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知识梳理
作家作品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原题是《旧事重提》
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狗 猫 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④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和摧残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
《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写出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以及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的感受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误人的实质
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分析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以及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迷信、勤劳)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妥协、懦弱)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关爱学生,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陈莲河——绍兴城的“名医”,他道貌岸然,拿药引作为诈骗手段,贪婪而又谨小慎微,时时变换花样,置医德、医风于不顾,肆意敲诈,出乖露丑,骗术败露后溜之大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论语》,让“我”感到痛苦,少年鲁迅也不喜欢《天演论》。
B.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为人正直的人,他和寿镜吾都是鲁迅非常尊重的老师。
C.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但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D.《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封建孝道思想的著作,鲁迅针对“卧冰求鲤”“孔融让梨”“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答案】B
【解析】A.“背《论语》”错误,应是背《鉴略》;“少年鲁迅也不喜欢《天演论》”错误,《琐记》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C.“随和”错误。范爱农是一个正直倔强的人,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
D.“孔融让梨”错误,应是“郭巨埋儿”;
2.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爱》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B.《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东京学医的生活。
C.《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类是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陋儒——匡超人、杜少卿、牛浦郎等形象,他们原本纯朴善良却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
D.读《西游记》可以采用精读和跳读的方法,精读就是细读、精思、鉴赏;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重要且精彩的章节。
【答案】A
【解析】B.《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仙台学医的生活,所以“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东京学医的生活”表述错误;
C.杜少卿是作者着意赞美的人物,不属于“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陋儒”类型,所以“其中有一类是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陋儒——匡超人、杜少卿、牛浦郎等形象”的表述错误;
D.重要且精彩的章节须精读,所以“也可以跳过某些重要且精彩的章节”表述错误;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
3.《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经过的是 (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所以选B项。
4.下面关于初中生阅读的名著的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在此文中,鲁迅通过“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嘴脸,也写出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B.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制造的潜艇“诺第留斯号”从太平洋出发到北冰洋的航行的奇特故事。
C.《骆驼样子》是老舍创作的一部京味十足的现实主义小说。它通过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在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旧社会,单靠个人力量奋斗是没有出路的。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议论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等,使人物有血有肉。
【答案】D
【解析】D.说法有误。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而非“以叙事和议论为主”,故选D。
5.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探险小说中,“大战章鱼”“救助采珠人”“南极探险”等很多情节,都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B.《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斯诺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采访,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将领等情况。
C.《西游记》中佛祖交给观音菩萨“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咒”收了孙悟空,“金箍咒”收了红孩儿,“禁箍咒”收了黄风怪。
D.《朝花夕拾》中“我”回忆了善良淳朴的长妈妈、方正质朴的寿镜吾老先生、正直严谨的藤野先生和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范爱农。
【答案】C
【解析】C.“‘禁箍咒’收了黄风怪”有误,“禁箍咒”收的是黑熊精;
6.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刻画了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形象。
B.《海底两万里》中的阿龙纳斯很勇敢,智斗鲨鱼和章鱼,碰到危险临危不惧。
C.傅雷告诉儿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要真诚,因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
D.《昆虫记》作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代表作,其艺术特色是:语言平实、准确科学、严谨周密,同时兼具人文精神,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思想相得益彰。
【答案】D
【解析】D.“其艺术特色是:语言平实、准确科学、严谨周密”有误。《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展现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其艺术特色是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亦诗情画意,有美感,同时兼具人文精神,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读《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可窥见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全书“用事实说话”,没有作者主观倾向性。
C.傅雷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一直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
