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孤独之旅 同步精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孤独之旅 同步精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08 15:00: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孤独之旅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掺杂(cān) 旧茬(chá) 戳破(chuō)
B.驱除(qū) 肥硕(shuò) 撅断(jué)
C.眺望(liào) 嬉闹(xī) 纯粹(cuì)
D.捆扎(zā) 撩逗(liáo) 胆怯(qiè)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中“掺”应读“chān”;B项中“撅”应读“juē”;C项中“眺”应读“tiào”。故选D。
2.下面语段中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仿佛又看见了:绚丽的夕阳,烘托着矮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习习的和风,有意无意地撩逗着那一茬茬碧绿的麦苗;夜色渐深处,觅食归来的鸟雀纷纷落入窝巢;母亲亮起门前那盏灯,驱散了夜归人指尖的微凉。
A.chuī liáo chá mì
B.chuī liāo chí nì
C.cuī liáo chá nì
D.cuī liāo chí mì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此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解答时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A.正确;
B.撩liāo,读音错误,应读liáo;茬chí,读音错误,应读chá;觅nì,读音错误,应读mì;故排除B;
C.炊cuī,读音错误,应读chuī;觅nì,读音错误,应读mì;故排除C;
D.炊cuī,读音错误,应读chuī;撩liāo,读音错误,应读liáo;茬chí,读音错误,应读chá;故排除D;
所以选A。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眺望 胆怯 重叠 肥硕
B.抠出 稠密 恶劣 镂空
C.掺杂 驱除 折断 城垣
D.恐慌 蓬松 潦亮 戮穿
【答案】D
【解析】
【详解】
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D“潦亮”应为“嘹亮”,“戮穿”应为“戳穿”。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眺望(tiào) 觅食(mì) 嘻闹(xī)
B.撩逗(liáo) 戳破(chuō) 稠密(chóu)
C.狗吠(fèi) 掺杂(chān) 给予(gěi)
D.恶劣(liè) 空旷(kuàng) 纯碎(cuì)
【答案】B
【解析】
【详解】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项,“嘻闹”应为“嬉闹”;C项,“给”应读“jǐ”;D项,“纯碎”应为“纯粹”。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B.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C.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D.杜小康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的孩子歇斯底里的读书声。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一落千丈:形容地位、境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使用正确;
B.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使用正确;
C.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使用正确;
D.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含贬义,不符合语境;
故选D。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C.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D.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
C.“还要走多远”是个疑问句,逗号改为问号。故选C。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②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
③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④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
⑤与这种孤独相比,社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儿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
⑥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
A.⑤②③①④⑥ B.⑤③②④⑥① C.①③②④⑥⑤ D.①②③⑤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
句子排序题。本题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通读句子可以发现,几个句子是围绕杜小康和父亲的“孤独”来写的,因此⑤句“与这种孤独相比”是首句,排除CD,后边几句具体写“这种孤独”的表现:从遇不到人,只能和父亲说话,到和父亲说话也越来越干干巴巴,直至“可以通过眼神……双方就能明白一切”,最后“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排除A,故选B。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B.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C.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而且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没有教养的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搭配不当,应为“就是杜小康家”;
C.关联词语“而且”运用不恰当。本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而且”应为“但”;
D.否定不当,应去掉“没”;
故选B。
9.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比喻)
B.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比喻)
C.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对比)
D.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排比)
【答案】C
【解析】
【详解】
C.本句是把“雨后天睛”的天空和其他时段的天空作比较,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故选C。
10.下列语序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
②节目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干世界
③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
④《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
⑤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
A.④①③⑥⑤② B.④①③⑤②⑥ C.⑤②④①⑥③ D.⑤②⑥④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整体分析,④句是总领,①句和③句借助关联词语“不仅”“还”可确定顺序为①③,这两句解释“全情绽放”,故顺序为④①③,由此可排除C、D。分析第⑥句“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以往她是主持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指的是她“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因而应承接③句,由此可排除B,故选A。
11.下列对人物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心理描写)
B.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描写)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方法的理解。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是神态描写,不是动作描写。故答案为D。
1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B.每到双休日,国家体育场鸟巢格外热闹,里里外外人声鼎沸、如雷贯耳。
