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单元测试(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单元测试(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03 17:57:18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恒星M是(  )
A.牛郎星 B.织女星 C.北斗星 D.北极星
(3)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大
C.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D.黄赤交角度数与南北极圈的度数是一致的
【答案】(1)A
(2)D
(3)C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序号是①,A正确。(2)本题考查地球自转轴的特征。地球运动过程中,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恒星M是北极星,D正确。(3)本题考查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A错误;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小,B错误;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C正确;黄赤交角度数与南北极圈的度数是互余的,D错误。
【点评】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表示。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导致热带变大。极线(66°34′)就会扩大,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从而使寒带范围增大。既然极地范围的增大,那么极昼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2.(2021高二上·深圳月考)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6日上午8点46分,中美元首举行视频会晤,历时三个多小时。当中美元首会晤的时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答案】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中美元首会晤在2021年11月16日。9月23日前后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逐渐向南移动,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1月1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
故答案为:A。
【点评】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则北(南)半球的白昼逐渐增长;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昼长夜短。
(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3.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乙点位于甲点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4.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11小时
D.以上都不对
【答案】3.C
4.A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南北极点为零)处处相等,15°/小时
线速度:(南北极点为零)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3.图中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此俯视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甲比乙靠近南极点,甲在乙以南,乙在甲以北,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乙在甲以东,所以乙位于甲的东北。
故答案为:C
4.AD、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甲比乙纬度高,自转线速度比乙小,A正确,D错误;
B、 自转角速度甲地与乙地相等,B错误;
C、 甲乙两地经度间隔90度,地方时相差6小时,C错误;
故答案为:A
5.(2021高二上·舒城月考)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  )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慢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接近1月初,所以公转速度越来越快,A正确,B错误。地球自转没有明显速度差异,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1)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零外,其余地点都大约是15°/h。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6.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地球赤道的延伸面)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日地距离相同
C.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 D.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答案】(1)D
(2)C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丁位于春分点和夏至点之间,且靠近夏至点,时间可能为6月初,D正确。(2)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甲更接近1月初,所以公转速度更快,A错误;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甲更接近1月初,日地距离更近,B错误;甲、乙关于冬至点对称,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C正确;甲、乙关于冬至点对称,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错误。
【点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4、冬至指向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7.(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海口 B.厦门 C.北京 D.大连
【答案】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即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四地均位于北半球,海口纬度最低,与南回归线纬度差最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故A正确,B、C、D错误。
【点评】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8.(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 B.昼夜更替的周期为恒星日
C.太阳只能直射赤道 D.晨昏线和经线只能重合
【答案】A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A、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A正确;
B、昼夜更替的周期为太阳日,B错误;
C、地理纬度小于等于23.5°的地区均能被太阳直射,C错误;
D、只有春分和秋分日,晨昏线和经线重合,其余日子不重合,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缩小。
(2)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各地昼夜长短的比例。以夏至日的北半球为例,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北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扩大了;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的昼变短夜变长(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缩小了,即: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幅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作有规律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并影响着五带的范围。
9.(2019高二上·怀宁开学考)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18年元旦假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2)从元旦到2月4日开始放寒假,这一段时期(  )
A.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B.安庆的白天越来越长
C.安庆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 D.地球的公转速度保持不变
【答案】(1)D
