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榆树月考)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春分 B.乙为夏至 C.丙为冬至 D.丁为秋分
2.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
A.小暑→立秋 B.雨水→清明 C.寒露→大雪 D.小寒→立春
3.图中能正确地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2021高二上·榆树月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
B.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
C.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不同
D.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5.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各地昼夜平分
B.中纬度地区有四季更替现象
C.全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增多
(2021高二上·湖南月考)长沙(约28.5°N)某楼盘的住宅东西延伸,南北通透(每户南北均有阳台);有三栋楼的楼高均是97米,每层楼高3米,楼间距分别70米和100米,小区内有一停车场。业主入住后发现房间采光条件并未像开发商承诺的那样:朝南的房间全年正午都能够照进阳光;业主与开发商出现纠纷。下图示意三栋住宅楼与露天停车位分布示意图,(tan38°≈0.78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进行维权的业主所居住的楼层是( )
A.一号楼1~6层 B.二号楼1~18层
C.二号楼14~32层 D.三号楼1~14层
7.6月22日,甲、乙、丙、丁四个车位中最有可能看不到落日余晖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1高二上·舒城月考)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的交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图中P地( )
A.位于晨线上 B.位于昏线上
C.当地时间6时日出 D.当地时间8时日出
(2021高二上·舒城月考)“天舟二号”于北京时间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天舟二号”发射时,伦敦(中时区)的区时是( )
A.5月28日4时16分 B.5月29日12时55分
C.5月29日4时16分 D.5月28日12时55分
11.下列不包括“天舟二号”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12.当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最接近( )
A.12°N B.23°S C.23°N D.16°N
13.当日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丁 B.丙 C.乙 D.甲
(2020高二上·海南期末) 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赴印度出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并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下榻新德里(28.5°N,77°E),于当地时间下午2时参加迎接活动。下图为地球公转和自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本次国事访问期间,地球所处位置在(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a之间
15.地球在da之间运行时,新德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趋势是( )
A.先减小后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逐渐增大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下图为以某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为 (节气),判断依据是 。
(2)A点的地理坐标是 ,B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
(3)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H点位于太阳直射点 方。
17.(2021高二上·乾安期末)甲为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乙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为北半球 (节气)的太阳光照图,也是 (填日期)前后的阳光照射图。
(2)此时此刻,A点的地方时是 ,D点的日出时间是 ,C点的昼长为 小时
(3)甲图所示日期,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或慢),此时地球位于图乙中的 (填字母)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呈现 的分布规律。
(4)乙图中当地球绕日公转由b运行到c时,直射点向 (南或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长短的变化趋势是 右图中a点的节气是
(5)图中EF为晨昏线中的 (晨线、昏线),此时乾安县太阳升落的方向是 升
落
18.(2021高二上·山东月考)图甲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此时北京时间为11时,读图甲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A地的经度为 ,图示时刻直射点的坐标 。
(2)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
(3)在昼夜平分的纬线上属于西半球且为黑夜的部分所跨经度范围是 。
(4)图乙是图甲的北极俯视图,请在图乙上绘出图甲时刻昼夜状况(用阴影表示黑夜)。
19.(2021高二上·东莞月考)读下图(图中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日期为 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2)E点位于D的 方向。
(3)此时,新旧两天的经度范围比是 ,D点的昼长是 。
(4)在乙图上完成日照图。(在外面把自转方向补充完整,画出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20.(2021高二上·温州月考)读地球公转示意图(甲)及A位置北极上空俯视放大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12月22日,指出乙图中表示晨线和昏线线段的字母,并补画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2)该日,M地的昼长为 小时,Q地日出地方时为 时。
(3)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该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画出P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A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二十四节气
【解析】【点评】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1.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排序可知,丁为春分,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
故答案为:C
2.丁为春分,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丙到丁之间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小寒→立春是丙到丁之间的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
故答案为:D
3.AB、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A正确,B错误;
C、南极点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C错误;
D、北极点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4.B