C.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 , 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D.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驱除:驱逐,排除。这里使用正确;
B.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C.调和:谐调和畅。这里使用正确;
D.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这里使用正确;
故选B。
13.下列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鸭们十分乖巧”中“十分”是程度副词。
B.“一个悲惨的童话”的短语结构类型是偏正短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的短语结构类型是主谓短语。
C.“在我的记忆中,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用美妙的语言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一句中,“在我的记忆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是状语。
D.“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旋风卷到天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语语法特征的理解与辨析。A、B、C正确;D.句子的主干分析错误,应是“旋风卷”;句子的主干一般是由主语或主语中心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宾语或宾语中心语组成的。是指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即“枝叶”成分)逐层压缩掉之后剩下的部分。在构成句子过程中,各种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不完全一样,其中有些成分决定着句子的基本结构,它们是句子的主干,有些成分是附着在主干上的“枝叶”,对主干起修饰、限制、补充等作用。故D不正确。
14.下面各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D.鸭群在船前形成--个倒置的扇面形。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及辨析。题干明确要求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首先应熟练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作为比喻必须出现喻体,且喻体和本题之间应有相似点,两者本质上必须不同;再找出选项中的本体,比喻词和喻体,最后辨别是否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题B、C、D三个选项中均无使用比喻修辞,A中把芦苇比喻成绿色的浪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芦苇为本体,绿色的浪潮为喻体。故选A。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文尔雅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B.我边防战士在西藏墨脱巡逻,经常爬雪山、过沼泽,早将生死置之不理。
C.小王在李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一篇文章,可谓是妙笔生花。
D.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多用于人与人之间,语境不符。应为温声细语;
B.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去理睬它,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用词不当,应为置之度外;
C.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笔法或文笔。形容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语境不符,与“小王在李老师的帮助下”相矛盾。
D.歇斯底里: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常用来形容人情绪激动、举止失常,这里是拟人化用法,表示雨下得很狂暴,异乎寻常地大而急。使用正确;
故选D。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C.只要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D.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用词不当,前后矛盾。“突然”与“渐渐地”矛盾,应删去一个;
B.介词使用不当。 应删去“由于”或“使”;
C.关联词的使用不当。“只要……就”,“只有……才”,应为“只有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D.正确;
故选D。
【点睛】
一般来说,语病类题目都存在以下的做题技巧:1. 先找语句主干,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妥当。从汉语语法角度来说,一个完整的句子,都由主语、谓语、宾语这几个最重要的成分组成。要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有语病,首先要检查主谓宾是否完整,或者是否搭配妥当。2. 看主谓宾的修饰词语。修饰性词语增加了语句的丰富度,能细腻且准确的表达说话者的意思,但有时候,由于修饰不当,会出现严重的错误。做题的时,在检查完主谓宾是否完整以及匹配后,应当检查主谓宾的修饰词语是搭配否妥当。3. 检查连词是否用的恰当。连词的使用使句子的节奏更加紧密,使表达更得力,但是不当,或者错误的使用就会产生语病。4.查看语句逻辑关系是否存在错误。逻辑关系错误,是语句本质上的错误,而非语法类的错误。5.考查否定词的运用是否符合句子原有意思。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
1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年主义思想。
C.我们只要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D.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突然”与“渐渐地”矛盾。B.缺少主语,去掉“由于”或“使”。C.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把“只要”改为“只有”。D.正确。故答案为D。
18.下列句子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父亲______也是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2)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 ______已经是一大片了。
(3)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______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4)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______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A.居然 突然 忽然 显然
B.显然 居然 忽然 突然
C.显然 居然 突然 忽然
D.忽然 居然 突然 显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词义的辨析与使用。(1)句不能选用“忽然”,语句不通顺。排除D。(2)不能选用“突然”,语境不合。排除A。(3)句不能选用“忽然”,语句不通顺。排除B。(4)句运用“忽然”语句通顺,与语境相合。据此,答案为C。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张家界大峡谷的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总长约430米,宽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全透明玻璃桥之一。
B.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2018年5月5日,国产航母首次海试,服役后将成我国首艘作战型航母。
D.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始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应该删去“之一”;B项不合逻辑,应该删掉三个“不可”;D项成分残缺,应该在句末加上“的场景”。故选C。
20.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加入共青团组织了,我郑重其事地将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支部书记。
B.对于别人的劝告,她总是置之不理。
C.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采摘,大家歇斯底里,情绪高昂,你帮我,我帮你,将收获的果实装进背包。
D.他喜欢吹毛求疪,常常抓住别人工作中的一点疏漏大做文章。
【答案】C