(2)B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春分日是3月21日前后,元旦是1月1日,因而地球公转到D位置,D符合题意,ABC错。故答案为:D。(2)地球自转速度不受日期影响,故A错;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因而安庆的白天越来越长,故B符合题意;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故C错;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此后公转速度减慢,故D错。综上所述,选B。
【点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4、冬至指向春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2021高二上·佛山期末) 2021年8月2日,地理王老师赴内蒙古某地(40°N,108°E)参加地理研学活动,早上拍到日出时手表显示时间为5:5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日出时,当地地方时为(  )
A.5:02 B.5:50 C.6:00 D.6:38
11.王老师预备提前半小时进行延时拍摄日落,则开始拍摄的北京时间和镜头朝向约为(  )
A.18:28西南 B.18:58西南 C.19:16西北 D.19:46西北
【答案】10.A
11.C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计算地方时的基本方法是:1、计算两地经度差;2、依据经度每差1°,时间差4分钟原则,把经度差转化为时间差;3、确定东西,东加西减。
10.早上拍到当地日出时手表显示120°E时间为5:50,当地经度为108°E,和120°E差12°,则时间差48分钟,108°E在120°E西边,应用120°E时间的5:50减去48分钟,得出108°E地方时为5:02,故答案为:A。
11.已求得108°E地方时5:02时当地日出,当地方时12时为当地正午,可求得当地上午时长为6小时58分,上下午时长关于12时对称,故下午时长也为6小时58分,则当地日落时其地方时为18:58,此时北京时间即手表显示时间应为19:46,题目要求提前半小时进行延时拍摄日落,则开始拍摄的北京时间应为19:16,此日当地昼长超过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日落方位为西北。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12.(2021高二上·东莞期中)读“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   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此时D地的地方时应是   时。
(3)此时A地昼夜长短是:A昼长   小时。
(4)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的地区是   ,该日后3个月内,东莞昼夜长短变化趋势是   ;
(5)图示时刻,新旧一天的比例是   。A点位于B点   方位。
【答案】(1)12月22日;(23°26′S,45°E)
(2)3
(3)18
(4)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昼渐长夜渐短
(5)7:1;西南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旋转为南半球,南极圈出现极昼,该图反映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23°26′S,从图中看45°E为12时,太阳直射45°E,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45°E )。
(2)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为晨线。弧ab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进入白昼,即为晨线。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E为12时,然后根据相差的经度、D位于E以西135°,算出D的地方时为3时。
(3)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图中A、B、E三点中,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E﹥B﹥A,A点(0°,60°S)位于B点(135°E,30°S)西南方位;该图反映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23°26′S,距离南回归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图中A、B、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B﹥E﹥A。
(4)此时A地昼弧长为270°,周长是18小时。
(5)新的一天为0时向东到180°,135°W为0时,故新旧一天的比例为7:1.
【点评】地方时的计算公式:
1.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
2.加减号:东加西减(所求在已知地方时东边时用加号,反之用减号)
3.东西判断:同为东经,大者在东;同为西经,小者在东;一个东经一个西经,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4.经度差计算:同为东经或西经,经度数大减小;一个东经一个西经,两经度数相加。
13.(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读光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   (节气)的日照情况。此时太阳直射   (纬度)。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
(3)图中A,B,C,D四地,当日昼长由短到长依次是   。
(4)图中A,B,C,D四地,在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5)此日长春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此日后白山市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是   。
(6)图示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   (近或远)日点位置,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此日后地球公转速度将如何变化   。
【答案】(1)
(2)夏至;23°26′N;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3)D,C,B,A
(4)B,C;A;D
(5)昼长夜短(昼>夜);昼渐短,夜渐长
(6)远日点;慢;变慢(先变慢再变快)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图中的晨昏线是连接北极圈与南极圈的直线,对着太阳光依次为白天,背对太阳一侧为夜晚,具体如图:
(2)由图可知,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现象,因此该图是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日照图,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此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3)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增长;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的增加,昼长逐渐变短;赤道上昼夜等长。根据图中ABCD的纬度位置,故可以判断昼长有短到长依次是: D,C,B,A。
(4)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的是温带地区。图中信息显示,B(位于北回归线上)、C有太阳直射现象;A位于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D点位于南温带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
(5)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长春市昼长夜短,此日后太阳直射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山市昼渐短,夜渐长。
(6)根据上题的分析,此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接近于远日点(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日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逐渐向近日点接近,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过了远日点后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点评】光照图的图形变化很多,除了常见的侧视图与俯视图之外,还有很多形式多样的变式图,但只要抓住光照图中特殊点、线、面、角和方向这些关键,就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典型图示如下。
两类基础图 常见变式图
光照图判读中的“五个关键”
1.判读光照图中的点
(1)太阳直射点
①位于南北回归线上或南北回归线之间,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②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点的纬度互余。
③所在经线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依次递减;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3)晨昏线和纬线圈的切点
