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吉林期末)山西省太原市(112.5°E,38°N)某同学对居住地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b日太原市的昼长约为( )
A.11小时 B.12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2.若黄赤交角变小,则该同学记录的日出时间( )
A.a日推迟 B.b日提前 C.c日提前 D.d日不变
3.关于a、b,cd四个日期描述正确的是( )
A.a日哈尔滨舂汛现象显著 B.b日北极黄河站适宜科考
C.c日山西省正午杆影最短 D.d日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
【解析】【点评】利用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①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时对称。
②夜间:日出、日落时间关于0时对称。
③上午时长=下午时长。
④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
计算方法:
①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 =24-夜长
②日出时间=12-昼长/2
1.b日的日出时间约为6:30(北京时间), 太原市112.5°E,在120°E以西7.5°, 当地日出地方时比北京时间少半小时,约为6:00,昼长=(12-6)*2=12小时。
故答案为:B。
2.读图a日日出时间最晚为冬至日,c日日出时间最早为夏至日,b日为春分日,d日为秋分日。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范围变小,山西省的夏季昼变短,冬季昼变长,春秋分不变。所以该同学记录的日出时间a日提前,c日推迟,b日、d日不变。
故答案为:D。
3.A、a日为冬至日,哈尔滨春汛发生在春季,A错误;
B、b日为春分日,北极黄河站适宜科考的时间应为北半球夏季,B错误;
C、c日为夏至日,这一天山西省正午杆影为全年最短,C正确;
D、d日为秋分日,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在春季,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吉林期末)下表为长春市某日发布的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情况统计。结合材料,完成问题。
长春市
今日日出时间 今日日落时间
06:15:25 19:25:12
明日日出时间 明日日落时间
06:14:39 19:25:45
4.该日可能是( )
A.3月21日 B.5月1日 C.9月23日 D.10月1日
5.该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及随后一周直射点移动方向是( )
A.北半球 向北移 B.南半球 向北移
C.北半球 向南移 D.南半球 向南移
【答案】4.B
5.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出) 西北(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西南(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4.根据表中日出、日落时间,可以计算出长春今日昼长时间是13小时9分钟47秒,明日昼时间为13小时11分钟56秒,故这两天昼长长大于12小时,且昼长逐渐变长。根据地球公转移动规律可以判断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时间在3月21日(春分日)至6月22日(夏至日)之间,可能是5月1日,B正确。故答案为:B。
5.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日是5月1日,据地球公转运动规律可知, 该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及随后一周直射点移动方向是北半球、向北移动。A正确,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杭州(30°N,120°E)某校教学楼为合院模式,教学楼高30米,中庭高15米。该校兴趣小组对合院内甲、乙两棵树的采光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观测。在观测期间,该小组发现南侧教学楼正午的阴影从图中阴影1到了阴影2。完成下面小题。(tg80°≈6,tg60°≈1.7)
6.正午时分南侧教学楼的阴影从阴影1移动到阴影2期间,杭州( )
①昼长始终大于夜长②日出时间逐渐推迟③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值逐渐变小④日出方位由东北移向东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冬半年( )
A.上午甲树采光强于乙树 B.下午甲树采光强于乙树
C.乙树采光始终强于甲树 D.甲树采光始终强于乙树
【答案】6.D
7.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
6.阴影1时,正午太阳高度为80°,当地纬度为30°N,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0°N;阴影2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5°,当地纬度为30°N,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15°S。故阴影2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该地昼长小于夜长,①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昼长变短,日出时间逐渐推迟,②正确;夏至日时杭州正午太阳高度才达到最大值,③错误;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动到南半球,杭州日出方位由东北移向东南,④正确。故答案为:D。
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距离教学楼更远,位置更靠北。冬半年,日出方位为东偏南,越靠北接受光照时间越长,上午甲树采光弱于乙树,A错误;冬半年下午,日落方位为西偏南,越靠北接受光照时间越长,甲树采光弱于乙树,B错误;无论上午还是下午乙树采光始终强于甲树,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遵义期末)我国某城市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开展了地理实践活动。下表示意他们连续三天实测出的当地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和正午标杆的影长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 日落 正午标杆影长
第一天 7:23 17:34 182cm
第二天 7:22 17:35 180cm
第三天 7:21 17:36 178cm
8.此时段(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C.该城市昼夜长短变化幅度逐渐增大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附近
9.与第一天相比,第三天杆影的变化特征是( )
A.杆影旋转的角度减小 B.最短杆影出现的时刻推迟
C.杆影的长度变化幅度增大 D.杆影始终出现在标杆南侧
【答案】8.B
9.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随着纬度升高,昼长逐渐增长,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南半球昼长夜短,随着纬度的增加,昼长逐渐增长。
8.表格中的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即是当天的昼长,由此可知,三天均是昼短夜长,表明太阳直射南半球。其次,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第1天到第3天,日出时刻提前,日落时刻推迟,表明昼长变长,从而推测太阳直射点北移。综上分析可知,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B正确,A错。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间逐渐靠近春分日,当地的昼夜长短趋于等长,该城市昼夜长短变化幅度逐渐减小,C错。地球每年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与前面分析矛盾,D错。故答案为:B。
9.结合前面分析可知,从第1天到第3天,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正午标杆影长变短,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影最短,一天中日出或日落前后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影最长,所以与第1天相比,第3天杆影的最短值变得更小,所以杆影长度变化幅度增大,C正确。当地昼渐长,与第一天相比,第三天虽然依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但日出方位更靠东,日落方位更靠西,所以杆影旋转的角度增大,A错。最短杆影出现的时刻一直当地地方时12点,并没有推迟,B错。杆影始终出现在标杆的北侧,D错。故答案为:C。