【解析】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C项的成语使用有误,“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与此处的语境不相符。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1.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D.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项“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B是比较。C写状态,没有比喻。D写感受,没有比喻。
2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董卿在主持《朗读者》节目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令广大观众目不暇接。
B.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对大脑感知领域进行研究。
C.这次大型海上编队驶入太平洋,使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海的愿望成为现实。
D.今年五月,德国的五十二名文化使者从汉堡出发,开始了横跨欧亚大陆之旅。,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有语病。病因:用词不当,“目不暇接”的意思是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董卿不是物品,故不能令人“目不暇接”;“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诉诸于听觉,也不能形容视觉“目不暇接”。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2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周梅森用“人民的名义”为篇名,代表了两种含义:一是人民必须是为政者的坚实信仰,二是少数人以“人民”为伪饰,谋取私利,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B.金承志先生创作了诸如《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感觉身体被掏空》 《春节自救指南》等合唱作品,内容贴近当下生活,形式新颖别致,引起了广泛共鸣。
C.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该如何配置 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人民的名义”中引号应是书名号。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孤独之旅(节选)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③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④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⑤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⑥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⑦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⑧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会应。
⑨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经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⑩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鸭身上的一股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地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叫醒他。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支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亮。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24.按常情,有悲哀才有哭泣,而文章第 段中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悲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5.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6.结合上下文赏析句子。
(1)杜小康的一支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2)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亮。
27.同是见鸭“下蛋了”,杜小康是“惊喜地跑过去捡起”,并“大叫”,杜雍和是“接过”,“嘴里不住地说”,他们此时虽都满怀喜悦,但各自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请你试作揣摩。
【答案】24.因为如此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柔弱的身躯来承担,他觉得受了委屈,所以“哭”了;但他凭着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孤独和恐惧,经受住了磨难因激动而“哭”了,所以“并不是悲哀”。
25.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气的恶劣,渲染了可怕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作铺垫。(言之成理即可)
26.(1)细节描写,它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寻鸭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栩栩如生,余味无穷,让读者浮想联翩。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鸭子的漂亮,表现鸭子已经长大,映衬出主人公的身影和成长经历,使读者看到了杜小康这个少年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27.杜小康发现鸭长大了,兴奋的“大叫”,这叫声流露出了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自豪,一切甘苦都化在了“鸭下蛋了”的惊喜之中;杜雍和见“鸭下蛋了”,觉得自己带孩子出来放鸭,那么多的艰辛与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鸭长大了,孩子也长大了,家境的改变又有希望了。
【解析】
【分析】
24.
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理解重点语句,首先需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把关键词语作为答题的切入点,其次需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分析时要理解到位,最后需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若是句子在文章中间,则需要考虑是否承上启下,若是句子在文章结尾,则需要结合全文分析,并且联系主题。
根据第③段“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第⑤段“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第⑥段“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第⑧段“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可知,“他哭了起来”中“哭”渗透着对鸭子的爱怜之情,找到鸭子的激动之情,对自己受伤而没有白费力气的欣喜之情对自己能帮父亲找鸭的欣慰之情,同时还有为自己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要承担这种生活的艰辛的委屈之情。但从他找鸭子的情节看,“拨”“追”等动词,写了在鸭群四散的情况下,杜小康不顾一切地去追赶鸭群的勇敢举动。脸被割破,脚被戳伤,杜小康也“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长大”了,所以他“并不悲哀”。
25.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环境描写的分析和理解。
这段环境描写,按事物发展顺序写“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把暴风雨之势渲染到极点,前面三个“黑”字都是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虚指,作者肆意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是借这样恶劣的环境来表达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对芦荡里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的描写,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明写环境恶劣,暗写杜小康所经受的磨难,同时也烘托出杜小康坚强、勇敢的性格。
26.