所在纬线纬度是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在经线圈,其中一条是太阳直射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另一条是0时或24时经线(夜半球中央经线)。
(4)极点
无东西方向,只有南北方向;无地方时,无明显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大致每年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只在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与某一经线圈重合。
2.判读光照图中的线
(1)晨昏线
①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昏线则相反。
②晨昏圈是地球表面的大圆,晨昏面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
③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交点所在地的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交点所在地的日落时刻。
④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2)日期分界线
界线:0时或24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理论上)。沿地球自转方向,0时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一天,向西至180°经线为旧一天。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3.判读光照图中的面
南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范围越向北,昼越长,则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反之,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北极圈出现极昼的时间为6月22日前后,出现极夜的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只在每年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南、北极点周围无极昼、极夜现象。南、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是相反的。
4.判读光照图中的角——晨昏圈和地轴夹角
晨昏圈和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变化范围为0°~23°26′。
5.判读光照图中的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东经度增大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反之,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变大为东经度,经度数变小为西经度。
14.(2021高二上·怀仁期中)下图为5月某日地球晨昏线(虚线)分布,其中P点为晨昏线与80°N纬线圈的切点,甲、乙为晨昏线与不同纬线圈的交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处在地球五带中的   带。
(2)乙地的地方时为   点。此时太阳直射   经线(即直射哪条经线)。
(3)简述此日全球昼夜分布状况。
(4)试描述北京今后3个月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趋势。
【答案】(1)北温
(2)18;120°W
(3)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纬80°-90°出现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南昼越短,南纬80°-90°出现极夜。
(4)从今日至6月22日,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6月22日前后达到最大;从6月22日往后3个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地纬度为60°N,北回线线向北至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因此甲地处在五带划分中的北温带。
(2)根据材料可知为5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因此图中虚线表示晨昏线中的昏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乙的地方时是18点。
由P点为晨昏线与80°N纬线圈的切点可知P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是24时(0时),再根据乙所在的经线为18时以及P点所在经线为24时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时差为2小时,对应30°。根据图中0°经线的位置可知P点所在经线度数为60°E。60°E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由此得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W,即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20°W。
(3)根据材料可知为5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因此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8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南昼越短,80°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4)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结合本题可知:5月,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移动到北回归线即6月22日前后达到最大;从6月22日往后3个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京的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
【点评】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15.(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当地球分别位于①②③④位置时,北半球分别为何节气(二分二至),①是   日,②   日,③   日,④   日。
(2)地球在公转轨道的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圈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
(3)③靠近   点(近日点、远日点),公转速度   (较快、较慢)
(4)今天2019年11月15日,处在地球公转轨道的   点和   点之间。
【答案】(1)夏至;春分;冬至;秋分
(2)23.5°N;北极
(3)近日;较快
(4)④;③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解:(1)读图可知,①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③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再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可判定②位置为春分日,④位置为秋分日。(2)读图可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纬度是23.5°N,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3)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③位置为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因此地球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4)读图可知,③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再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可知④位置为秋分日。因此11月15日,应处在地球公转轨道的④点和③点之间。
【点评】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16.(2019高二上·麻江期末)读“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左图)”及“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形状是   。
(2)在左图中A,B,C三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发生在   点。
(3)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左图中   点。
(4)在右图上用箭头画出从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公转方向。
(5)在右图中注出二分二至节气名称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答案】(1)近似正圆的椭圆
(2)C
(3)A
(4)
