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字音
栋dòng 本意是指屋子正中最高处的横木,引申为担负重任的人或事物。
拣jiǎn 挑选。
戳chuō ①用硬物尖端触击。②因猛触硬物而受伤或损坏。③竖立,站立。④图章
慷慨kāng kǎi 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大方;不吝啬。
坍塌tān tā 倒塌。
帐篷zhàng p ng 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居住的棚子。
滚烫gǔn tàng 滚热。非常烫。
废墟f i xū 城镇、市街或房舍遭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芜地方。
张扬zhāng yáng 声张宣扬。
呼啸hū xiào 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溜达liú dá 散步、闲走。也作蹓跶。
琢磨zhuó mó ①琢和打磨;②通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③思考;研究。
微薄wēi bó 细小而薄弱;数量很少。
硬朗yìng lǎng 指身体健壮、强硬有力。
酬劳chóu láo ①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②酬谢的钱物。
水渠shuǐ qú 人工挖掘的渠道。
流淌liú tǎng 是指液体在流动。
刨根问底páo gēn w n dǐ 比喻追究底细。
光秃秃guāng tū tū 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沉默寡言ch n mò guǎ yán 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沉默,不出声。
【易错读音】干涸(hé) 缝隙(xì) 酬劳(chóu) 水渠(qú) 废墟(xū) 浇灌(guàn) 呼啸(xiào) 滚烫(tàng) 吼叫 (hǒu) 光秃秃(tū) 刨根问底(páo)
二、字形
【易错字词】慷慨 帐篷 坍塌 张扬 琢磨 硬朗 流淌 裂缝 不毛之地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让 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被人归类,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故事背景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2、文体介绍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主题识记】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四、重点讲解
课文重点句子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赏析】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突出展示了当地的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了大的背景环境。同时与后来美丽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间接地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课文重点句子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赏析】
与前文此地的荒废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牧羊人默默无闻的坚持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五、课文赏析
本文作者在首尾两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题,开头的议论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结尾的议论起到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
本文运用多种对比手法:将荒漠上的荒芜贫瘠景象与绿洲生机盎然的景象对比,将荒漠上刺耳的风声,与变成绿洲后的微风进行对比;将牧羊人的创造与战争及人类对自然的毁灭进行对比等。这些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的作用和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六、夯实基础
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 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 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 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 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 有何作用
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 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 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 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 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