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赏析句子需要注意四个角度:①修辞手法的角度;②描写方法的角度;③表现手法的角度;④关键词语的角度。基本答题格式是:手法+内容+情感。
(1)由第③段“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可知,赏析的句子与之相照应,“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杜小康在风雨中寻找鸭群的艰辛,但是他还是找到了,他凭着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孤独和恐惧,经受住了磨难,这里的细节描写体现了杜小康的成长。
(2)由句子“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亮”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鸭喻人,并将公鸭的羽毛比作软缎,写出了公鸭外形的漂亮,“鸭们也长大了”喻指杜小康已羽翼丰满,长大成人,光彩照人。
27.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③段“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第⑤段“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第⑥段“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第⑧段“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可知,杜小康寻找鸭群是艰辛困难的,他凭着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孤独和恐惧,经受住了磨难,而见鸭“下蛋了”,杜小康“惊喜地跑过去捡起”,并“大叫”是对自己战胜孤独和恐惧,经受住磨难,获得成长的喜悦与自豪,是通过“鸭下蛋了”的惊喜表达出来的。
根据第②段“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第⑤段“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等内容可知,鸭群是家道变故后家里的希望,当看到鸭“下蛋了”,杜雍和是想到家里贫困的现状有改变的希望了,而带着杜小康放鸭,杜小康在寻找鸭群的经历中收获成长,“接过”“嘴里不住地说”能体现出杜雍和内心的激动,之前的艰辛与付出终有有了回报,内心无限感慨与欣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之旅(节选)
①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而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②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③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④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接着主人蹲了下来。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至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⑥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⑦杜小康顺手报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⑧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
⑨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⑩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28.概括上面选段的主要内容。
29.当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这里的描写是否符合事理?请说明理由。
30.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31.雨果曾说:“没有风暴,船帆只不过是一块破布。”杜小康在孤独痛苦的搏击中坚硬了自己的翅膀,使他勇敢、从容、坦然的面对命运的跌宕起伏。苏联早期著名无产阶级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___________》一书中,也有一位这样坚强的主人公,他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成为一名顽强执着、刻苦勇敢、奋进奉献的革命主义战士。这位主人公是___________。
【答案】28.杜小康经历风雨,护鸭成长(或者杜小康寻鸭成功,人鸭一起成长。意思对即可)
29.符合事理,因为这是用雨后天晴的美好景色衬托主人公杜小康找到鸭子后的喜悦心情,也是杜小康经历了暴风雨的洗礼、战胜磨难后的那种轻松、愉快心情的写照。
30.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真实生动地写出了杜小康看到鸭子下蛋时惊喜、兴奋的情状。
3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
【解析】
【分析】
28.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作答时要充分阅读选文,按照“人+事情”的格式进行概括即可。
选文主要讲述了 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以此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故可概括为:杜小康经历风雨,护鸭成长。
29.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此时此刻,在杜小康眼里:天空如此之蓝,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联系上下文,这是杜小康不顾艰险疲惫,不顾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之后的想法,衬托出杜小康喜悦的心情。环境描写在这里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是杜小康轻松、愉快心情的写照。
30.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五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作用时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XX描写方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惊喜”属于神态描写,“跑”、“捡”属于动作描写,“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属于语言描写。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杜小康在看到鸭子下单之后的惊喜和兴奋。
31.
本题考查对名著基本知识的掌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孤独之旅(选段)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觉累极了,就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32.选文第一段主要是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3.分析“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但他没有哭”中杜小康哭与没有哭的原因。
34.结合全文,分析杜小康父亲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3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雷声声势浩大、暴风雨的来势迅猛,不同寻常,从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等角度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渲染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为后文写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鸭子作了铺垫。
33.杜小康哭是为最终找到鸭子欣慰而哭,又是为自己在暴风雨中战胜了恐惧激动而哭,还为自己失学离开油麻地到芦苇荡承担这样的生活艰辛委屈而哭。他没有哭是因为在经历众多磨难之后,特别是经受住了在暴风雨中找失散的鸭子的重大考验之后,他觉得自己战胜了磨难,更战胜了自己的无助与孤独,他长大了,坚强了。
34.写父亲,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经历了生活沧桑的成年人杜雍和都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对父亲的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解析】
【分析】
32.