5.A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注意:如果黄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上,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将不会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消失,地球上的四季与五带也将消失。
4.A、图中角b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a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 ,A错误;
B、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B正确;
C、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相同,C错误;
D、赤道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错误;
故答案为:B
5.如果黄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上,各地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消失,地球上的四季与五带也将消失,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
故答案为:A
【答案】6.A
7.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6.一号楼前有二号楼遮挡阳光,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28.5°+23.5°)为38°,根据三角形边长计算,太阳光能够照射的距离(从楼顶向下)为楼间距×tan38°,为78米,97-78=19米,说明一号楼19米高以下被南边二号楼影子挡住阳光,即1~6层朝南房间不能全年有阳光照进。业主维权A对;同理二号楼14层以下出现同样情况,B,C都错;三号楼南侧无遮挡物,全年阳光充足,D错。故答案为:A。
7.6月22日,日落方向位于西北。车位是东西方向布局,丙车位位于北侧的中间位置,落日余晖会被北侧的一号楼挡住。故答案为:C。
【答案】8.C
9.A
【知识点】昼夜更替;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变为黑夜的界限是昏线,从黑夜变为白昼的界限是晨线。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8.读图可知,转动地球仪,图中只能演示出昼夜更替和地方时差异,不能演示出四季的交替和运动物体偏向。故答案为:C。
9.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图中P点应位于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交界线上,属于晨线上,A正确。故答案为:A。
【答案】10.B
11.C
12.D
13.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1)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2)区时的计算:
第一步:如果已知经度,不知时区,求时区序号数。
该地所在时区的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数。若余数7.5°,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1。该地为东经度即在东时区,该地在西经度即在西时区。
第二步:求时区差。
关于时区差,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则求时区差为减法(大数减去小数);若两地不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求时区差为加法,即:时区差=东时区序号+西时区序号。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时刻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24,日期减去一天。
10.“天舟二号”于北京时间(东八区)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伦敦(中时区)比东八区晚8个小时,按照东加西减原则,“天舟二号”发射时,伦敦(中时区)的区时是5月29日12时55分,B正确。故答案为:B。
11.“天舟二号”绕地球公转,属于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总星系,因此河外星系不包括“天舟二号”,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2.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大约每月移动8度。5月29日至6月22日日期相差大约1个月,因此5月29日直射点距离23°26′N相差大约8°,因此当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最接近16°N,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3.5月29日至6月22日(夏至日)日期相差大约1个月,据图结合太阳位置分析,丁接近近日点(时间是1月初),接近冬至日,乙接近远日点(时间是7月初),接近夏至日。当日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乙,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4.B
15.D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14.读图可知,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夏至日,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应为冬至日,根据公转方向判断,d、b分别表示春分日和秋分日。材料信息表明,本次国事访问期间是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处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因此所处位置在bc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5.根据前题分析可知,地球在d、a之间运行时,即春分日至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材料信息表明,新德里(28.5°N)位于北回归线之北,因此此期间太阳直射纬度一直靠近新德里,因此新德里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6.【答案】(1)夏至;该图为北半球自转示意图,北极为极昼,且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2)(23°26°N,0°);3
(3)(23°26′N,45°W);东北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看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由经度可知中心为北极,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可判定此时为夏至日。
(2)读图可知,A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23°26′N;A点位于180°正对的经线上,可知A点经度为0°,所以A点的坐标为(23°26°N,0°);根据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知 B点由白天进入黑夜,位于昏线上,其日落时间为21时,所以日出时间为3时。
(3)读图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由第2题分析可知,B点90°E的地方时为21时,可知正午12点正对的经线为45°W,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3°26′N,45°W);读图可知,H点的坐标为(45°N,0°),由此可知,H点位于太阳直射点东北方。
【点评】平分昼半球的经度是太阳直射点的经度;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位置靠西的时间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直射点的纬度,12时的经度)
17.【答案】(1)冬至日;12月22日
(2)12时;6时;8
(3)快;C;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南;越来越短;夏至
(5)晨线;东南;西南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光照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 甲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以北为极夜,南极圈以南为极昼,为北半球冬至,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图甲中A为太阳直射点,地方时为12时。D位于赤道,总是昼夜平分, D点的日出时间是 6时。C点位于晨线上,C点昼弧所跨经度范围120°,昼长为120°除以15°/h等于8小时。