(2021高二上·百色期末)太阳能资源受昼夜、季节、纬度和海拔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天气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地区年降水量和城市分布图,太阳能热水器在该地区使用广泛。太阳 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可调节。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垂直。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10.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同一时间,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集热板和地面夹角最小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0.D
11.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天气、海拔以及日照时间长短等:
(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
(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10.据图可知,图示区域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该省级行政区东西方向狭长,由于随着距海远近不同,降水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体来说,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则自东向西晴天日数越来越多。晴天日数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小,因此太阳能资源自东向西越来越丰富:结合图示信息,①地年降水量小于100mm,②③地年降水量小于200~300mm,④地年降水量小于400~500mm,降水越多,阴雨天气多,说明太阳能资源越贫乏,④地降水最多,说明太阳能资源最贫乏,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1.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小,即是表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进行判断,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选项四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②的纬度最低,所以同一时间,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上·乾安期末)读“五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2.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低纬度地区
13.假设黄赤交角为30°时,地球上( )
A.寒带的范围变大 B.温带的范围变大
C.热带的范围变小 D.寒带的范围变小
【答案】12.B
13.A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五带划分
【解析】【点评】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小) 黄赤交角等于0°
太阳直射范围 扩大(缩小) 直射赤道极昼和极夜
现象范围 扩大(缩小) 无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的范围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无五带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 不变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 始终昼夜平分
季节的变化 变化明显(不明显) 无季节变化
12.A、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太阳高度大,长夏无冬,四季变化不明显,A错误;
B、北温带位于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昼长长,气温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气温低,一年中气温变化大,四季变化最明显,B正确;
C、北寒带位于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没有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太阳高度小,长冬无夏,四季变化不明显,C错误;
D、低纬度地区位于赤道到南北纬30°之间,赤道到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四季变化不明显,回归线到30°之间为温带,有四季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B。
13.由于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假设黄赤交角度数为30°,即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所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范围变大;极圈到极点的寒带地区范围变大,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温带范围变小,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海淀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8日16:20,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38°02′N,23°44′E)采集成功,并于20日清晨顺利抵达北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冬奥火种采集时( )
A.希腊当地时间正值上午 B.世界时为19日0:20
C.国际日界线位于西九区 D.全球18日范围不足二分之一
15.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开幕,该日( )
A.地球公转速度一年中最快 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C.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南 D.晨昏线与经线大致重合
【答案】14.A
15.B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先求出两地的时区差,每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求出区时。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春分日)。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14.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北京时间18日16:20时,根据经度差,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地方时约为9:56,A正确;世界时为0°经线地方时,北京时间18日16:20时,世界时为18日8:20,B错误;国际日界线位于东西十二区,C错误;180°经线此时为20:20,全球18日范围超过二分之一,D错误。故答案为:A。
15.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2月4日地球不位于近日点,A错误;2月4日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B正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东南日出、西北日落,C错误;只有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2月4日不是春秋分,D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上·肇庆期中)读“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 前后,是北半球的 节气,B地日出方向是 方,北极圈及其内部出现 现象。
(2)弧abc是晨昏线,其中ab段为 线。此时D地的地方时应是 时。
(3)此时A、E两地昼夜长短是:A昼长 小时,E昼长 小时。
(4)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经纬度坐标是 。
(5)该日后一个月内,A地的昼长将变 (填“长”或“短”),E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变 (填“大”或“小”)。
【答案】(1)12月22日;冬至;东南;极夜
(2)晨;3
(3)18;12
(4)(45°E,23°26′S)
(5)短;大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 读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极点为南极点,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北极圈及其内部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至节气,日期为12.2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地日出方向在东南。
(2) 弧abc是晨昏线,其中ab段为顺自转由夜到昼为晨线,a为晨线与赤道交点,a地方时为6时,D位于a以西45°,相差3时,东加西减,D的地方时为3时。
(3)图中两条经线间隔45°,A地昼弧为6*45°,昼长=6*45°/15°=18小时; E位于赤道,总是昼夜平分,昼长 =12小时。
