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观沧海
知识梳理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C
【解析】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海面的景象,并非虚写;
2.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有力地描绘了大海的壮阔。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实写所见之景。
C.“日月之行”等四句虚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D.全诗写景,刻画高山大海景象的同时含蓄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甘服输的进取精神。
【答案】D
【解析】D.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气氛。
C.“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D.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答案】B
【解析】B.理解不正确,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凉伤感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故B项不正确。故选B。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①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刀,这里指宝刀。②凌烟阁: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秦琼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主要内容是写海,诗人居高临海,描写大海壮阔景象,写树木、百草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B.《观沧海》采用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南园十三首(其五)》则以反问起句,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C.《观沧海》展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南园十三首(其五)》则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D.两首诗均写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背景之下,诗作风格意境开阔,昂扬激越,都于豪情之中见愤然之意。
【答案】D
【解析】D.“都于豪情之中见愤然之意”归纳不当,李贺的诗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但是曹诗是抒发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并没有愤然之意;
5.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是对古诗词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格调苍凉慷慨、深沉有力,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诗人通过描写沧海宏伟壮观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以及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侧面虚写海水和山岛,采用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法,表面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是在赞颂祖国壮丽的山河。
D.“日月之行”四句,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巧妙的夸张,紧紧抓住大海气势磅礴的特征,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蕴含星辰,包容宇宙的气概。
【答案】C
【解析】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意思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联系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可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作者登临碣石山时远望大海所见实景,作者正面实写海水和山岛;“侧面虚写海水和山岛”表述有误;
6.对下面这首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碣石山,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日月之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写的是实景即诗人的客观所见。将大海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D.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答案】C
【解析】C.对下面这首古诗理解有误。“写的是实景即诗人的客观所见”错。诗人在这里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属于虚景。
7.选出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箫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对象。用一个“观”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远处的海水和山岛,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的气势。
C.“日月”“星汉”二句是诗人的想象,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来表达诗人豁达气度和一统中原的宏伟抱负。
D.本诗历来被视为汉魏之际“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作者曹操的诗以“沉郁顿挫”为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答案】D
【解析】D.“沉郁顿挫”有误。改为:本诗历来被视为汉魏之际“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作者曹操的诗以“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其鲜明的语言风格。故选D。
8.《观沧海》中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
A.水何澹澹,山道竦峙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D.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D
【解析】D.《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话使用了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两个“若”字,表明是作者想象中的画面。故选D。
9.下列搭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古代散文
B.《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元代-词
C.《观沧海》-曹操-东汉末年-乐府诗
D.《世说新语》-刘义庆-北朝-志人小说
【答案】C
【解析】A.古代散文——文言小说;
B.词——曲;
D.北朝——南朝宋;
10.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实写海上的景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C.“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D.这首诗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答案】A
【解析】《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不是实写。故选A。
二、综合性学习
11.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
(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景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
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②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
【答案】 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朗诵经典诗词,触摸名家心灵。
【解析】⑴赛诗全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接龙赛等,选择其中一种写出来即可。⑵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的唐代李绅的诗句应该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②“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应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应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本次主题活动是“轻叩诗歌大门”,据此可拟定宣传标语。拟写宣传标语要注意:(1)主题性(鲜明集中)(2)简明性(简洁明了)(3)文采性(文化韵味)(4)人文性(文明温馨)
三、诗歌鉴赏
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动静结合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往往能够达到“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本诗中用“澹澹”表现了水波荡漾之动态,用“①____”描绘出静态的山岛耸立挺拔的样子;再写草木与洪波,静与动映衬,显示大海②____的特点,形成意象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13.清代诗论家叶燮曾说过:“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说说本诗画线诗句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分别表现了三位诗人怎样的胸襟。
【答案】12. 竦峙 示例:宏伟壮阔
13.示例:曹操的诗句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王安石的诗句写不畏视线被浮云遮挡,表明自己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以及拨云见日的豪迈气概。王冕的诗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不求人夸只留清香的美德,表达诗人不媚世俗的高尚情操。
【解析】12.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故第一空填“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故第二空可填“宏伟壮阔”或“波澜壮阔”或“汹涌起伏”等。
13.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曹操《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名的品格。
14.古诗理解。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竦峙”的意思是_____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字总领全篇,诗人将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B.“水何澹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C.“洪波涌起”是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D.“若出其中”的“若”字是诗人表达主观感受的虚景。
【答案】(1)耸立
(2)C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来理解。“山岛竦峙”意思是: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竦峙:耸立。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有误,“洪波涌起”是实写,不是想象,诗人登上碣石山看到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4.1观沧海
知识梳理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有力地描绘了大海的壮阔。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实写所见之景。
C.“日月之行”等四句虚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
D.全诗写景,刻画高山大海景象的同时含蓄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甘服输的进取精神。
3.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气氛。
C.“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D.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①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刀,这里指宝刀。②凌烟阁: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秦琼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主要内容是写海,诗人居高临海,描写大海壮阔景象,写树木、百草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B.《观沧海》采用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南园十三首(其五)》则以反问起句,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C.《观沧海》展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南园十三首(其五)》则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D.两首诗均写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背景之下,诗作风格意境开阔,昂扬激越,都于豪情之中见愤然之意。
5.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是对古诗词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格调苍凉慷慨、深沉有力,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诗人通过描写沧海宏伟壮观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以及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侧面虚写海水和山岛,采用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法,表面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是在赞颂祖国壮丽的山河。
D.“日月之行”四句,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巧妙的夸张,紧紧抓住大海气势磅礴的特征,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蕴含星辰,包容宇宙的气概。
6.对下面这首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碣石山,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日月之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写的是实景即诗人的客观所见。将大海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D.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选出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箫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对象。用一个“观”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远处的海水和山岛,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的气势。
C.“日月”“星汉”二句是诗人的想象,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来表达诗人豁达气度和一统中原的宏伟抱负。
D.本诗历来被视为汉魏之际“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作者曹操的诗以“沉郁顿挫”为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8.《观沧海》中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
A.水何澹澹,山道竦峙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D.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9.下列搭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蒲松龄-清代-古代散文
B.《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元代-词
C.《观沧海》-曹操-东汉末年-乐府诗
D.《世说新语》-刘义庆-北朝-志人小说
10.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实写海上的景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C.“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D.这首诗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二、综合性学习
11.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
(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景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
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②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
(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
三、诗歌鉴赏
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动静结合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往往能够达到“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本诗中用“澹澹”表现了水波荡漾之动态,用“①____”描绘出静态的山岛耸立挺拔的样子;再写草木与洪波,静与动映衬,显示大海②____的特点,形成意象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13.清代诗论家叶燮曾说过:“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说说本诗画线诗句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分别表现了三位诗人怎样的胸襟。
14.古诗理解。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竦峙”的意思是_____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字总领全篇,诗人将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B.“水何澹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C.“洪波涌起”是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D.“若出其中”的“若”字是诗人表达主观感受的虚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