(3) 甲图所示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接近地球近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图乙中c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 乙图中b位置太阳直射赤道,c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b运行到c时,直射点向南移动 , 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变短,右图中a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节气是北半球夏至。
(5)顺地球自转方向,EF线上的点由夜到昼,为晨线。 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乾安县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故答案为:(1)冬至日;12月22日(2)12时;6时;8(3)快;C;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南;越来越短;夏至(5)晨线;东南;西南。
【点评】侧式图判读
1、确定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垂直,是一个大圆,晨线昏线各为一个半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夜半球跨跃到昼半球的半圆线称为晨线。反之,从昼半球跨跃到夜半球的半圆线则为昏线。面对地球自转侧视图,解题时有这样一个规律:当太阳光线在图的右侧时,看到的晨昏圈的一半是晨线,反之为昏线,即为“左昏右晨”。
2、确定节气,晨昏线一定与太阳光线垂直过地心,利用晨昏线与地轴重合还是与极圈相切来判定节气。如果晨昏线是与地轴重合,晨昏线被切割为昼夜弧相等的两部分,此时为春、秋分。如果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以北为极昼,南极圈以南为极夜时,即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如果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以北为极夜,南极圈以南为极昼时,北半球为冬至日(12月22日)。
3、如何计算地方时刻,首先计算出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侧视图是半球,总经度度为数为180°,用总经度度数180°÷(7-1)=30°,并根据地球自转角速度求出相邻经线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0°÷15°/小时=2时,再在赤道上找出日出(6时)正午(12时)日落(18时)午夜(24时)四点,看所求地点在已找出的四点的东侧还是西侧,相隔多少经度,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早加迟减求出地方时刻。
4、计算昼夜长短。根据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来计算。不过侧视图上昼弧和夜弧仅表现了一半,所以在图上数出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后,乘以2即为所求地点的昼弧和夜弧。
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纬度变化: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冬至日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对某地而言,在太阳直射点移近该点的时段,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反之渐小。
18.【答案】(1)135°W;(23°26′N,135°E)
(2)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20°W向西至135°W或者135°W向东至20°W
(4)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中A点的位置可知其位于赤道,根据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可确定A点位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之上,地方时为18点,北京时间此时为11时,据此可以推算出A点的经度是135°W。由甲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可知,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北京时间此时为11时,可以求出12时经线为135°E,则太阳直射点为(23°26′N,135°E)。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则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昼夜平分的纬线为赤道。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135°W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度,则赤道上位于黑夜的部分为135°W向东到45°E,西半球为160°E向东到20°W,属于西半球且为黑夜的部分所跨经度范围是135°W向东至20°W。
(4)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所以图示如下:
【点评】一、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二、地方时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例如:北京时间指的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经度116°E的地方时。
2.时刻的计算:
区时:1.确定中央经线(时区) 2.东加西减(时区之差)
地方时:经度差15度,地方时差1小时;经度差1度,地方时差4分。
日期变更线:两条,即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和零时线(24时线)。日界线在180 经线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零时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是自东向西变化的。
3.日期的计算:
穿过零时线,东加西减,计算方法和时刻的计算相同 (即,地方时计算的结果在0和24区间之外,大于24,日期加一天。小于0,日期减一天);
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东减西加。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19.【答案】(1)6月22日;(23°26′N,180°)
(2)西南
(3)1:1;18小时
(4)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图中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经度值向东减小,B点为90°W,B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点,通过时间计算12点所在经线为180°,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N,180°)。
(2)E点位于赤道,D位于北半球, 从南北方向看 E点位于D的南方; E点经度135°W,D经度为45°W,从东西方向看的E点位于D的西方;组合起来看E点位于D的西南。
(3)由第(1)小题可知180°经线时间为12点,0°经线时间为0点,从0点向东到180°为新一天范围,新一天经度范围为0经度向东180°,旧一天范围0经度向西180°, 新旧两天的经度范围比是1:1 ;B点90°W为18点,D点为45°W,时间为21点,D位于昏线上,D点日落时间为21点,计算出昼长为18小时。
(4)因东经度往东数值增大,乙图示自转方向由45°E到90°E,为逆时针方向,因此乙图示极点为北极点。由(1)小题可知,甲图为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180°经线为12点,0°经线为0点,0°经线与北极圈的交点为切点,90°W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90°E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用斜线表示夜半球,如图
故答案为:
(1)6月22日;(23°26′N,180°)(2) 西南 (3)1:1;18小时。(4)
【点评】太阳光照图判读
