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夯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散步》知识详解+练习(解析版+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夯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6.《散步》知识详解+练习(解析版+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9 22:25:22

文档简介

6.散步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1.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换成“度过”?为什么?
答:(1)不行(2)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
2.“我“为什么一定要要母亲去散步?
答: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我”很会替母亲着想,如果把母亲一个人冷落在家,母亲会孤独寂寞,这儿写出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
3.人物性格: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着句话的理解。
回答1:老人家和儿女,就是“我“和妻子的整个世界,他们吧照顾老人,呵护儿女这个重担背负起来,用最认真的态度.最稳健的步伐走在这生命历程中,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回答2:每个家庭都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几代人组成的。中年人以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两头重担,一个个家庭完整和谐.幸福美好,而整个世界也是有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和睦美好才能使整个世界更和睦,人类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B.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C.是我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这世界变化快?
D.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2.对《散步》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间重大的思想、意见等不一致,课文中却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
C.文章对妻子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她的贤良,尊老而爱幼。
D.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______地铺着。
A.熬 无奈 随意 B.度 无奈 随便
C.熬 信服 随意 D.度 信服 随便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受到种植面积调减以及生长期不利天气的影响,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将近136万公顷多。(将“减少”改为“降低”)
B.上海一公司捐赠的1200万元将用于定向奖励学校优秀学生开展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等。(在句末加“项目”)
C.花鼓、刺绣、剪纸等地方特色教育课程,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保护和传承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和“传承”交换位置)
D.表情包传播效率较高的原因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视觉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的缘故。(去掉“的原因”或“的缘故”)
5.对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暗暗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偷偷地笑)
B.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花带来的好兆头)
C.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倾斜,歪斜)
D.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了,愈下愈大。(停止不动)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0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说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变成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藏在新叶里匿(ruò)笑。
B.你沐浴(yù)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C.我们园里最初开三帝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zǐ)妹。
D.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jī)斜。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B.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C.“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D.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所有学校都要关爱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自强自立。
B.我们要学习并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受父辈的使命感、责任感。
C.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D.市第一小学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师生不患春季流感,确保全校师生健康安全。
二、综合性学习
11.学完本课后,班委会在班内做了一项课堂调查,得出了如下数据:
全班人数 每年父母为孩子过生日的学生数 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数
54 48 12
(1)上表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年父母为你过生日时,你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今天是爸爸或妈妈的生日,请你编写一条短信发给他(或她),为他(或她)献上生日的祝福。(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2.说说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定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叫词义。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
(2)做好它照例要花去一小时光景的。( )
(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散步》中的文段,完成各题。
①A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同着他的时日还长,我同着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B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3.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
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 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14.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任选一处作答。
15.请找出第五段中作者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所用的叠词,并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6.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作者:林文月。有删改)
17.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18.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9.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20.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五、填空题
21.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
(2)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
(3)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22.根据课文《散步》内容,将下面的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23.填空。
(1)《散步》的作者是_____,本文是他的一篇____,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___”。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______,可以是_____,可以是___,可以是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 。《散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
2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1)分歧: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形容时间很短。
(3)_________: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4)_____:清澈明净的样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6.散步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 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1.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换成“度过”?为什么?
答:(1)不行(2)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
2.“我“为什么一定要要母亲去散步?
答: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我”很会替母亲着想,如果把母亲一个人冷落在家,母亲会孤独寂寞,这儿写出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
3.人物性格: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着句话的理解。
回答1:老人家和儿女,就是“我“和妻子的整个世界,他们吧照顾老人,呵护儿女这个重担背负起来,用最认真的态度.最稳健的步伐走在这生命历程中,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回答2:每个家庭都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几代人组成的。中年人以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两头重担,一个个家庭完整和谐.幸福美好,而整个世界也是有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和睦美好才能使整个世界更和睦,人类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B.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C.是我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这世界变化快?