(4)由第1小题可知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纬度是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为昼半球中央的经线,即E点所在经线,顺自转0°经线到E经线,经度增大,为东经45°, 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经纬度坐标是 (45°E,23°26′S)。
(5)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北移,在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A地离直射点越来越远,A地的昼长将变短,E地离直射点越来越近,E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变大。
故答案为:(1)12月22日;冬至;东南;极夜(2)晨;3(3)18;12(4) (45°E,23°26′S)(5)短;大。
【点评】点评】极地投影图的判读
1、根据地球自转确定南北极。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方向,而在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方向。
2、根据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情况确定节气,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为极昼,或者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夜,则为6月22日即北半球夏至日。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夜,或者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昼,则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这时是3月21日或9月23日,即北半球春分或秋分日,南半球节气与北半球相反。
3、根据地球自转确定东西经度。顺地球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
4、找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可根据日期来确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26′S,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23°26′N,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即0°。经度位置则是找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在极视图上于昼半球中间的经线上。
5、计算地方时刻。根据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平分确定日出(6时)正午(12时)日落(18时)子夜(24时)晨昏线与赤道相交于点时间为6点与18点。正对太阳为正午12点,子夜24点(0点),其他点的时刻,只要算出与上述四点的经度差,根据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和东早(加)西迟(减)的原则加减相差的时间即可。
17.(2021高二上·广州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轨迹示意图。
材料二:图2为某日全球光照示意图,图中弧线BAC表示晨昏线,①②③④⑤为世界著名卫星发射基地。
(1)图1中太阳直射a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A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当太阳直射点从d移动到e期间,图10中各卫星发射基地中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增大的是 地(填序号)。
(2)图2中若AB为昏线,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的d位置,M地日落时间为 ;若AC为昏线,则旧一天占全球之比为 。
【答案】(1)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3°26′;①
(2)20:00;3/4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左图为南北极上空俯视图,左边地球顺时针自转,为南极上空俯视图,北边地球逆时针自转,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当太阳直射a位直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且即将向南移,为秋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A点位于北极圈上,根据止十太阳尚反用叶异公北何旧线向去时太阳高度角为23°26’。根据以上分析,当太阳直射点从d移动到e 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少,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①地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增大,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南半球昼长逐渐增长,据此判断五地中②③④⑤都位于北半球,昼长一直变短。
(2)右图中若AB为昏线,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为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位于左图中的d位置;此时c点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上,地方时为6:00,M点所在的经线与c点所在的经线相差30°,时间晚2小时,且M点位于晨线上,故M点日出时间为4:00,由此可推出M点日落时间为20点。若AC为晨线,则90°W为12点,东12区为新一天的6点,则旧一天有18小时,旧一天占全球3/4。
【点评】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北半球)
时间 春分日 夏半年 秋分日 冬半年
昼夜长短状况 昼=夜 昼>夜 昼=夜 昼<夜
日出 时刻
(地方时) 6时 早于6时,夏至日最早 6时 晚于6时,冬至日最晚
方位 正东方 东北方 正东方 东南方
日落 时刻
(地方时) 18时 晚于18时,夏至日最晚 18时 早于18时,冬至日最早
方位 正西方 西北方 正西方 西南方
18.(2021高二上·黑龙江期中)青云花园是我国某城市(36°34′N)一所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小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豪华典雅。完工后当地居民争相购买,然而一年后底层住户以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tg30°≈0.577)图1为青云花园小区分布平面图,图2为为该小区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一日内旗杆杆影轨迹示意图(O为立杆处,虚线为杆影,曲线为杆影端点轨迹)。
(1)图2中F、G、H、I四个杆影中最接近日出时段的是 ,该日前后小区住户客厅内的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较 ,该城市所在的大地形单元是 。3分
(2)该小区底层住户因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请你用所学知识为住户们拿出有力的证据。
(3)为保证住宅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在楼高相同的情况下,你认为该城市住宅楼群的楼房间距与上海相比有何差异?对你的结论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F;小;华北平原
(2)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0°;正午时,楼房影长约34.7米,远大于楼房间距20米。
(3)楼房间距应比上海宽。该城市纬度比上海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小。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2旗杆杆影轨迹示意图判断F最接近日出时段(影子与太阳光线方向相反,此时日出的方向是东北方向)。由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知此时正值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住户客厅内的正午光照面积较小;由图2旗杆杆影最短(地方时为12时)时北京时间为12时12分计算知,此地经度为117°E,故在华北平原地区。
(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该小区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求得此时楼影长为34.66米.远大于楼间距20米。
(3)上海比此地纬度低,冬至日楼影长较短,故楼间距较短,而此地楼间距应比上海宽。
【点评】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随着纬度升高,昼长逐渐增长;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
19.(2021高二上·白城期中)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日期与其他地区不同,PQ为昼夜半球分界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N点的地方时是 ,北京时间是 。