第一步:判断南北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的主要方法有地球自转方向、海陆分布、经度变化特征、地名等。北极地区有北冰洋,南极地区有南极洲。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图示半球为北半球;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则图示半球为南半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经度数增加,西经度数减少。
第二步:判断晨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为昏线;由夜入昼,为晨线。
第三步:判断地方时
光照图中能直接判断的时间是四个特殊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弧(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弧(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24)时。
第四步:判断日期(节气)
晨昏线与某经线圈重合,为二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地区出现极昼,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南极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昼长夜短,为冬至日。
第五步:确定太阳直射点地理位置
①确定纬度
a.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b.根据晨昏线(圈)与纬线切点判断。切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c.根据日期判断。
②确定经度
一般根据地方时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第六步:相关计算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
公式:H=90°-纬差
②地方时、区时、日期的相关计算
③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
昼长=昼弧度数÷15°
夜长=夜弧度数÷15°
④日出日落时间的相关计算
日出时间=夜长/2=12-昼长/2
20.【答案】(1)PM为昏线,MN为晨线。(画图:逆时针方向自转。)
(2)0;9
(3))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发生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平分
(4)抓住四个特殊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连线(如下图)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如果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12月22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有白天到晚上经历的线为昏线,有晚上到白天所经历的为晨线,由此可判断出PM为昏线、MN为晨线。
(2)M地在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昼长为0;M地所在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是,Q点所在的经线在12时所在的东部45°处,因此Q处所在的经线时间为15时,Q地在昏线上,因此Q地日落时刻为15时,据此可以推断出该地日出时刻为9时。
(3)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发生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平分。
(4) P点位于赤道,3月21日和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6月22日和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为赤道上一年中最小值,值为66.5度。据此判断即可。画图时抓住四个特殊日期(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特点,连线即可。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示意图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榆树月考)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春分 B.乙为夏至 C.丙为冬至 D.丁为秋分
2.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
A.小暑→立秋 B.雨水→清明 C.寒露→大雪 D.小寒→立春
3.图中能正确地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1.C
2.D
3.A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二十四节气
【解析】【点评】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也约是365.2422天,称为一个回归年。
1.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排序可知,丁为春分,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
故答案为:C
2.丁为春分,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丙到丁之间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小寒→立春是丙到丁之间的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
故答案为:D
3.AB、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A正确,B错误;
C、南极点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C错误;
D、北极点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榆树月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
B.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
C.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不同
D.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5.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各地昼夜平分
B.中纬度地区有四季更替现象
C.全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增多
【答案】4.B
5.A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注意:如果黄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上,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将不会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消失,地球上的四季与五带也将消失。
4.A、图中角b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a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 ,A错误;
B、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B正确;
C、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相同,C错误;
D、赤道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错误;
故答案为:B
5.如果黄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上,各地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消失,地球上的四季与五带也将消失,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
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湖南月考)长沙(约28.5°N)某楼盘的住宅东西延伸,南北通透(每户南北均有阳台);有三栋楼的楼高均是97米,每层楼高3米,楼间距分别70米和100米,小区内有一停车场。业主入住后发现房间采光条件并未像开发商承诺的那样:朝南的房间全年正午都能够照进阳光;业主与开发商出现纠纷。下图示意三栋住宅楼与露天停车位分布示意图,(tan38°≈0.78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进行维权的业主所居住的楼层是( )