D.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B连续两个数字表示约数时,中间不能使用“、”号。
2.对《散步》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间重大的思想、意见等不一致,课文中却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
C.文章对妻子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她的贤良,尊老而爱幼。
D.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答案】B
【解析】B项,“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说法有误,应该是“大词小用”,不是“贬词褒用”。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______地铺着。
A.熬 无奈 随意 B.度 无奈 随便
C.熬 信服 随意 D.度 信服 随便
【答案】C
【解析】答此类题需先将所给词语逐一浏览,就词义与词性做到全面掌握。总之,判断正确答案要从多角度去考虑,把语境、语法、常识、固定搭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是做好选词填空题的最佳方法。选词填空一定要观察语境,然后斟酌词义,选择后再通观一遍。如从“严冬”一词分析,应用“熬”。从语境看,母亲认为“我”出去多走走的建议对身体好,所以应用“信服”。“随意”:随着自己的意愿。“随便”:不加限制,不受拘束。这里应用“随意”,把新绿拟人化。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受到种植面积调减以及生长期不利天气的影响,玉米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将近136万公顷多。(将“减少”改为“降低”)
B.上海一公司捐赠的1200万元将用于定向奖励学校优秀学生开展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等。(在句末加“项目”)
C.花鼓、刺绣、剪纸等地方特色教育课程,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保护和传承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保护”和“传承”交换位置)
D.表情包传播效率较高的原因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视觉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的缘故。(去掉“的原因”或“的缘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单句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句式杂糅、表述有歧义、不合逻辑等,根据有关知识,逐项判断。A. 不合逻辑,“将近”和“多”矛盾,应去掉一个。
5.对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暗暗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偷偷地笑)
B.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花带来的好兆头)
C.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倾斜,歪斜)
D.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了,愈下愈大。(停止不动)
【答案】D
【解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D项词语解释有误,“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0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说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答案】B
【解析】A.“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使用恰当;
B.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此处应该用“相得益彰”;
C.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使用恰当;
D.信服:相信并佩服。使用恰当;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①③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④①②⑤③ D.④②⑤③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其次,理清思路;再次,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连读,语感检验。第④句为总说句,应放在最前;承接总说句,下面应先说“传统”,再说“文化”,因此为②⑤;第③是对②⑤的总结;第①是全文的总结,应放在最后。所以顺序是:④②⑤③①。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变成一朵金色花,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藏在新叶里匿(ruò)笑。
B.你沐浴(yù)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C.我们园里最初开三帝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zǐ)妹。
D.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jī)斜。
【答案】B
【解析】A. 匿(ruò)笑——(nì)。
B. 三帝莲——三蒂莲。
C. 攲(jī)斜——(qī )。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B.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C.“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D.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案】D
【解析】D.有误。两个顿号都应该为逗号。故选D。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所有学校都要关爱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他们,锻炼他们,培养他们自强自立。
B.我们要学习并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受父辈的使命感、责任感。
C.为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各级部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和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D.市第一小学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师生不患春季流感,确保全校师生健康安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B(A成分残缺,“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C打配不当,“加强……水平”不搭配,应为“加强……检查,提高……水平”D不合逻辑,应去掉“不”)
二、综合性学习
11.学完本课后,班委会在班内做了一项课堂调查,得出了如下数据:
全班人数 每年父母为孩子过生日的学生数 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数
54 48 12
(1)上表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年父母为你过生日时,你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如今天是爸爸或妈妈的生日,请你编写一条短信发给他(或她),为他(或她)献上生日的祝福。(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示例:说明孩子对父母关心得太少。(言之有理即可) (2) 示例:感觉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等。(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爸爸(或妈妈):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为辛勤的您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生日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1)通过数据可以说明孩子对父母关心得太少。(2)写出父母生日时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要求感情真挚,言之有理。(3)关于生日的祝福短信,要写出最诚挚的祝福,表达对父母的爱。
三、语言表达
12.说说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定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叫词义。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1)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
(2)做好它照例要花去一小时光景的。( )
(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
【答案】 (1)家中的境况 (2)表示大约的时间 (3)风光、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理解的能力。理解时要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在句中的含义。根据句子的语言环境分析,句(1)中“光景”指的是“家里的境况”;句(2)中“光景”指的是“大约的时间”,意思是要花去大约一小时的时间;句(3)中“光景”是本义“风光景物”。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散步》中的文段,完成各题。
①A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同着他的时日还长,我同着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B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3.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
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 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14.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任选一处作答。
15.请找出第五段中作者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所用的叠词,并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6.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3.D
14.A、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烘托了一家人散步的祥和、欢乐气氛,为散步这一行为设置了一个美好而幸福的背景。
B、对小路景物的描写,勾画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景,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走小路的原因,体现母亲充分理解、疼爱孙儿的细腻情怀。