(5)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解:(1)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2)位于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图中C点距离太阳最近,因此公转速度最快。(3)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因此地球位于图1中A点.(4)从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按逆时针方向绕日公转。(5)在公转轨道图中,用“二至”定“二分”。图中左侧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右侧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冬至(地轴右倾右侧为冬至,左倾左侧为冬至),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再依据地球逆时针公转可知下方位置为秋分,日期为9月23日前后,上方位置为春分,日期为3月21日前后。从北极点俯视,地球绕地轴逆时针自转,地球绕太阳逆时针公转。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近日点在1月初,公转速度快 远日点在7月初,公转速度慢。自西相东绕转。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单元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恒星M是(  )
A.牛郎星 B.织女星 C.北斗星 D.北极星
(3)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大
C.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D.黄赤交角度数与南北极圈的度数是一致的
2.(2021高二上·深圳月考)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6日上午8点46分,中美元首举行视频会晤,历时三个多小时。当中美元首会晤的时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3.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乙点位于甲点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4.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11小时
D.以上都不对
5.(2021高二上·舒城月考)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  )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C.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慢
6.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地球赤道的延伸面)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日地距离相同
C.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 D.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7.(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海口 B.厦门 C.北京 D.大连
8.(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 B.昼夜更替的周期为恒星日
C.太阳只能直射赤道 D.晨昏线和经线只能重合
9.(2019高二上·怀宁开学考)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18年元旦假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2)从元旦到2月4日开始放寒假,这一段时期(  )
A.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B.安庆的白天越来越长
C.安庆的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 D.地球的公转速度保持不变
(2021高二上·佛山期末) 2021年8月2日,地理王老师赴内蒙古某地(40°N,108°E)参加地理研学活动,早上拍到日出时手表显示时间为5:5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日出时,当地地方时为(  )
A.5:02 B.5:50 C.6:00 D.6:38
11.王老师预备提前半小时进行延时拍摄日落,则开始拍摄的北京时间和镜头朝向约为(  )
A.18:28西南 B.18:58西南 C.19:16西北 D.19:46西北
二、综合题
12.(2021高二上·东莞期中)读“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   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此时D地的地方时应是   时。
(3)此时A地昼夜长短是:A昼长   小时。
(4)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的地区是   ,该日后3个月内,东莞昼夜长短变化趋势是   ;
(5)图示时刻,新旧一天的比例是   。A点位于B点   方位。
13.(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读光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   (节气)的日照情况。此时太阳直射   (纬度)。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
(3)图中A,B,C,D四地,当日昼长由短到长依次是   。
(4)图中A,B,C,D四地,在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5)此日长春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此日后白山市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是   。
(6)图示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   (近或远)日点位置,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此日后地球公转速度将如何变化   。
14.(2021高二上·怀仁期中)下图为5月某日地球晨昏线(虚线)分布,其中P点为晨昏线与80°N纬线圈的切点,甲、乙为晨昏线与不同纬线圈的交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处在地球五带中的   带。
(2)乙地的地方时为   点。此时太阳直射   经线(即直射哪条经线)。
(3)简述此日全球昼夜分布状况。
(4)试描述北京今后3个月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趋势。
15.(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当地球分别位于①②③④位置时,北半球分别为何节气(二分二至),①是   日,②   日,③   日,④   日。
(2)地球在公转轨道的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圈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
(3)③靠近   点(近日点、远日点),公转速度   (较快、较慢)
(4)今天2019年11月15日,处在地球公转轨道的   点和   点之间。
16.(2019高二上·麻江期末)读“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左图)”及“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形状是   。
(2)在左图中A,B,C三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发生在   点。
(3)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左图中   点。
(4)在右图上用箭头画出从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公转方向。
(5)在右图中注出二分二至节气名称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
(2)D
(3)C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序号是①,A正确。(2)本题考查地球自转轴的特征。地球运动过程中,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恒星M是北极星,D正确。(3)本题考查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A错误;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不同的年份变化很小,B错误;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C正确;黄赤交角度数与南北极圈的度数是互余的,D错误。
【点评】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表示。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导致热带变大。极线(66°34′)就会扩大,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从而使寒带范围增大。既然极地范围的增大,那么极昼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2.【答案】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中美元首会晤在2021年11月16日。9月23日前后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之后逐渐向南移动,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1月1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
故答案为:A。