A.一号楼1~6层 B.二号楼1~18层
C.二号楼14~32层 D.三号楼1~14层
7.6月22日,甲、乙、丙、丁四个车位中最有可能看不到落日余晖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6.A
7.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6.一号楼前有二号楼遮挡阳光,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28.5°+23.5°)为38°,根据三角形边长计算,太阳光能够照射的距离(从楼顶向下)为楼间距×tan38°,为78米,97-78=19米,说明一号楼19米高以下被南边二号楼影子挡住阳光,即1~6层朝南房间不能全年有阳光照进。业主维权A对;同理二号楼14层以下出现同样情况,B,C都错;三号楼南侧无遮挡物,全年阳光充足,D错。故答案为:A。
7.6月22日,日落方向位于西北。车位是东西方向布局,丙车位位于北侧的中间位置,落日余晖会被北侧的一号楼挡住。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舒城月考)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的交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图中P地( )
A.位于晨线上 B.位于昏线上
C.当地时间6时日出 D.当地时间8时日出
【答案】8.C
9.A
【知识点】昼夜更替;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变为黑夜的界限是昏线,从黑夜变为白昼的界限是晨线。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8.读图可知,转动地球仪,图中只能演示出昼夜更替和地方时差异,不能演示出四季的交替和运动物体偏向。故答案为:C。
9.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图中P点应位于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交界线上,属于晨线上,A正确。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舒城月考)“天舟二号”于北京时间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天舟二号”发射时,伦敦(中时区)的区时是( )
A.5月28日4时16分 B.5月29日12时55分
C.5月29日4时16分 D.5月28日12时55分
11.下列不包括“天舟二号”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12.当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最接近( )
A.12°N B.23°S C.23°N D.16°N
13.当日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A.丁 B.丙 C.乙 D.甲
【答案】10.B
11.C
12.D
13.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1)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2)区时的计算:
第一步:如果已知经度,不知时区,求时区序号数。
该地所在时区的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数。若余数7.5°,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1。该地为东经度即在东时区,该地在西经度即在西时区。
第二步:求时区差。
关于时区差,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则求时区差为减法(大数减去小数);若两地不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求时区差为加法,即:时区差=东时区序号+西时区序号。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时刻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24,日期减去一天。
10.“天舟二号”于北京时间(东八区)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伦敦(中时区)比东八区晚8个小时,按照东加西减原则,“天舟二号”发射时,伦敦(中时区)的区时是5月29日12时55分,B正确。故答案为:B。
11.“天舟二号”绕地球公转,属于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总星系,因此河外星系不包括“天舟二号”,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2.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大约每月移动8度。5月29日至6月22日日期相差大约1个月,因此5月29日直射点距离23°26′N相差大约8°,因此当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最接近16°N,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3.5月29日至6月22日(夏至日)日期相差大约1个月,据图结合太阳位置分析,丁接近近日点(时间是1月初),接近冬至日,乙接近远日点(时间是7月初),接近夏至日。当日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图中的乙,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0高二上·海南期末) 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赴印度出席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并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下榻新德里(28.5°N,77°E),于当地时间下午2时参加迎接活动。下图为地球公转和自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本次国事访问期间,地球所处位置在(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a之间
15.地球在da之间运行时,新德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趋势是( )
A.先减小后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逐渐增大
【答案】14.B
15.D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14.读图可知,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夏至日,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应为冬至日,根据公转方向判断,d、b分别表示春分日和秋分日。材料信息表明,本次国事访问期间是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处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因此所处位置在bc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5.根据前题分析可知,地球在d、a之间运行时,即春分日至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材料信息表明,新德里(28.5°N)位于北回归线之北,因此此期间太阳直射纬度一直靠近新德里,因此新德里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上·安徽月考)下图为以某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为 (节气),判断依据是 。
(2)A点的地理坐标是 ,B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
(3)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H点位于太阳直射点 方。
【答案】(1)夏至;该图为北半球自转示意图,北极为极昼,且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2)(23°26°N,0°);3
(3)(23°26′N,45°W);东北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看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由经度可知中心为北极,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可判定此时为夏至日。