15.第五段中的“慢慢”、“稳稳”两个词语体现了母子之间的关爱和呵护,表现了“我“和妻子的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16.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解析】13.考查对文意是理解。结合第③段“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第④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可以看出,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因为小路不好走,走小路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
14.考查环境描写的表达作用。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怎样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A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描绘了初春的景色,“新绿”“嫩芽儿”“冬水”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和对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为散步设置了背景,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气氛,也暗示着母亲将随着春天的到来而获得新的活力。
B句,“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染春天的美好景物和蓬勃的生机,照应上文走“小路有意思”,点明走小路的原因,体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子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怀,烘托一家人的和谐、美满的氛围。
15.考查叠词的运用。叠词的作用有:描绘的作用、渲染的作用、描摹的作用、强调的作用。这段文字运用叠词“慢慢”、“稳稳”,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我”和妻子人到中年,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这两个叠词,强调了我”和“妻子”对母亲和儿子的体贴、关爱,从而突出“我”和“妻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6.考查对题目的分析理解。
第一问,《散步》作为题目很好,用《散步》标题好,因为一切所见所闻所想都由散步而起,也就是说“散步”是全文的“线索”,它贯穿文中几个特写镜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它还串起文中所有对话、行动和“我”的心理活动,而且读者似乎一边随着“我们”一家人散步,一边体会“我”的家人之间的关爱。“散步”也是文章写作的中心事件;以小见大,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以深刻的内涵,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和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问,换一个角度(从景物描写和抒情哲理的角度),标题可为:《生命》《责任》《亲情》《幸福》《三代人》等。
理由:叙事加抒情形式的散文寓意深刻,比如拟题目为《生命》,写初春散步,而其实散步之中自有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散步,作者体会到了从来被忽视的日常小事中流露出的情感,从而生发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家的珍惜之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作者:林文月。有删改)
17.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18.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9.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20.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案】17.①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②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③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④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
18.①突出母亲长发的包围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④为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做铺垫。
19.“词语运用”示例:“轻轻柔柔”,运用叠词,强调了“我”为母亲梳理头发时的小心翼翼,体现了“我”照料母亲时的细心。
“修辞方法”示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我”不愿打扰母亲休息的心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呵护关爱。
20.示例一:赞同“抒写家庭亲情”的看法。“选购食物”“洗晒球鞋”“削铅笔”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为手术后的母亲洗澡、梳头等事情,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全文洋溢着浓浓亲情。
示例二: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母亲头发从“乌黑浓密”到“苍白而稀薄”,母亲从以前的“大无畏”到手术后的“十分软弱”,“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等内容,都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爱怜、对母亲衰老的无奈。文章流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
【解析】(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了解全文在意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事物即可。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做的四件事,第一件事是②段,主要叙述了母亲清晨梳头发,姿态优美;第二件事是③段,写母亲操持家务;第三件事是④段讲述母亲为子女准备削尖的铅笔,关心子女读书;第四件事是⑤段写母亲手术后头发逐渐变得花白稀疏。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文章第②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然后再写“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就是为了让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亲为了家人无私的付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语句赏析,首先要确定赏析的角度,本题题干已经界定了赏析的角度,这样就可以从提示的角度联系文章内容加以解答。如文中画线的语句“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连用,属于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作者唯恐惊动母亲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关爱。
(4)本题考查主旨的探究。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家庭亲情、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几个方面分析。作答的过程中尽量作到创意解读。比如:我赞同主旨是表现家庭亲情。文章用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年轻时梳头发,姿态优美;母亲操持家务;母亲为子女准备削尖的铅笔;母亲头发逐渐变得花白稀疏。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五、填空题
21.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
(2)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
(3)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答案】 (1)反复 (2)拟人 (3)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1)“太迟了,太迟了”,反复修辞;(2)“随意”,拟人修辞;(3)前后句形成对比,对比修辞。
22.根据课文《散步》内容,将下面的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答案】 走大路小路的分歧; “我”决定委屈儿子; 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解析】根据第②段“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得出:“我”劝母亲散步;
根据第①段“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得出:全家一起散步;
第一空:根据第⑤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得出:走大路小路的分歧;
第二空:根据第⑤段“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得出:“我”决定委屈儿子;
第三空:根据第⑥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得出: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根据第⑦段“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得出:“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据此填空即可。
23.填空。
(1)《散步》的作者是_____,本文是他的一篇____,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___”。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______,可以是_____,可以是___,可以是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 。《散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莫怀戚 散文 形散神聚 核心人物 核心事 时间 地点 作者的情感变化 散步这件事
【解析】本题考查《散步》的相关文学常识和文体知识。
(1)《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时间为线索。4、以地点为线索。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从《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开始,到文章中间“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直到文章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可以看出,“散步”这一事件贯串全文始终,因此本文是以事为线索来写的。
2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1)分歧: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形容时间很短。
(3)_________: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4)_____:清澈明净的样子。
【答案】 两个人的意愿不一致 一霎那 各得其所 粼粼
【解析】(1)分歧(fēn qí):两个人的意愿不一致。注意“歧”与“岐”的区别。
(2)一霎那(yī shà nà):形容时间很短。注意不要把“霎”写成“刹”。
(3)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4)粼粼(lín lín):清澈明净的样子。注意“粼”字不要写错。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