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从“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等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雷声已如万辆战车”“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了雷声声势浩大、暴风雨的来势迅猛,不同寻常。“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写出了杜小康当时内心的紧张、恐怖,烘托出了杜小康与父亲的不易,同时为后文杜小康找到鸭子与他的成长作了铺垫。
33.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根据“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可知,经历了暴风雨后,杜小康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找到鸭子的高兴,有战胜恐惧的激动,更有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艰辛带来的委屈,这些复杂的心情让他想哭。根据“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可知,杜小康为自己能独立经历这场风雨而喜悦,更为自己的成长而欣慰,因而杜小康会有想哭的感觉。虽然想哭,但是他没有哭,因为他战胜了自己的无助与孤独,他已经长大了,变得更加坚强了。
34.
考查对人物作用的理解。本文主要写了杜小康的成长之路,对杜小康父亲描写,是为了更好地塑造杜小康这个人物。选文中说到在面对暴风雨之时“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连一个成年人都对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可怕与杜小康的坚强,使得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杜小康孤独的内心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35.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1)__________
高潮 (2)__________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36.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 )→认同
37.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38.第 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39.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答案】35. (1)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 (2)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36. 理解 关心(关爱、挂念)
37.“汪”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为“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38.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
39.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体现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勇于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
35.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1)空,可提取16段的“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一句整理答案。(2)空,可提取“‘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几句分析,概括为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36.此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解答此题,从题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逐渐变化”可知,是在考查对“我”的情感变化的把握。熟读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情节并分析。文章中“我”开始看到小吴的样子觉得“形迹可疑”;在了解情况后,在知道小吴的身世和认老乡的标准后,“我”对小吴理解、同情;在小吴找到同县的老乡却不被人理解而很长时间不见时,“我”“心里有点儿挂念”;最后小吴与一对聋哑东北夫妇做老乡,“我”也加入其中,可以看出“我”对小吴的认同。最后用简洁的词语表述出来即可。
37.此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是典型的神态描写。特别是其中的“汪”字,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此表情是因为“我”的理解而使他深受感动的表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小吴激动的状态。
38.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以及对表达人物心理的效果。解答此题,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晃”字可以明确运用了动作描写,然后结合中年男人不承认和小吴是老乡,结合具体的文句“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可以体会出小吴内心极度的失望、沮丧。
39.考查小说结尾有的妙处。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而最后却交了小吴作为老乡,出人意料的结局,产生了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生活中要勇于面对孤独,战胜孤独。
【点睛】
对小说的结局进行相应的推测或对小说的结局是否合理的探究,是小说常见的一种类型,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孤独之旅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掺杂(cān) 旧茬(chá) 戳破(chuō)
B.驱除(qū) 肥硕(shuò) 撅断(jué)
C.眺望(liào) 嬉闹(xī) 纯粹(cuì)
D.捆扎(zā) 撩逗(liáo) 胆怯(qiè)
2.下面语段中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仿佛又看见了:绚丽的夕阳,烘托着矮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习习的和风,有意无意地撩逗着那一茬茬碧绿的麦苗;夜色渐深处,觅食归来的鸟雀纷纷落入窝巢;母亲亮起门前那盏灯,驱散了夜归人指尖的微凉。
A.chuī liáo chá mì
B.chuī liāo chí nì
C.cuī liáo chá nì
D.cuī liāo chí mì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眺望 胆怯 重叠 肥硕
B.抠出 稠密 恶劣 镂空
C.掺杂 驱除 折断 城垣
D.恐慌 蓬松 潦亮 戮穿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眺望(tiào) 觅食(mì) 嘻闹(xī)
B.撩逗(liáo) 戳破(chuō) 稠密(chóu)
C.狗吠(fèi) 掺杂(chān) 给予(gěi)
D.恶劣(liè) 空旷(kuàng) 纯碎(cuì)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B.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C.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D.杜小康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的孩子歇斯底里的读书声。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C.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D.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②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
③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④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
⑤与这种孤独相比,社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儿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
⑥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
A.⑤②③①④⑥ B.⑤③②④⑥① C.①③②④⑥⑤ D.①②③⑤④⑥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B.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C.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而且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没有教养的人。
9.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比喻)
B.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比喻)
C.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对比)
D.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排比)
10.下列语序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
②节目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干世界
③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
④《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
⑤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
A.④①③⑥⑤② B.④①③⑤②⑥ C.⑤②④①⑥③ D.⑤②⑥④①③
11.下列对人物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心理描写)
B.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描写)
1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B.每到双休日,国家体育场鸟巢格外热闹,里里外外人声鼎沸、如雷贯耳。
C.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 , 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D.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3.下列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鸭们十分乖巧”中“十分”是程度副词。