D.《水浒传》这部古代章回体小说,每个英雄人物的故事都是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的。
E.《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F.凡尔纳的“幻想三部曲”是《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
【答案】BF
【解析】B.“没有作者主观倾向性”不正确。作者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F.“凡尔纳的‘幻想三部曲’”表述不正确。《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被称作“凡尔纳三部曲”,也被人称为“海洋三部曲”,并不称为“幻想三部曲”;
8.根据阅读积累,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评论正确的一项是( )
(1)《骆驼祥子》
(2)《红星照耀中国》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朝花夕拾》
a.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主要的支柱。——张洁
b.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藏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温儒敏
c.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柳斌杰
d.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樊骏
A.d a c b B.d b a c C.d b c a D.c a b 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特点的辨析。
a.根据“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可知,与本条评价相对应的名著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根据“还原真相”“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可知,与本条评价相对应的名著是《红星照耀中国》;
c.根据“写人记事”“对旧日情怀的回顾”可知,与本条评价相对应的名著是《朝花夕拾》;
d.根据“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可知,与本条评价相对应的名著是《骆驼祥子》;
9.“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故选D。
10.下列女性形象中,作者没有寄寓悲悯之情的一位是( )
A.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朝花夕拾》中的阿长)
B.她已作了吊死鬼!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
C.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艾青诗选》中的大堰河)
D.她满腹忧伤地说:“难道我们的友谊真的像这落日的余晖一样暗淡消失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娅)
【答案】D
【解析】A.“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保姆阿长的祝愿,寄寓了对她的深切怀念和同情之心;
B.小福子不堪生活的苦难,上吊自杀。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小福子悲惨命运的同情;
C.这几句诗,抒发了艾青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寄寓了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D.这是冬妮娅与保尔分手时所说的话。冬妮娅出身贵族家庭,不能体会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对劳动阶级并没有那种同情之心。冬妮娅为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主动与保尔分手,因此作者对他无法表达悲悯之情;
二、综合性学习
阅读了《朝花夕拾》后,同学们开展了读书交流会。同时因对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念念不忘,也纷纷寻找起了生活中的百草园。现请你一起参与该项活动,并完成题目。
11.读书交流会上,小松结合以下篇目,谈了他对鲁迅童年成长经历的认识。你发现其中有误的一篇是( )
A《狗·猫·鼠》 B《藤野先生》 C《五猖会》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2.同学们来到公园,看到园内果实累累,各色鸟儿欢快地啄食着熟透了的李子,有位60多岁的大妈禁不住诱惑,也到林内采摘红李。请你结合园内告示牌,写一段劝说语。(不少于60字)
【答案】11.B
12.示例:大妈,您好!公园里的红李树是绿化树,是用来绿化及美化城市,改善我们生活环境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园属于绿化病虫害生物防治试验区。它是全市率先使用生物天敌防治绿化病虫害的区域之一,承担着我们市生物防治综合应用项目。通过实验,达到以虫治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市民居住环境的生态安全。您现在采摘红李的做法会破坏这一区域的生态平衡,请您不要做了,好吗?
【解析】1.B.有误,《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是青年时期的经历。故选B。
2.这道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由题目得知,要求写一段劝说语。劝说时既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也要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对象是年长的大妈,所以用语要文明得体,劝说内容上要结合园内告示牌上展示的内容,从而让大妈认识到采摘公园里红李的行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示例:大妈,您好!这片果园是全市率先使用生物天敌防治绿化病虫害的区域之一,承担着我市生物防治综合应用项目,有利于保护市民居住环境的生态安全。采摘红李会影响到项目的研究,请不要进林采摘,好吗
三、语言表达
13.班级开展名著《朝花夕拾》读书交流活动,同学们根据标题和内容对书中十篇文章进行了归类,但他们还没有完成。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也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
示例:《五猖会》 《无常》
归类原因:都以节日庙会上的鬼神形象为题,表现了童年鲁迅对迎神会的熟悉与喜爱,对封建礼教的批评与讽刺。
【答案】《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是鲁迅对往日影响自己成长的熟悉人物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对他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解析】答题思路:仿照示例,对《朝花夕拾》中的文章进行归类,并写出归类原因。可以从主题、内容、写作对象等多个角度归类。
示例: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是一类,两篇文章中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态度,都表达了鲁迅对束缚儿童天性、压制儿童好奇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4.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15.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16.“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17.“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8.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
【答案】14.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
15.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16.“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17.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18.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可以依据“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的思路分析,抓住关键词句回答。
第①段“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点明时间;事件为“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第①段)”;结果为“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第③段)”;据此可概括为“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