【点评】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则北(南)半球的白昼逐渐增长;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昼长夜短。
【答案】3.C
4.A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南北极点为零)处处相等,15°/小时
线速度:(南北极点为零)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3.图中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此俯视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甲比乙靠近南极点,甲在乙以南,乙在甲以北,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乙在甲以东,所以乙位于甲的东北。
故答案为:C
4.AD、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甲比乙纬度高,自转线速度比乙小,A正确,D错误;
B、 自转角速度甲地与乙地相等,B错误;
C、 甲乙两地经度间隔90度,地方时相差6小时,C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接近1月初,所以公转速度越来越快,A正确,B错误。地球自转没有明显速度差异,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1)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零外,其余地点都大约是15°/h。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
6.【答案】(1)D
(2)C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丁位于春分点和夏至点之间,且靠近夏至点,时间可能为6月初,D正确。(2)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甲更接近1月初,所以公转速度更快,A错误;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甲更接近1月初,日地距离更近,B错误;甲、乙关于冬至点对称,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C正确;甲、乙关于冬至点对称,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错误。
【点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4、冬至指向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7.【答案】A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即与直射点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四地均位于北半球,海口纬度最低,与南回归线纬度差最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故A正确,B、C、D错误。
【点评】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8.【答案】A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A、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A正确;
B、昼夜更替的周期为太阳日,B错误;
C、地理纬度小于等于23.5°的地区均能被太阳直射,C错误;
D、只有春分和秋分日,晨昏线和经线重合,其余日子不重合,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也决定了地球上五带的范围。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缩小。
(2)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各地昼夜长短的比例。以夏至日的北半球为例,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北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扩大了;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的昼变短夜变长(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缩小了,即: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幅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作有规律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并影响着五带的范围。
9.【答案】(1)D
(2)B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春分日是3月21日前后,元旦是1月1日,因而地球公转到D位置,D符合题意,ABC错。故答案为:D。(2)地球自转速度不受日期影响,故A错;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北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因而安庆的白天越来越长,故B符合题意;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故C错;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此后公转速度减慢,故D错。综上所述,选B。
【点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春分指向夏至
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2、夏至指向秋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昼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夏至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3、秋分指向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缩短夜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缩短昼在加长,秋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扩大。
4、冬至指向春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并且昼在加长夜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出现极夜,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夜在加长昼在缩短,春分昼夜长短相等,冬至昼最长昼最短。南极出现极昼,并且极夜范围在缩小。
【答案】10.A
11.C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计算地方时的基本方法是:1、计算两地经度差;2、依据经度每差1°,时间差4分钟原则,把经度差转化为时间差;3、确定东西,东加西减。
10.早上拍到当地日出时手表显示120°E时间为5:50,当地经度为108°E,和120°E差12°,则时间差48分钟,108°E在120°E西边,应用120°E时间的5:50减去48分钟,得出108°E地方时为5:02,故答案为:A。
11.已求得108°E地方时5:02时当地日出,当地方时12时为当地正午,可求得当地上午时长为6小时58分,上下午时长关于12时对称,故下午时长也为6小时58分,则当地日落时其地方时为18:58,此时北京时间即手表显示时间应为19:46,题目要求提前半小时进行延时拍摄日落,则开始拍摄的北京时间应为19:16,此日当地昼长超过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日落方位为西北。故答案为:C。
12.【答案】(1)12月22日;(23°26′S,45°E)
(2)3
(3)18
(4)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昼渐长夜渐短
(5)7:1;西南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旋转为南半球,南极圈出现极昼,该图反映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23°26′S,从图中看45°E为12时,太阳直射45°E,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45°E )。
(2)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为晨线。弧ab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进入白昼,即为晨线。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E为12时,然后根据相差的经度、D位于E以西135°,算出D的地方时为3时。
(3)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图中A、B、E三点中,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E﹥B﹥A,A点(0°,60°S)位于B点(135°E,30°S)西南方位;该图反映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23°26′S,距离南回归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图中A、B、E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B﹥E﹥A。
(4)此时A地昼弧长为270°,周长是18小时。
(5)新的一天为0时向东到180°,135°W为0时,故新旧一天的比例为7:1.