(2)下列光照图最接近图示日期的是____。
A. B.
C. D.
(3)该日正午杆影达到一年中最短的地区的纬度范围是 ,P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4)图中M点位于N点的 方向。该日M、N两地中白昼较长的是 地,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地。
(5)此时在赤道上处于白昼且属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6)为了充分利用阳光,人们将太阳能热水器支架做成可调节的活动支架,在M点所在纬度(35°N),这种支架一年中可调节的角度幅度是 (度数),图示日期,该地人们会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调节到 (度数)。
【答案】(1)(45°E,23°26′N);21时;17时
(2)D
(3)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46°52′
(4)西北;M地;M地
(5)20°W向东至135°E或135°E向西至20°W
(6)46°52′;11°34′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阴影部分日期与其他地区不同,PQ为昼夜半球分界线,因此P点经线应为0时经线,N点所在经线应为180°, 因此P点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纬度为23°26′N; 结合N点180可计算P点经度为135°W,则直射经线为12时经线45°E,故直射点坐标为(45°E,23°26′N)。 N点位于P点西侧45°,地方时比P点晚3个小时,应为21时;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位于N点(180°)西侧4个小时,应为17时。
(2)根据上题可知,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因此D图符合该日的昼夜分布情况。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正午影杆最短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日为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即23°26'°N-90°N,P地纬度为66°34',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得H=90°-(66°34′-23°26′)=46°52'。
(4)结合图中位置可知,M点位于N点的西北方向。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因此M地昼长长于N地。自转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N地纬度高于M地,自转线速度M大于N。
(5)东半球纬度范围为20°W向东到160°E,赤道终年昼夜平分,白昼范围即6时—18时,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17点,可计算赤道的白昼范围为45°W—135°E,因此赤道上处于白昼且属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20°W向东至135°E或135°E向西至20°W。
(6)35°N全年没有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夏至日,最小为冬至日,因此太阳能支架的调节幅度便是直射点从夏至到冬至的移动幅度,即46°52'。图示日期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M地正午太阳高度为H=90-(35°-23°26') =11°34', 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应为11°34'。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房屋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③确定当地的地理坐标:
纬度:已知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当地纬度。
经度:已知某经线地方时,又已知另一条经线为正午(地方时为12:0),可利用时间差,求出另一条经线经度。
④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⑤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H。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为保证采光,在计算楼间距时,需先计算出该地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因此此时楼影长度最长。
⑥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集热板与水平地面夹角 α=( ± θ )( 当地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纬度。两者位于同一半球时用“一”,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如下图所示。
20.(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读下面“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半球昼大于夜的时段是从 到 (填字母)
(2)北半球夜长逐日增加的时段是从 到 。(填字母)
(3)北半球夜长于昼、昼逐日增加的时段是从 到 。(填字母)
(4)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是 。
(5)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日运转,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 、 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答案】(1)a;c
(2)b;d
(3)d;a
(4)赤道
(5)南北回归线;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运动规律可知,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大于夜,图中从a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大于夜。
(2)根据地球的运动规律可知,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时,北半球夜长逐日增加,图中从b到d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夜长逐日增加。
(3)根据地球的运动规律可知,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夜长于昼;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时,北半球昼逐日增加;图中从d到a时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北半球夜长于昼、昼逐日增加。
(4)a点位于赤道上,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
(5) 由于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的存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日运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对其规律的把握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地区白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情况相反。
(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至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3)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3)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至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4)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为23°26′,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23°26′);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地区为46°52′。
4.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方法
(1)纬度的确定
方法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方法二:通过节气来判断。夏至,太阳直射23°26′N;冬至,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方法三: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差计算。
方法四:“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经度的确定
基本原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