15.本题考查确定指示代词指示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确定指代内容。
根据第②段“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联系第①段“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可知,“万岁”是在仙台求学时,在讲堂里看电影时日本学生的欢呼,这里的“他们”指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学生;
根据第③段“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联系第③段“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可知,此情节是回到国内,“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这里的“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回答这类题,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答题过程一般为:第一步,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第二步,确定答题区间,了解语境;第三步,判断句子特点,联系语境具体理解句子含义。
句中“这一声”指代的是日本学生看影片时的欢呼声;“刺耳”是因为“我”看到影片中中国人被枪毙,耳边却听到日本学生呼喊“万岁”并鼓掌,心里很不好受,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主要人物、事件,根据事件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题干中的句子承接上文而来,因为“我”的考试成绩及格了,所以“我”受到无端的怀疑。“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是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进行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分析原因,要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第①②段“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可知,影片中的中国人要被枪毙了,身为中国人却欢呼起来,表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觉醒,使作者意识到医学的药物只能缓解、救治病人的肉体痛苦,想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人民的精神,唤醒人民的意识,那边只有提笔创作,弃医从文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⑴鲁迅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 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 )。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倡,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⑵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 大船,已经泊在打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 )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⑶“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⑷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⑸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⑹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⑺“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⑻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⑼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⑽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 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粵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⑾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 )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甜,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⑿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⒀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⒁“不错。去父亲点着头,说。
⒂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 抱起,仿佛在祝货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⒃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⒄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曰事。
⒅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有删改)
19.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静肃 谨肃 谨严
B.谨严 静肃 谨肃
C.静肃 谨严 谨肃
D.谨严 谨肃 静肃
20.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要去关东看会,“我”内心高兴—— ___——大家搬完了物件,“我”内心忐忑——___—— 一起走向河埠,“我”内心索然
21.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从修辞手法角度)
(2)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从词语运用角度)
22.《朝花夕拾》中,作者并非不喜欢读书,相反,他很喜欢读画本。其中最先得到的是长辈赠送的_______,此外,还有长妈妈带回来的______。
23.“殊与‘礼教’有防”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19.D
20. 父亲提出背书,“我”内心失落; 去给父亲背书,“我”内心恍惚
21.(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自己想快点背完书去看会时的紧张、迫切的心情。
(2)“梦似的”表现出“我”不理解书中的意思,背诵时懵懂、恍惚的状态,表现了父亲让“我”背书这一举动的无意义。
22. 《二十四孝图》 《山海经》
23.“殊与‘礼教’有防”意思是即“极不符合封建礼教”,作者说梅姑庙和五猖庙“殊与‘礼教’有防”,但自己又很期待去看五猖会,表现出七八岁孩子对封建礼教朦胧的抵触。除本文外,《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表现了儿童时期的作者对封建礼教下的孝道的抗拒。当作者成年后再次用成人的阅历及思考回忆这件事情时,在童趣之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对人性的压抑。
【解析】19.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静肃:宁静肃穆。
谨肃:谨慎恭肃。
谨严:谨慎严密。
第一空,根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可以得知神像的排列是有考究的,因此应填“谨严”;
第二空,根据“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可以推断出工人对父亲是恭敬畏惧的,因为父亲的到来,收敛了神色,不似在“我”面前的轻松欢快,因此应填“谨肃”;
第三空,根据“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可知,接下来该到“我”背书的时刻了,可以看出家里由先前的忙碌,转为严肃紧张的氛围,因此应填“静肃”;
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7)段“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第(9段)“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可知,父亲提出背书,“我”内心失落;
第二空:根据第(11)段“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甜,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可知,去给父亲背书,“我”内心恍惚。