【点评】地方时的计算公式:
1.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
2.加减号:东加西减(所求在已知地方时东边时用加号,反之用减号)
3.东西判断:同为东经,大者在东;同为西经,小者在东;一个东经一个西经,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4.经度差计算:同为东经或西经,经度数大减小;一个东经一个西经,两经度数相加。
13.【答案】(1)
(2)夏至;23°26′N;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3)D,C,B,A
(4)B,C;A;D
(5)昼长夜短(昼>夜);昼渐短,夜渐长
(6)远日点;慢;变慢(先变慢再变快)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图中的晨昏线是连接北极圈与南极圈的直线,对着太阳光依次为白天,背对太阳一侧为夜晚,具体如图:
(2)由图可知,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昼现象,因此该图是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日照图,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此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3)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增长;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的增加,昼长逐渐变短;赤道上昼夜等长。根据图中ABCD的纬度位置,故可以判断昼长有短到长依次是: D,C,B,A。
(4)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的是温带地区。图中信息显示,B(位于北回归线上)、C有太阳直射现象;A位于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D点位于南温带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
(5)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长春市昼长夜短,此日后太阳直射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山市昼渐短,夜渐长。
(6)根据上题的分析,此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接近于远日点(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此日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逐渐向近日点接近,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过了远日点后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点评】光照图的图形变化很多,除了常见的侧视图与俯视图之外,还有很多形式多样的变式图,但只要抓住光照图中特殊点、线、面、角和方向这些关键,就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典型图示如下。
两类基础图 常见变式图
光照图判读中的“五个关键”
1.判读光照图中的点
(1)太阳直射点
①位于南北回归线上或南北回归线之间,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
②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点的纬度互余。
③所在经线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依次递减;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3)晨昏线和纬线圈的切点
所在纬线纬度是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在经线圈,其中一条是太阳直射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另一条是0时或24时经线(夜半球中央经线)。
(4)极点
无东西方向,只有南北方向;无地方时,无明显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大致每年3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只在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与某一经线圈重合。
2.判读光照图中的线
(1)晨昏线
①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昏线则相反。
②晨昏圈是地球表面的大圆,晨昏面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
③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交点所在地的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就是交点所在地的日落时刻。
④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2)日期分界线
界线:0时或24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理论上)。沿地球自转方向,0时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一天,向西至180°经线为旧一天。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3.判读光照图中的面
南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范围越向北,昼越长,则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反之,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北极圈出现极昼的时间为6月22日前后,出现极夜的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只在每年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南、北极点周围无极昼、极夜现象。南、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是相反的。
4.判读光照图中的角——晨昏圈和地轴夹角
晨昏圈和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变化范围为0°~23°26′。
5.判读光照图中的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东经度增大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反之,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变大为东经度,经度数变小为西经度。
14.【答案】(1)北温
(2)18;120°W
(3)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纬80°-90°出现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南昼越短,南纬80°-90°出现极夜。
(4)从今日至6月22日,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6月22日前后达到最大;从6月22日往后3个月,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甲地纬度为60°N,北回线线向北至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因此甲地处在五带划分中的北温带。
(2)根据材料可知为5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因此图中虚线表示晨昏线中的昏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乙的地方时是18点。
由P点为晨昏线与80°N纬线圈的切点可知P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是24时(0时),再根据乙所在的经线为18时以及P点所在经线为24时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时差为2小时,对应30°。根据图中0°经线的位置可知P点所在经线度数为60°E。60°E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由此得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W,即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20°W。
(3)根据材料可知为5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因此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8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南昼越短,80°S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4)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结合本题可知:5月,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移动到北回归线即6月22日前后达到最大;从6月22日往后3个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京的太阳高度角逐渐降低。
【点评】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15.【答案】(1)夏至;春分;冬至;秋分
(2)23.5°N;北极
(3)近日;较快
(4)④;③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解:(1)读图可知,①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③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再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可判定②位置为春分日,④位置为秋分日。(2)读图可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纬度是23.5°N,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3)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③位置为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因此地球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4)读图可知,③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再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可知④位置为秋分日。因此11月15日,应处在地球公转轨道的④点和③点之间。
【点评】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16.【答案】(1)近似正圆的椭圆
(2)C
(3)A
(4)
(5)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解:(1)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2)位于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图中C点距离太阳最近,因此公转速度最快。(3)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因此地球位于图1中A点.(4)从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按逆时针方向绕日公转。(5)在公转轨道图中,用“二至”定“二分”。图中左侧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右侧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冬至(地轴右倾右侧为冬至,左倾左侧为冬至),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再依据地球逆时针公转可知下方位置为秋分,日期为9月23日前后,上方位置为春分,日期为3月21日前后。从北极点俯视,地球绕地轴逆时针自转,地球绕太阳逆时针公转。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近日点在1月初,公转速度快 远日点在7月初,公转速度慢。自西相东绕转。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