方法一: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方法二: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
5.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
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
H=90°-AB纬度差=90°-(40°-10°)=60°。
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
H=90°-BC纬度差=90°-(10°+23°26′)=56°34′。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同步练习(B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吉林期末)山西省太原市(112.5°E,38°N)某同学对居住地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b日太原市的昼长约为( )
A.11小时 B.12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2.若黄赤交角变小,则该同学记录的日出时间( )
A.a日推迟 B.b日提前 C.c日提前 D.d日不变
3.关于a、b,cd四个日期描述正确的是( )
A.a日哈尔滨舂汛现象显著 B.b日北极黄河站适宜科考
C.c日山西省正午杆影最短 D.d日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
(2021高二上·吉林期末)下表为长春市某日发布的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情况统计。结合材料,完成问题。
长春市
今日日出时间 今日日落时间
06:15:25 19:25:12
明日日出时间 明日日落时间
06:14:39 19:25:45
4.该日可能是( )
A.3月21日 B.5月1日 C.9月23日 D.10月1日
5.该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及随后一周直射点移动方向是( )
A.北半球 向北移 B.南半球 向北移
C.北半球 向南移 D.南半球 向南移
(2021高二上·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杭州(30°N,120°E)某校教学楼为合院模式,教学楼高30米,中庭高15米。该校兴趣小组对合院内甲、乙两棵树的采光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观测。在观测期间,该小组发现南侧教学楼正午的阴影从图中阴影1到了阴影2。完成下面小题。(tg80°≈6,tg60°≈1.7)
6.正午时分南侧教学楼的阴影从阴影1移动到阴影2期间,杭州( )
①昼长始终大于夜长②日出时间逐渐推迟③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值逐渐变小④日出方位由东北移向东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冬半年( )
A.上午甲树采光强于乙树 B.下午甲树采光强于乙树
C.乙树采光始终强于甲树 D.甲树采光始终强于乙树
(2021高二上·遵义期末)我国某城市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开展了地理实践活动。下表示意他们连续三天实测出的当地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和正午标杆的影长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 日落 正午标杆影长
第一天 7:23 17:34 182cm
第二天 7:22 17:35 180cm
第三天 7:21 17:36 178cm
8.此时段(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C.该城市昼夜长短变化幅度逐渐增大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附近
9.与第一天相比,第三天杆影的变化特征是( )
A.杆影旋转的角度减小 B.最短杆影出现的时刻推迟
C.杆影的长度变化幅度增大 D.杆影始终出现在标杆南侧
(2021高二上·百色期末)太阳能资源受昼夜、季节、纬度和海拔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天气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地区年降水量和城市分布图,太阳能热水器在该地区使用广泛。太阳 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可调节。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垂直。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10.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同一时间,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集热板和地面夹角最小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高二上·乾安期末)读“五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2.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低纬度地区
13.假设黄赤交角为30°时,地球上( )
A.寒带的范围变大 B.温带的范围变大
C.热带的范围变小 D.寒带的范围变小
(2021高二上·海淀期末)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8日16:20,北京冬奥会火种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38°02′N,23°44′E)采集成功,并于20日清晨顺利抵达北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冬奥火种采集时( )
A.希腊当地时间正值上午 B.世界时为19日0:20
C.国际日界线位于西九区 D.全球18日范围不足二分之一
15.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开幕,该日( )
A.地球公转速度一年中最快 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C.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南 D.晨昏线与经线大致重合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上·肇庆期中)读“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 前后,是北半球的 节气,B地日出方向是 方,北极圈及其内部出现 现象。
(2)弧abc是晨昏线,其中ab段为 线。此时D地的地方时应是 时。
(3)此时A、E两地昼夜长短是:A昼长 小时,E昼长 小时。
(4)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经纬度坐标是 。
(5)该日后一个月内,A地的昼长将变 (填“长”或“短”),E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变 (填“大”或“小”)。
17.(2021高二上·广州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轨迹示意图。
材料二:图2为某日全球光照示意图,图中弧线BAC表示晨昏线,①②③④⑤为世界著名卫星发射基地。
(1)图1中太阳直射a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A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当太阳直射点从d移动到e期间,图10中各卫星发射基地中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增大的是 地(填序号)。
(2)图2中若AB为昏线,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的d位置,M地日落时间为 ;若AC为昏线,则旧一天占全球之比为 。
18.(2021高二上·黑龙江期中)青云花园是我国某城市(36°34′N)一所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小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豪华典雅。完工后当地居民争相购买,然而一年后底层住户以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tg30°≈0.577)图1为青云花园小区分布平面图,图2为为该小区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一日内旗杆杆影轨迹示意图(O为立杆处,虚线为杆影,曲线为杆影端点轨迹)。
(1)图2中F、G、H、I四个杆影中最接近日出时段的是 ,该日前后小区住户客厅内的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较 ,该城市所在的大地形单元是 。3分
(2)该小区底层住户因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请你用所学知识为住户们拿出有力的证据。
(3)为保证住宅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在楼高相同的情况下,你认为该城市住宅楼群的楼房间距与上海相比有何差异?对你的结论作出合理解释。
19.(2021高二上·白城期中)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日期与其他地区不同,PQ为昼夜半球分界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N点的地方时是 ,北京时间是 。