21.本题考查句段赏析。
(1)“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发抖的声音”比喻成“深秋夜中蟋蟀的鸣叫”,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形象传神,写出了“诵读”的无奈痛苦,“急急”表现出自己想快点背完书去看会时的紧张、迫切的心情。
(2)“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中“梦似的”生动的写出了我当时昏昏沉沉的,仿佛在梦里的样子;也写出了“我”对所背的内容一无所知,纯粹是在说一堆文字而已。表现了父亲让“我”背书这一举动的无意义。
2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第一空:根据原文“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可知,长辈赠送的是《二十四孝图》;
第二空:根据原文“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可知,长妈妈带回来的是《山海经》。
2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殊与‘礼教’有防”意思是对传统的礼教很有妨碍,明显和传统礼教要求不符。①根据原文“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可知,作者说梅姑庙和五猖庙“殊与‘礼教’有防”,结合语句“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但自己又很期待去看五猖会,表现出七八岁孩子对封建礼教朦胧的抵触。
②除本文外,《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根据原文“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可知,也表现了儿童时期的作者对封建礼教下的孝道的抗拒。根据原文“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可知,当作者成年后再次用成人的阅历及思考回忆这件事情时,在童趣之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对人性的压抑。
五、填空题
24.《五猖会》一文中,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想到难逢如此盛大的庙会,“我”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可是父亲却让“我”背诵______,由此可见,父亲是一个____的人。
【答案】 《鉴略》 对儿童心理无知。
【解析】第一空:根据原文中的“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可知,父亲让“我”背诵的书是《鉴略》。
第二空:父亲根本没有意识到我是那么迫切想要去看五猖会,而是生硬地要求我背书,并且背不出来不让去。由此可知,父亲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25.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1)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_________
(2)《西游记》是明代_________(作者)所写的一部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朝花夕拾》 吴承恩 神魔小说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识记。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识记。
《西游记》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吴承恩,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归来共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26.名著阅读,完成下列填空题。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会记录下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的样子:“生得黄胖而矮”的是①______;“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的是②_______;“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的则是③_______。他们都在鲁迅的回忆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
【答案】 长妈妈 藤野先生 范爱农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阿长与山海经》中这样描写阿长(长妈妈):“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称她为“阿妈”。阿长没有文化,身上带有旧社会愚昧迷信的思想,但她是一个善良、淳朴、关心小孩的普通劳动妇女。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藤野先生》中这样描写藤野先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是一名勤劳治学、严谨踏实的学者,同时也是一名和蔼可亲,并且诲人不倦的教师和长者。对于鲁迅先生来说,藤野先生的品格是非常高尚的,同时也很正直,在学习中对待所有的同学都是一视同仁的,也没有民族偏见。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藐视”出自鲁迅的《范爱农》。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27.填空。
同学们准备一起排练创意小品《当保尔遇上祥子》,小品汇聚了名著中诸多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如:顽强坚韧的保尔、__________的祥子、_________的长妈妈、___________的简·爱等。
【答案】 忠厚要强 纯朴善良 自立自强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理解。名著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性格往往是复杂的(或多方面的),根据题干“顽强坚韧的保尔”的示例,应答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或特征的主要方面。
祥子,堕落前的祥子的性格特点:憨厚能干、坚韧好强、以劳动为荣本分、不愿过苟且偷生的生活、好胜、要强、淳朴善良,体面的。堕落后的祥子的性格特点:懒惰、混日子、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无依无靠,成为社会的人渣。
长妈妈,愚昧麻木,朴实善良,乐于助人。
简·爱,自立自主、叛逆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根据题干“顽强坚韧的保尔”的提示,应表现人物积极、健康、美好的一面,弘扬正能量。
(1)可填“憨厚能干”“坚韧好强”“淳朴善良”等;
(2)可填“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等;
(3)可填“自立自主”“追求自由”“意志坚强”等。
28.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 人物 文段
《朝花夕拾》 (1) (1)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西游记》 (2) 那(2)与行者相到晚,见行者棒重,却又解数周密,料斗他不过,即便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
《儒林外史》 (3) (3)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得狠了,连忙问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4)》 祥子 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地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答案】 长妈妈/阿长 罗刹女/罗刹/铁扇公主 胡屠户 骆驼祥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1) 根据选段当中“她”给我讲故事,故事中有书生,还有美女,可知选段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提到的“她”是阿长,也就是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就是她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
(2)根据选段中“行者”“芭蕉扇”等可知,选段出自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片段描述的是著名的“孙悟空一借芭蕉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火焰山是必经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独芭蕉扇可以扇灭。芭蕉扇是铁扇公主(罗刹女)的宝物。悟空第一次向铁扇公主借扇,却被铁扇公主一扇子扇到小须弥山灵吉菩萨处,借得定风丹,才抵御住了罗刹女宝扇扇的风。
