副对联描写的是西湖,也引申到西子之美,说的是西湖就像美人的眼睛,眼神清澈,双瞳如同剪来的秋水,生动形象地比拟了西湖的空灵澄澈,想象丰富,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