B.“一个悲惨的童话”的短语结构类型是偏正短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的短语结构类型是主谓短语。
C.“在我的记忆中,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用美妙的语言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一句中,“在我的记忆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是状语。
D.“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旋风卷到天上”。
14.下面各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D.鸭群在船前形成--个倒置的扇面形。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文尔雅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B.我边防战士在西藏墨脱巡逻,经常爬雪山、过沼泽,早将生死置之不理。
C.小王在李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一篇文章,可谓是妙笔生花。
D.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C.只要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D.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1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年主义思想。
C.我们只要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D.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18.下列句子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父亲______也是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2)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 ______已经是一大片了。
(3)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______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4)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______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A.居然 突然 忽然 显然
B.显然 居然 忽然 突然
C.显然 居然 突然 忽然
D.忽然 居然 突然 显然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张家界大峡谷的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总长约430米,宽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全透明玻璃桥之一。
B.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2018年5月5日,国产航母首次海试,服役后将成我国首艘作战型航母。
D.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始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20.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加入共青团组织了,我郑重其事地将入团申请书交给了团支部书记。
B.对于别人的劝告,她总是置之不理。
C.秋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采摘,大家歇斯底里,情绪高昂,你帮我,我帮你,将收获的果实装进背包。
D.他喜欢吹毛求疪,常常抓住别人工作中的一点疏漏大做文章。
21.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D.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2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董卿在主持《朗读者》节目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令广大观众目不暇接。
B.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对大脑感知领域进行研究。
C.这次大型海上编队驶入太平洋,使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海的愿望成为现实。
D.今年五月,德国的五十二名文化使者从汉堡出发,开始了横跨欧亚大陆之旅。,
2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周梅森用“人民的名义”为篇名,代表了两种含义:一是人民必须是为政者的坚实信仰,二是少数人以“人民”为伪饰,谋取私利,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B.金承志先生创作了诸如《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感觉身体被掏空》 《春节自救指南》等合唱作品,内容贴近当下生活,形式新颖别致,引起了广泛共鸣。
C.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该如何配置 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孤独之旅(节选)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③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④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⑤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⑥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⑦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⑧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会应。
⑨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经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⑩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鸭身上的一股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地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叫醒他。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支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亮。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24.按常情,有悲哀才有哭泣,而文章第 段中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悲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5.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6.结合上下文赏析句子。
(1)杜小康的一支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2)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亮。
27.同是见鸭“下蛋了”,杜小康是“惊喜地跑过去捡起”,并“大叫”,杜雍和是“接过”,“嘴里不住地说”,他们此时虽都满怀喜悦,但各自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请你试作揣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之旅(节选)
①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而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②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③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④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接着主人蹲了下来。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至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⑥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⑦杜小康顺手报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⑧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
⑨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⑩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28.概括上面选段的主要内容。
29.当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这里的描写是否符合事理?请说明理由。
30.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31.雨果曾说:“没有风暴,船帆只不过是一块破布。”杜小康在孤独痛苦的搏击中坚硬了自己的翅膀,使他勇敢、从容、坦然的面对命运的跌宕起伏。苏联早期著名无产阶级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___________》一书中,也有一位这样坚强的主人公,他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成为一名顽强执着、刻苦勇敢、奋进奉献的革命主义战士。这位主人公是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孤独之旅(选段)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觉累极了,就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32.选文第一段主要是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3.分析“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但他没有哭”中杜小康哭与没有哭的原因。
34.结合全文,分析杜小康父亲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35.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1)__________
高潮 (2)__________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36.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 )→认同
37.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38.第 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39.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