(2)下列光照图最接近图示日期的是____。
A. B.
C. D.
(3)该日正午杆影达到一年中最短的地区的纬度范围是 ,P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4)图中M点位于N点的 方向。该日M、N两地中白昼较长的是 地,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地。
(5)此时在赤道上处于白昼且属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6)为了充分利用阳光,人们将太阳能热水器支架做成可调节的活动支架,在M点所在纬度(35°N),这种支架一年中可调节的角度幅度是 (度数),图示日期,该地人们会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调节到 (度数)。
20.(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读下面“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半球昼大于夜的时段是从 到 (填字母)
(2)北半球夜长逐日增加的时段是从 到 。(填字母)
(3)北半球夜长于昼、昼逐日增加的时段是从 到 。(填字母)
(4)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是 。
(5)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日运转,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 、 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
【解析】【点评】利用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①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时对称。
②夜间:日出、日落时间关于0时对称。
③上午时长=下午时长。
④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
计算方法:
①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 =24-夜长
②日出时间=12-昼长/2
1.b日的日出时间约为6:30(北京时间), 太原市112.5°E,在120°E以西7.5°, 当地日出地方时比北京时间少半小时,约为6:00,昼长=(12-6)*2=12小时。
故答案为:B。
2.读图a日日出时间最晚为冬至日,c日日出时间最早为夏至日,b日为春分日,d日为秋分日。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范围变小,山西省的夏季昼变短,冬季昼变长,春秋分不变。所以该同学记录的日出时间a日提前,c日推迟,b日、d日不变。
故答案为:D。
3.A、a日为冬至日,哈尔滨春汛发生在春季,A错误;
B、b日为春分日,北极黄河站适宜科考的时间应为北半球夏季,B错误;
C、c日为夏至日,这一天山西省正午杆影为全年最短,C正确;
D、d日为秋分日,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在春季,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4.B
5.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出) 西北(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西南(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4.根据表中日出、日落时间,可以计算出长春今日昼长时间是13小时9分钟47秒,明日昼时间为13小时11分钟56秒,故这两天昼长长大于12小时,且昼长逐渐变长。根据地球公转移动规律可以判断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时间在3月21日(春分日)至6月22日(夏至日)之间,可能是5月1日,B正确。故答案为:B。
5.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日是5月1日,据地球公转运动规律可知, 该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及随后一周直射点移动方向是北半球、向北移动。A正确,故答案为:A。
【答案】6.D
7.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
6.阴影1时,正午太阳高度为80°,当地纬度为30°N,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0°N;阴影2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5°,当地纬度为30°N,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15°S。故阴影2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该地昼长小于夜长,①错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昼长变短,日出时间逐渐推迟,②正确;夏至日时杭州正午太阳高度才达到最大值,③错误;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动到南半球,杭州日出方位由东北移向东南,④正确。故答案为:D。
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距离教学楼更远,位置更靠北。冬半年,日出方位为东偏南,越靠北接受光照时间越长,上午甲树采光弱于乙树,A错误;冬半年下午,日落方位为西偏南,越靠北接受光照时间越长,甲树采光弱于乙树,B错误;无论上午还是下午乙树采光始终强于甲树,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8.B
9.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随着纬度升高,昼长逐渐增长,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南半球昼长夜短,随着纬度的增加,昼长逐渐增长。
8.表格中的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即是当天的昼长,由此可知,三天均是昼短夜长,表明太阳直射南半球。其次,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第1天到第3天,日出时刻提前,日落时刻推迟,表明昼长变长,从而推测太阳直射点北移。综上分析可知,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B正确,A错。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间逐渐靠近春分日,当地的昼夜长短趋于等长,该城市昼夜长短变化幅度逐渐减小,C错。地球每年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与前面分析矛盾,D错。故答案为:B。
9.结合前面分析可知,从第1天到第3天,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正午标杆影长变短,一天中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影最短,一天中日出或日落前后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影最长,所以与第1天相比,第3天杆影的最短值变得更小,所以杆影长度变化幅度增大,C正确。当地昼渐长,与第一天相比,第三天虽然依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但日出方位更靠东,日落方位更靠西,所以杆影旋转的角度增大,A错。最短杆影出现的时刻一直当地地方时12点,并没有推迟,B错。杆影始终出现在标杆的北侧,D错。故答案为:C。
【答案】10.D
11.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天气、海拔以及日照时间长短等:
(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
(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10.据图可知,图示区域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该省级行政区东西方向狭长,由于随着距海远近不同,降水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体来说,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则自东向西晴天日数越来越多。晴天日数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小,因此太阳能资源自东向西越来越丰富:结合图示信息,①地年降水量小于100mm,②③地年降水量小于200~300mm,④地年降水量小于400~500mm,降水越多,阴雨天气多,说明太阳能资源越贫乏,④地降水最多,说明太阳能资源最贫乏,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1.集热板与地面夹角最小,即是表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进行判断,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选项四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②的纬度最低,所以同一时间,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故答案为:B。
【答案】12.B
13.A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五带划分
【解析】【点评】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小) 黄赤交角等于0°
太阳直射范围 扩大(缩小) 直射赤道极昼和极夜
现象范围 扩大(缩小) 无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的范围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无五带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 不变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 始终昼夜平分