(3)依据材料中“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连忙问中讨了个膏药贴着”可知,选段出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心理活动的主体是胡屠户,他做卖肉生意,受剥削阶级影响较深,有很重的市侩习气,他学就了随风转舵、看人下菜的坏习惯,养成了巴结富贵、鄙薄贫困的势利眼。
(4)依据材料中“祥子”“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可知,选段出自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该书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知识梳理
作家作品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原题是《旧事重提》
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狗 猫 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④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和摧残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
《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写出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以及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的感受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误人的实质
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分析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以及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迷信、勤劳)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妥协、懦弱)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关爱学生,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陈莲河——绍兴城的“名医”,他道貌岸然,拿药引作为诈骗手段,贪婪而又谨小慎微,时时变换花样,置医德、医风于不顾,肆意敲诈,出乖露丑,骗术败露后溜之大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论语》,让“我”感到痛苦,少年鲁迅也不喜欢《天演论》。
B.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为人正直的人,他和寿镜吾都是鲁迅非常尊重的老师。
C.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但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D.《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封建孝道思想的著作,鲁迅针对“卧冰求鲤”“孔融让梨”“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爱》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B.《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东京学医的生活。
C.《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类是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陋儒——匡超人、杜少卿、牛浦郎等形象,他们原本纯朴善良却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
D.读《西游记》可以采用精读和跳读的方法,精读就是细读、精思、鉴赏;跳读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重要且精彩的章节。
3.《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经过的是 (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4.下面关于初中生阅读的名著的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在此文中,鲁迅通过“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不仅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嘴脸,也写出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B.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制造的潜艇“诺第留斯号”从太平洋出发到北冰洋的航行的奇特故事。
C.《骆驼样子》是老舍创作的一部京味十足的现实主义小说。它通过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在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旧社会,单靠个人力量奋斗是没有出路的。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议论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等,使人物有血有肉。
5.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探险小说中,“大战章鱼”“救助采珠人”“南极探险”等很多情节,都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B.《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斯诺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采访,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将领等情况。
C.《西游记》中佛祖交给观音菩萨“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咒”收了孙悟空,“金箍咒”收了红孩儿,“禁箍咒”收了黄风怪。
D.《朝花夕拾》中“我”回忆了善良淳朴的长妈妈、方正质朴的寿镜吾老先生、正直严谨的藤野先生和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范爱农。
6.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刻画了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形象。
B.《海底两万里》中的阿龙纳斯很勇敢,智斗鲨鱼和章鱼,碰到危险临危不惧。
C.傅雷告诉儿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要真诚,因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
D.《昆虫记》作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代表作,其艺术特色是:语言平实、准确科学、严谨周密,同时兼具人文精神,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思想相得益彰。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读《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可窥见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全书“用事实说话”,没有作者主观倾向性。
C.傅雷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一直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
D.《水浒传》这部古代章回体小说,每个英雄人物的故事都是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的。
E.《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F.凡尔纳的“幻想三部曲”是《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
8.根据阅读积累,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评论正确的一项是( )
(1)《骆驼祥子》
(2)《红星照耀中国》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朝花夕拾》
a.这本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我精神生活最主要的支柱。——张洁
b.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藏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温儒敏