(2)读图可知,A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23°26′N;A点位于180°正对的经线上,可知A点经度为0°,所以A点的坐标为(23°26°N,0°);根据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知 B点由白天进入黑夜,位于昏线上,其日落时间为21时,所以日出时间为3时。
(3)读图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由第2题分析可知,B点90°E的地方时为21时,可知正午12点正对的经线为45°W,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3°26′N,45°W);读图可知,H点的坐标为(45°N,0°),由此可知,H点位于太阳直射点东北方。
【点评】平分昼半球的经度是太阳直射点的经度;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位置靠东的时间早,位置靠西的时间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直射点的纬度,12时的经度)
17.(2021高二上·乾安期末)甲为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乙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为北半球 (节气)的太阳光照图,也是 (填日期)前后的阳光照射图。
(2)此时此刻,A点的地方时是 ,D点的日出时间是 ,C点的昼长为 小时
(3)甲图所示日期,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或慢),此时地球位于图乙中的 (填字母)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呈现 的分布规律。
(4)乙图中当地球绕日公转由b运行到c时,直射点向 (南或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间长短的变化趋势是 右图中a点的节气是
(5)图中EF为晨昏线中的 (晨线、昏线),此时乾安县太阳升落的方向是 升
落
【答案】(1)冬至日;12月22日
(2)12时;6时;8
(3)快;C;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南;越来越短;夏至
(5)晨线;东南;西南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光照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 甲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以北为极夜,南极圈以南为极昼,为北半球冬至,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图甲中A为太阳直射点,地方时为12时。D位于赤道,总是昼夜平分, D点的日出时间是 6时。C点位于晨线上,C点昼弧所跨经度范围120°,昼长为120°除以15°/h等于8小时。
(3) 甲图所示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接近地球近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图乙中c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 乙图中b位置太阳直射赤道,c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由b运行到c时,直射点向南移动 , 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变短,右图中a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节气是北半球夏至。
(5)顺地球自转方向,EF线上的点由夜到昼,为晨线。 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乾安县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故答案为:(1)冬至日;12月22日(2)12时;6时;8(3)快;C;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南;越来越短;夏至(5)晨线;东南;西南。
【点评】侧式图判读
1、确定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相垂直,是一个大圆,晨线昏线各为一个半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夜半球跨跃到昼半球的半圆线称为晨线。反之,从昼半球跨跃到夜半球的半圆线则为昏线。面对地球自转侧视图,解题时有这样一个规律:当太阳光线在图的右侧时,看到的晨昏圈的一半是晨线,反之为昏线,即为“左昏右晨”。
2、确定节气,晨昏线一定与太阳光线垂直过地心,利用晨昏线与地轴重合还是与极圈相切来判定节气。如果晨昏线是与地轴重合,晨昏线被切割为昼夜弧相等的两部分,此时为春、秋分。如果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以北为极昼,南极圈以南为极夜时,即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如果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以北为极夜,南极圈以南为极昼时,北半球为冬至日(12月22日)。
3、如何计算地方时刻,首先计算出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侧视图是半球,总经度度为数为180°,用总经度度数180°÷(7-1)=30°,并根据地球自转角速度求出相邻经线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0°÷15°/小时=2时,再在赤道上找出日出(6时)正午(12时)日落(18时)午夜(24时)四点,看所求地点在已找出的四点的东侧还是西侧,相隔多少经度,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早加迟减求出地方时刻。
4、计算昼夜长短。根据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来计算。不过侧视图上昼弧和夜弧仅表现了一半,所以在图上数出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后,乘以2即为所求地点的昼弧和夜弧。
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纬度变化: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冬至日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对某地而言,在太阳直射点移近该点的时段,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反之渐小。
18.(2021高二上·山东月考)图甲中阴影部分为黑夜,此时北京时间为11时,读图甲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A地的经度为 ,图示时刻直射点的坐标 。
(2)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
(3)在昼夜平分的纬线上属于西半球且为黑夜的部分所跨经度范围是 。
(4)图乙是图甲的北极俯视图,请在图乙上绘出图甲时刻昼夜状况(用阴影表示黑夜)。
【答案】(1)135°W;(23°26′N,135°E)
(2)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20°W向西至135°W或者135°W向东至20°W
(4)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中A点的位置可知其位于赤道,根据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可确定A点位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之上,地方时为18点,北京时间此时为11时,据此可以推算出A点的经度是135°W。由甲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可知,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北京时间此时为11时,可以求出12时经线为135°E,则太阳直射点为(23°26′N,135°E)。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则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昼夜平分的纬线为赤道。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135°W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度,则赤道上位于黑夜的部分为135°W向东到45°E,西半球为160°E向东到20°W,属于西半球且为黑夜的部分所跨经度范围是135°W向东至20°W。
(4)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所以图示如下:
【点评】一、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二、地方时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例如:北京时间指的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经度116°E的地方时。
2.时刻的计算:
区时:1.确定中央经线(时区) 2.东加西减(时区之差)
地方时:经度差15度,地方时差1小时;经度差1度,地方时差4分。
日期变更线:两条,即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和零时线(24时线)。日界线在180 经线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零时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是自东向西变化的。
3.日期的计算:
穿过零时线,东加西减,计算方法和时刻的计算相同 (即,地方时计算的结果在0和24区间之外,大于24,日期加一天。小于0,日期减一天);
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东减西加。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19.(2021高二上·东莞月考)读下图(图中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日期为 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2)E点位于D的 方向。
(3)此时,新旧两天的经度范围比是 ,D点的昼长是 。
(4)在乙图上完成日照图。(在外面把自转方向补充完整,画出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答案】(1)6月22日;(23°26′N,180°)
(2)西南
(3)1:1;18小时
(4)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图中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经度值向东减小,B点为90°W,B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点,通过时间计算12点所在经线为180°,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N,180°)。
(2)E点位于赤道,D位于北半球, 从南北方向看 E点位于D的南方; E点经度135°W,D经度为45°W,从东西方向看的E点位于D的西方;组合起来看E点位于D的西南。
(3)由第(1)小题可知180°经线时间为12点,0°经线时间为0点,从0点向东到180°为新一天范围,新一天经度范围为0经度向东180°,旧一天范围0经度向西180°, 新旧两天的经度范围比是1:1 ;B点90°W为18点,D点为45°W,时间为21点,D位于昏线上,D点日落时间为21点,计算出昼长为18小时。
(4)因东经度往东数值增大,乙图示自转方向由45°E到90°E,为逆时针方向,因此乙图示极点为北极点。由(1)小题可知,甲图为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180°经线为12点,0°经线为0点,0°经线与北极圈的交点为切点,90°W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90°E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用斜线表示夜半球,如图
故答案为:
(1)6月22日;(23°26′N,180°)(2) 西南 (3)1:1;18小时。(4)
【点评】太阳光照图判读
第一步:判断南北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的主要方法有地球自转方向、海陆分布、经度变化特征、地名等。北极地区有北冰洋,南极地区有南极洲。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图示半球为北半球;若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则图示半球为南半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经度数增加,西经度数减少。
第二步:判断晨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为昏线;由夜入昼,为晨线。
第三步:判断地方时
光照图中能直接判断的时间是四个特殊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弧(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弧(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24)时。
第四步:判断日期(节气)
晨昏线与某经线圈重合,为二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地区出现极昼,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南极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昼长夜短,为冬至日。
第五步:确定太阳直射点地理位置
①确定纬度
a.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b.根据晨昏线(圈)与纬线切点判断。切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c.根据日期判断。
②确定经度
一般根据地方时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第六步:相关计算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计算
公式:H=90°-纬差
②地方时、区时、日期的相关计算
③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
昼长=昼弧度数÷15°
夜长=夜弧度数÷15°
④日出日落时间的相关计算
日出时间=夜长/2=12-昼长/2
20.(2021高二上·温州月考)读地球公转示意图(甲)及A位置北极上空俯视放大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12月22日,指出乙图中表示晨线和昏线线段的字母,并补画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2)该日,M地的昼长为 小时,Q地日出地方时为 时。
(3)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该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画出P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答案】(1)PM为昏线,MN为晨线。(画图:逆时针方向自转。)
(2)0;9
(3))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发生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平分
(4)抓住四个特殊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连线(如下图)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如果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12月22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有白天到晚上经历的线为昏线,有晚上到白天所经历的为晨线,由此可判断出PM为昏线、MN为晨线。
(2)M地在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昼长为0;M地所在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是,Q点所在的经线在12时所在的东部45°处,因此Q处所在的经线时间为15时,Q地在昏线上,因此Q地日落时刻为15时,据此可以推断出该地日出时刻为9时。
(3)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发生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平分。
(4) P点位于赤道,3月21日和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6月22日和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为赤道上一年中最小值,值为66.5度。据此判断即可。画图时抓住四个特殊日期(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特点,连线即可。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示意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