季节的变化 变化明显(不明显) 无季节变化
12.A、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太阳高度大,长夏无冬,四季变化不明显,A错误;
B、北温带位于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昼长长,气温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昼长短,气温低,一年中气温变化大,四季变化最明显,B正确;
C、北寒带位于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没有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太阳高度小,长冬无夏,四季变化不明显,C错误;
D、低纬度地区位于赤道到南北纬30°之间,赤道到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四季变化不明显,回归线到30°之间为温带,有四季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B。
13.由于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假设黄赤交角度数为30°,即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所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范围变大;极圈到极点的寒带地区范围变大,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温带范围变小,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4.A
15.B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先求出两地的时区差,每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求出区时。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春分日)。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14.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北京时间18日16:20时,根据经度差,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地方时约为9:56,A正确;世界时为0°经线地方时,北京时间18日16:20时,世界时为18日8:20,B错误;国际日界线位于东西十二区,C错误;180°经线此时为20:20,全球18日范围超过二分之一,D错误。故答案为:A。
15.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2月4日地球不位于近日点,A错误;2月4日为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B正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东南日出、西北日落,C错误;只有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2月4日不是春秋分,D错误。故答案为:B。
16.【答案】(1)12月22日;冬至;东南;极夜
(2)晨;3
(3)18;12
(4)(45°E,23°26′S)
(5)短;大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 读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极点为南极点,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北极圈及其内部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至节气,日期为12.2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地日出方向在东南。
(2) 弧abc是晨昏线,其中ab段为顺自转由夜到昼为晨线,a为晨线与赤道交点,a地方时为6时,D位于a以西45°,相差3时,东加西减,D的地方时为3时。
(3)图中两条经线间隔45°,A地昼弧为6*45°,昼长=6*45°/15°=18小时; E位于赤道,总是昼夜平分,昼长 =12小时。
(4)由第1小题可知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纬度是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为昼半球中央的经线,即E点所在经线,顺自转0°经线到E经线,经度增大,为东经45°, 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经纬度坐标是 (45°E,23°26′S)。
(5)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北移,在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A地离直射点越来越远,A地的昼长将变短,E地离直射点越来越近,E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变大。
故答案为:(1)12月22日;冬至;东南;极夜(2)晨;3(3)18;12(4) (45°E,23°26′S)(5)短;大。
【点评】点评】极地投影图的判读
1、根据地球自转确定南北极。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方向,而在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方向。
2、根据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情况确定节气,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为极昼,或者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夜,则为6月22日即北半球夏至日。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夜,或者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昼,则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这时是3月21日或9月23日,即北半球春分或秋分日,南半球节气与北半球相反。
3、根据地球自转确定东西经度。顺地球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
4、找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可根据日期来确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26′S,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23°26′N,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即0°。经度位置则是找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在极视图上于昼半球中间的经线上。
5、计算地方时刻。根据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平分确定日出(6时)正午(12时)日落(18时)子夜(24时)晨昏线与赤道相交于点时间为6点与18点。正对太阳为正午12点,子夜24点(0点),其他点的时刻,只要算出与上述四点的经度差,根据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和东早(加)西迟(减)的原则加减相差的时间即可。
17.【答案】(1)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3°26′;①
(2)20:00;3/4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左图为南北极上空俯视图,左边地球顺时针自转,为南极上空俯视图,北边地球逆时针自转,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当太阳直射a位直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且即将向南移,为秋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A点位于北极圈上,根据止十太阳尚反用叶异公北何旧线向去时太阳高度角为23°26’。根据以上分析,当太阳直射点从d移动到e 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少,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①地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增大,北半球昼长逐渐变短,南半球昼长逐渐增长,据此判断五地中②③④⑤都位于北半球,昼长一直变短。
(2)右图中若AB为昏线,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为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位于左图中的d位置;此时c点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上,地方时为6:00,M点所在的经线与c点所在的经线相差30°,时间晚2小时,且M点位于晨线上,故M点日出时间为4:00,由此可推出M点日落时间为20点。若AC为晨线,则90°W为12点,东12区为新一天的6点,则旧一天有18小时,旧一天占全球3/4。
【点评】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北半球)
时间 春分日 夏半年 秋分日 冬半年
昼夜长短状况 昼=夜 昼>夜 昼=夜 昼<夜
日出 时刻
(地方时) 6时 早于6时,夏至日最早 6时 晚于6时,冬至日最晚
方位 正东方 东北方 正东方 东南方
日落 时刻
(地方时) 18时 晚于18时,夏至日最晚 18时 早于18时,冬至日最早
方位 正西方 西北方 正西方 西南方
18.【答案】(1)F;小;华北平原
(2)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0°;正午时,楼房影长约34.7米,远大于楼房间距20米。
