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0 15:1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散文诗二首
——荷叶·母亲
冰心
教学目标
赏读课文,在赏析画面的过程中鉴赏散文诗隽永的语言,体悟作者情思的变化。
01
02
理解象征手法及插叙,学会运用。
03
体会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情感。
课堂导入
她是一片宽广的海洋,为儿女献出真爱;她是一堵坚固的城墙,替儿女挡风避寒;她是一棵参天的大树,给儿女纳凉遮阴。
她有一个最美的名字——母亲!母亲,对于每一个儿女,是生命的源泉。她们的怀抱,更是儿女受伤后疗愈情感最好的休憩所。冰心老人曾说,她的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中的最好一个。两个“最好”足见她对母亲多么的热爱,于是,“母爱”成了她作品的三大主题(“母爱”“童心”“自然”)之一。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清新秀丽的语言,含而不露的手法。
必考字词梳理
1. 姊妹( ):姐妹。
2. 亭亭( ):形容高耸。
3.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4. 遮蔽( ):遮。
5. 心绪( ):心情( 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6. 流转( ):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7. 荫蔽( ):(枝叶)遮蔽。
zǐ mèi
tíng tíng
pái huái
zhē bì
xīn xù
liú zhuǎn
yīn bì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划出文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文字。
2.交流分享→评价几位同学的朗读,说说文中最触动
你心灵的地方。
3.自由朗读→字音准确、语速舒缓、语调轻柔、饱含深情
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地、大声地、饱含感情地朗读文中你喜欢的段落,感受美好的画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展现了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图画中包含了红莲、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梳理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几次写到红莲?当时的环境、作者的心情、红莲的情形各是怎样?
繁杂的雨浓阴的天
烦闷
开满亭亭
雷声作了
雨愈下愈大
不适意
徘徊
左右欹斜
无依无靠
雨肆意的下着
不宁的心绪散尽 感动
不摇动
当时环境
作者心情
红莲情形
一看红莲
二看红莲
三看红莲
文章是否能将第1—3小节删去使内容更集中?为什么?
再读课文,品味文章
不可删!第1节写父亲的朋友送莲,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描写雨中红莲作铺垫;第2、3小节由眼前的两缸莲花自然联想到的往事情景,即忆我和祖父赏莲,属于插叙,花瑞人祥,把花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往事温暖的怀想,亦为后文由荷叶想到母亲作铺垫,所以不能删去。
再读课文,品味文章
下面,请大家一起赏读课文中以“莲”为中心构造的精美动人的画面,用心揣摩画面背后作者起伏流动的情思。
1.齐读第4一7小节。(注意语速、语调)
2.精读第4一7小节,随文旁批,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画面,并能从多角度(修辞、词性、句式、表现手法、情思等)赏析景物特点以及作者情感。
3.分组合作,交流分享。
再读课文,品味文章
画面一:“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这是一幅“白莲凋谢图”。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凋谢的花瓣比作散落随风漂泊的小舟,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白莲经受不住风雨的打击、凄惨凋零的情景。而“只留” “小小的”“几根” “淡黄色”这些从形态、色泽等角度描绘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更是将白莲花瓣已经凋零后的惨状,刻画得细腻而鲜活。加上“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以及本来就觉得有些“烦闷”的心情,在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后,更让作者不禁心生惆帐和感慨,感慨白莲的遭遇,也许是因为急风暴雨的摧残才显得这般委屈可怜,或许更是因为没有母亲的庇护而无处躲藏。如此想来,就倍觉其命运的孤苦凄惨了。
再读课文,品味文章
画面二:“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这是一幅“红莲盛开图”。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昨夜还是菡苔”的红莲与清晨却开“满” 了的红莲相对比,“亭亭地”“立着”更传神地表现出了红莲盛开的娇艳美丽,出淤泥而不染的纯净高洁。与凋谢后的白莲相对比,更显得多么幸运,这也多少给惆怅的心绪带来了一些安慰。而作者此刻说“仍是不适意”,也是质朴而准确地表达了作者那时的心绪。
再读课文,品味文章
画面三:“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击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这是一幅“雨打红莲”图。这幅画中,描写了大雨来临前以及风雨中红莲的情态,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再坚强的身躯也经不起这样被大雨肆意地蹂躏啊,更何况是一株娇艳绽放的莲花。在这样的无遮蔽的天空下,连我也“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株美丽的红莲,独自经历着自然风雨的打击和考验,心中之前是不适意,如今更是百感交集却无计可施,让作者的心绪久久不得安宁。
再读课文,品味文章
画面四:“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这是全篇最动人心扉的画面。正当作者一筹莫展,为风雨中的那朵遭受打击的红莲的命运而担忧焦心时,回头却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这时似乎感受到什么,“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此处动态的描写,大为细腻而传神。尽管雨点还是在无情地打着,但是“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看到红莲得到了庇护,作者终于将悬着的心放下来了,“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再读课文,品味文章
回顾刚刚赏析的几幅画面,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绪随着眼前的红莲的境遇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白莲凋谢”——同情怜悯,倍觉愁闷
“红莲盛开”——些许欣喜,仍不适意
“雨打红莲”——心疼怜爱,爱莫能助
“荷叶护莲”——不宁散尽,深深感动
再读课文,品味文章
由此看来,作者的情思主要为这红莲的遭遇变化而变化,可散文诗的题目叫做《荷叶 母亲》,何不改为《荷叶 红莲》?为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简要阐述。
不好。作者看到雨中的荷叶不顾风雨的打击,毅然主动地倾侧、覆盖、不离不弃,就像勇敢慈怜的母亲关怀困境中的子女,作者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并由此表达了对如荷叶般的母亲的由衷赞美和歌颂。
这就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写法探究
1.借景抒情,讴歌母爱。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儿女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儿女的呵护。作者借景抒情,并以红莲自比,讴歌伟大的母爱,自然贴切,新颖独特。
2.巧用象征,托荷赞母。
荷叶象征关爱、呵护孩子的母亲,红莲象征被母亲的爱呵护着的“我”,白莲象征失去母爱而被环境击倒的孩子,作者以细腻的手法衬托出母亲高大慈爱的形象。
课堂小结
《荷叶·母亲》是一首借景抒情、托荷赞母的散文诗,通过描写雨中荷叶对红莲的保护,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作业布置
1.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诗词文章和感人故事。
2.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