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历史课后习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历史课后习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0 07:4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指出:“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2.“汉朝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有既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
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3.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  )
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4.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明朝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  )
A.道德修养
B.君主专制  
C.科学真理  
D.经世致用
5.晚清思想家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以授众匠,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
A.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中体西用”思想成效显著
C.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D.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
6.曾经辉煌的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在两千年前趋于黯淡,古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人入侵而毁灭殆尽,唯有中华文化传承至今,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
A.独创性    B.兼容性
C.连续性    D.多元性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覆(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黄宗羲)以天下人为主,以君为客的理念,比孟子民贵君轻之说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孟子、黄宗羲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二、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董仲舒不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有利于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完全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影响 
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2.《佛说盂兰盆经》讲述了目连救母的故事。东晋以后,汉传佛寺中出现了讲诵《佛说盂兰盆经》的斋会,并逐渐形成盂兰盆斋节。之后,这一节日进入宫廷,传布民间,近千年而不衰。这一衍变表明(  )
A.故事主题契合传统伦理
B.佛教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
C.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
D.世俗节日与佛教节日趋同
3.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葛兆光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这反映了 (  )
A.理学的核心是礼教 
B.“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C.理学思想的生活化
D.“知行合一”的必要性
4.黄宗羲极其重视宰相的职位,他主张将宰相的地位提高到几乎与君主相等。他说:“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黄宗羲主张提高宰相地位的主要目的是 (  )
A.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 
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的合理性
5.顾炎武在坚持孟子“性无不善”论的同时,强调“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据此可知,顾炎武 (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 
B.倡导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C.驳斥理学家的虚伪性 
D.肯定个体私欲的合理性
6.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并产生了新的面貌。“新的面貌”是指(  )
A.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B.使用白话文成为社会共识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7.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夫之赞曰:“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这反映了(  )
A.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劣 
B.儒家批判佛道思想的交融
C.重建儒家正统的艰难 
D.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
8.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对上述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想
B.触及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
C.将民本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D.对清朝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
9.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B.南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10.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
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三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
——梁启超《梁启超家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材料二相比,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一、基础巩固
答案:A
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
答案:D
解析: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主张君主如果实行暴政,上天会降下灾害惩戒,这一思想可以被士大夫利用,用来限制君主的权力,故D项正确。
答案:A
解析:“天理自然”符合道家思想,魏晋时期玄学思想中包含道家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与佛教无关,没有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无法推断魏晋玄学为理学的兴起创造条件,故C项错误;魏晋玄学盛行,传统儒学受到挑战,故D项错误。
答案:A
解析: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守仁的“致良知”都体现了对道德修养的要求,讲求人的品行,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科学真理的信息,排除C项;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排除D项。
答案D
答案:C
解析: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和古罗马文化都出现中断,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故C项正确。
参考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君臣之间应具有严格的等级、名分,强调社会秩序;孟子认为君臣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2)观点:君权神授。原因:儒家思想因时而变,要不断适应君主专制统治和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参考答案:(1)主张: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相同点:都主张以民为本。
(2)标准:是否以天下为主。
经济根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3)进步: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化创造了新的条件。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束缚。
二、能力提升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文化领域的要求,故选D项;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而题干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宗法思想的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故排除C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符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孝道,从而以节日的形式受到宫廷和民间的推崇,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佛教在民间的流传状况,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外来文化契合传统主流观念得以流传,没有反映外来文化冲击主流观念,排除C项;D项“趋同”说法不妥,排除。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可知朱熹推广儒学,并使其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故C项正确。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表明黄宗羲主张提高宰相地位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提高宰相的地位,没有体现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当时中央机构健全与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黄宗羲承认君主制,故D项错误。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肯定个体私欲的合理性,D项正确。
答案: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张载主张要以天下为己任,王夫之认可张载的观点,这说明儒学家追求家国情怀,自身有一种文化自觉,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下……非一姓之私……”“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知“一姓”指皇帝,即“天下为家”,指出专制统治是维护极少数人的利益,从而触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提到民主政治,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对清朝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南越文化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吸收融合,具有包容性,故选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南越文化的包容性而非南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南越文化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包容而非南越文化自身的特点,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可知是墨家的观点,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选B项;A、C两项为儒家的观点,D项为道家的观点,故排除。
参考答案:(1)内涵:强调节俭、谦恭;注重农业生产;追求宽容、仁义。主要因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不同之处:由注重儒家传统教育到强调学习经济理论和政治制度。原因: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西学东渐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推动;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