c.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柳斌杰
d.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樊骏
A.d a c b B.d b a c C.d b c a D.c a b d
9.“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10.下列女性形象中,作者没有寄寓悲悯之情的一位是( )
A.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朝花夕拾》中的阿长)
B.她已作了吊死鬼!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
C.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艾青诗选》中的大堰河)
D.她满腹忧伤地说:“难道我们的友谊真的像这落日的余晖一样暗淡消失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娅)
二、综合性学习
阅读了《朝花夕拾》后,同学们开展了读书交流会。同时因对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念念不忘,也纷纷寻找起了生活中的百草园。现请你一起参与该项活动,并完成题目。
11.读书交流会上,小松结合以下篇目,谈了他对鲁迅童年成长经历的认识。你发现其中有误的一篇是( )
A《狗·猫·鼠》 B《藤野先生》 C《五猖会》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2.同学们来到公园,看到园内果实累累,各色鸟儿欢快地啄食着熟透了的李子,有位60多岁的大妈禁不住诱惑,也到林内采摘红李。请你结合园内告示牌,写一段劝说语。(不少于60字)
三、语言表达
13.班级开展名著《朝花夕拾》读书交流活动,同学们根据标题和内容对书中十篇文章进行了归类,但他们还没有完成。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也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
示例:《五猖会》 《无常》
归类原因:都以节日庙会上的鬼神形象为题,表现了童年鲁迅对迎神会的熟悉与喜爱,对封建礼教的批评与讽刺。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4.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15.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16.“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17.“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8.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⑴鲁迅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 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 )。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倡,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⑵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 大船,已经泊在打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 )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⑶“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⑷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⑸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⑹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⑺“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⑻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⑼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⑽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 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粵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⑾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 )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甜,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⑿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⒀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⒁“不错。去父亲点着头,说。
⒂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 抱起,仿佛在祝货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⒃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⒄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曰事。
⒅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有删改)
19.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静肃 谨肃 谨严
B.谨严 静肃 谨肃
C.静肃 谨严 谨肃
D.谨严 谨肃 静肃
20.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要去关东看会,“我”内心高兴—— ___——大家搬完了物件,“我”内心忐忑——___—— 一起走向河埠,“我”内心索然
21.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从修辞手法角度)
(2)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从词语运用角度)
22.《朝花夕拾》中,作者并非不喜欢读书,相反,他很喜欢读画本。其中最先得到的是长辈赠送的_______,此外,还有长妈妈带回来的______。
23.“殊与‘礼教’有防”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这样写的用意。
五、填空题
24.《五猖会》一文中,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想到难逢如此盛大的庙会,“我”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可是父亲却让“我”背诵______,由此可见,父亲是一个____的人。
25.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1)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_________
(2)《西游记》是明代_________(作者)所写的一部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 。
26.名著阅读,完成下列填空题。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会记录下令他印象深刻的人的样子:“生得黄胖而矮”的是①______;“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的是②_______;“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的则是③_______。他们都在鲁迅的回忆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
27.填空。
同学们准备一起排练创意小品《当保尔遇上祥子》,小品汇聚了名著中诸多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如:顽强坚韧的保尔、__________的祥子、_________的长妈妈、___________的简·爱等。
28.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 人物 文段
《朝花夕拾》 (1) (1)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西游记》 (2) 那(2)与行者相到晚,见行者棒重,却又解数周密,料斗他不过,即便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
《儒林外史》 (3) (3)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得狠了,连忙问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4)》 祥子 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地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