(3)楼房间距应比上海宽。该城市纬度比上海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小。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图2旗杆杆影轨迹示意图判断F最接近日出时段(影子与太阳光线方向相反,此时日出的方向是东北方向)。由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知此时正值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住户客厅内的正午光照面积较小;由图2旗杆杆影最短(地方时为12时)时北京时间为12时12分计算知,此地经度为117°E,故在华北平原地区。
(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该小区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求得此时楼影长为34.66米.远大于楼间距20米。
(3)上海比此地纬度低,冬至日楼影长较短,故楼间距较短,而此地楼间距应比上海宽。
【点评】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随着纬度升高,昼长逐渐增长;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
19.【答案】(1)(45°E,23°26′N);21时;17时
(2)D
(3)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46°52′
(4)西北;M地;M地
(5)20°W向东至135°E或135°E向西至20°W
(6)46°52′;11°34′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文信息可知,阴影部分日期与其他地区不同,PQ为昼夜半球分界线,因此P点经线应为0时经线,N点所在经线应为180°, 因此P点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纬度为23°26′N; 结合N点180可计算P点经度为135°W,则直射经线为12时经线45°E,故直射点坐标为(45°E,23°26′N)。 N点位于P点西侧45°,地方时比P点晚3个小时,应为21时;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位于N点(180°)西侧4个小时,应为17时。
(2)根据上题可知,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因此D图符合该日的昼夜分布情况。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正午影杆最短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日为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即23°26'°N-90°N,P地纬度为66°34',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得H=90°-(66°34′-23°26′)=46°52'。
(4)结合图中位置可知,M点位于N点的西北方向。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因此M地昼长长于N地。自转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N地纬度高于M地,自转线速度M大于N。
(5)东半球纬度范围为20°W向东到160°E,赤道终年昼夜平分,白昼范围即6时—18时,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17点,可计算赤道的白昼范围为45°W—135°E,因此赤道上处于白昼且属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20°W向东至135°E或135°E向西至20°W。
(6)35°N全年没有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夏至日,最小为冬至日,因此太阳能支架的调节幅度便是直射点从夏至到冬至的移动幅度,即46°52'。图示日期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M地正午太阳高度为H=90-(35°-23°26') =11°34', 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应为11°34'。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房屋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为了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③确定当地的地理坐标:
纬度:已知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出当地纬度。
经度:已知某经线地方时,又已知另一条经线为正午(地方时为12:0),可利用时间差,求出另一条经线经度。
④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⑤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H。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为保证采光,在计算楼间距时,需先计算出该地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因此此时楼影长度最长。
⑥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集热板与水平地面夹角 α=( ± θ )( 当地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纬度。两者位于同一半球时用“一”,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如下图所示。
20.【答案】(1)a;c
(2)b;d
(3)d;a
(4)赤道
(5)南北回归线;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的运动规律可知,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大于夜,图中从a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大于夜。
(2)根据地球的运动规律可知,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时,北半球夜长逐日增加,图中从b到d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夜长逐日增加。
(3)根据地球的运动规律可知,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夜长于昼;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时,北半球昼逐日增加;图中从d到a时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北半球夜长于昼、昼逐日增加。
(4)a点位于赤道上,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
(5) 由于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的存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日运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点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对其规律的把握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地区白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情况相反。
(2)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简记为“来增去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至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3)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和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3)南极圈以南和北极圈以北: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至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4)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为23°26′,热带地区为(当地纬度+23°26′);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地区为46°52′。
4.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方法
(1)纬度的确定
方法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方法二:通过节气来判断。夏至,太阳直射23°26′N;冬至,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方法三: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差计算。
方法四:“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经度的确定
基本原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
方法一: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方法二: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
5.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
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
H=90°-AB纬度差=90°-(40°-10°)=60°。
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
H=90°-BC纬度差=90°-(10°+23°26′)=56°34′。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