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灯 光
王愿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主要作品:《七根火柴》《闪闪的红星》《七根火柴》《草》等。
【词语理解】
[高悬] 高挂。例:清风习习,明月高悬,好一个迷人的夜晚!
[豫皖苏] 豫:河南省。皖:安徽省。苏:江苏省。
[宏伟] (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例: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横跨大江南北,桥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
[漫步]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例:漫步在林荫路上,我们心中舒畅极了。
[围歼战] 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 阵地内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倚] 靠着。
[胸墙] 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憧憬] 向往。例:孩子们听着老人的话,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千钧一发]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例:敌人越来越近,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战士勇敢地扔出了一颗手榴弹。
[世纪] 100年为一个世纪。
[璀璨]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例:一颗颗钻石在灯光下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二、战斗前,郝副营长看一本书的插图,憧憬未来孩子们能在灯光下看书;战斗中,郝副营长点燃书后续部队照亮道路,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三、作者面对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又缅怀起这位先烈。
一、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作者对灯光往事的回忆。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怎么想起这件往事的?
围绕“灯光”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从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回想起解放战争时期一次战斗中,憧憬未来孩子们能在灯光下读书的郝副营长,为给后续部队照亮道路,点燃了书。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阅读提示:
1.“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
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第一次,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游人观灯时发出了赞叹。
第二次,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插图--一个孩
子正在灯光下读书而陷入沉思,自言自语道。
第三次,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深情地说。
精读往事部分,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第一次: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一次: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千万盏”,说明灯之多。“静静地”照耀着广场,使人感觉到环境的和平、安宁。“宏伟的建筑”,说明新中国正建设得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正在越来越富足。所以让人心里温暖。
【佳句赏析】
那千万盏灯,高悬在夜空里,静静地照耀着宽阔的广场和宏伟的建筑群,就像数不清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天安门,令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这一句描写的是天安门广场的灯火。“千万盏”,说明灯之多。“静静地”照耀着广场,使人感觉到环境的和平、安宁。“就像数不清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天安门”,这一比喻使灯光似乎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有着深刻的含义。课文在开头部分细致地描写灯光,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关于灯光的故事,意味深长。
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广场千万盏灯照耀着其周围的宏伟建筑、
衬托出首都的壮美,他可能会想到,我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的国
家里是多么温暖,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啊!我们祖国的明天
会更加灿烂辉煌。
第二次:郝副营长借火柴的亮光入神地看一本破书上的插图,
他看到图上画着一个孩子正在吊着的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可能会想,那电灯多亮啊!灯光多柔和啊!我要是能亲眼看
一看这又方便又明亮地电灯该多好啊!
第三次:郝副营长又望了一眼图画,望着漆黑的夜空,
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这时他也许会想,革命胜
利以后将会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好,为创造幸福生活而
辛勤地工作,我们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将在明亮地灯光
下工作,劳动人民的子女们将在那样亮的灯底下学习,
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和人身自由,那是多
么幸福的社会啊!
精读往事部分: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插图,在默默地沉思什么?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同时,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它表达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本文记叙了作者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回忆起战争
年代,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
歌颂了革命先烈无私奉献,英勇献身的精神,说明了我
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激励我们更加珍
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发奋学习。
讨论:
(4)课文的题目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5)本文是用什么顺序记叙的,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好处: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天安门广场的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
事物
联想
事物
看(灯)
听(“多好啊”)
往事
想(战友)
课文思路与写法:
【近义词】
宏伟(雄伟)赞叹(称赞)沉思(深思)
沉寂(沉静)暴露(显露)憧憬(向往)
浓密(茂密)倚(靠)
【反义词】
挺进<撤退> 漆黑<雪白> 沉寂<喧闹>
短暂<漫长> 暴露<隐蔽> 浓密<稀疏>
事物
联想
事物
看(灯)
听(“多好啊”)
往事
想(战友)
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