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明白古诗中的“依、尽、入、欲、穷、千里目、更”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辽阔景象和雄浑气势。 3.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感受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切题读诗。 诗歌是人类最精炼的语言,诗歌是对世界最细腻的观察,诗歌蕴含着各种智慧。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所写下的《登鹳雀楼》,让鹳雀楼一举成名,天下皆知。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登鹳雀楼》,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古诗吧。 孩子们读得真好,声音洪亮,读准了字音,诗句读得比较流利。 读诗找景 出示景物,找含有这些景物的诗句。 这首诗描写(白日、山、黄河、海)这些景物。这些景物藏在哪两句诗里?请同学们赶紧去找找。 三、摆图明意 根据诗句摆图景。 对,同学们眼睛真够亮的,它们就藏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诗里。(出示圈景物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根据诗句来尝试摆图景。孩子们拿出自制的景物图片试着摆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吧。到底怎么摆才对呢?注意诗句中联接景物的词语。借助课文插图和字典上的字义,明白它们在诗中的意思才行。 好,你们指导老师来摆摆。这是王之焕登上的鹳雀楼(贴图),这是远山(贴图),白日依山该怎么展示?对,白日应该靠近山才行,因为“依”是“依傍”的意思。 “尽”是啥意思?对,字典中有很多义项,这里选“完”准确一些,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黄河该放在哪里?对,鹳雀楼下,这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由举目远望远山夕阳转到近看黄河奔腾。由远景到近景的写作顺序。 那海该贴在什么地方呢?哈哈,不对不对!因为鹳雀楼离黄河入海口相隔几百公里呢。咱们来看看地图吧。(出示地图)这是黄河,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市,大致在这里,而黄河的入海口在这里——山东,山西到山东中间还隔了一个省呢!因此在鹳雀楼上是看不到黄河奔腾到海的。黄河奔腾流入汪洋大海是作者看到眼前滔滔黄河水产生的汹涌入海的想象。所以“海”不能贴在这里,鹳雀楼上是看不到的。 四、赏景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这里,来欣赏诗人王之焕登上鹳雀楼见到的壮阔雄浑景象。天边落日依傍群山一寸一寸下沉,夕阳余晖绚烂无比,近处黄河奔涌而去,流入远方的大海。诗人用短短的10个字就把这壮阔辽远的画面描绘出来。这10个字就是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请孩子们像老师这样读,争取读出画面的辽远,黄河的雄浑气势(范读) 五、学习古诗三四句。 引入古诗三四句。(要想看到更远的天际,更远的黄河水,诗人应该怎么做?) 我们所想正如诗人所想,不同的是诗人是用诗句来表达,他用的诗句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什么呢?咱们咬文嚼字来说说吧。 动作演绎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动作演绎诗句吧。站凳子上——-站桌子上)挖掘诗句表达的内涵。----站得高,看得远; 积极向上,不断攀登…… 运用千古名句,深化体会,加强积累。 六、实践活动。 诗歌就是这么有魅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着那么丰富的内涵,因此,它成了鹳雀楼上的千古绝唱,让鹳雀楼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名楼。中国地大物博,亭台楼阁众多,也是诗歌的国度,这节课的作业就是孩子们和大人一起寻访文化名楼,并为名楼制作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