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诫子书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易错读音】淫慢(yín) 遂成(suì) 穷庐(lú)
二、字形
【易错字词】险躁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2、故事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3、文体介绍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名句积累
1.文中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 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3. 表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主题识记】
本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通过对比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四、课文释译
夫 君子 之 行,静以 修身,俭以 养德。
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德、品行 提高修养 培养品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 澹泊 无以 明志,非 宁静 无以 致远。
内心恬淡,清心寡欲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实现远大目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 成 学。
才干 增长才干 达成,成就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慆慢 则不能 励精, 险躁 则不能 冶性。
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 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冒险急躁,狭隘浮躁 陶冶性情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 与 时 驰,意与 日 去,
跟随 疾行,此指增长 时间 消逝,逝去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遂 成 枯落, 多不 接世,
于是,就 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
悲守 穷庐, 将复何及!
破房子 又怎么来得及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五、夯实基础
文章赏析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知识总结
1.字词积累
(1)一词多义
①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②学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③成
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
遂成枯落。(变成,成为)
④行
三人行。(行走)
君子之行。(品德,操守)
⑤意
意与日去。(意志)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
意暇甚。(神情,态度)
(2)词类活用
①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动,使……广
②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动,使……成
③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2.文意理解
(1)本文中心论点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答:澹泊、立志、惜时;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