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第2课时《保卫黄河》《走向复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第2课时《保卫黄河》《走向复兴》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8-24 11:1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
《保卫黄河》《走向复兴》教学设计
课题 《保卫黄河》《走向复兴》 单元 1 学科 音乐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分析 《保卫黄河》以《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音调为素材创作。它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黄河为背景, 以壮阔的历史场景、磅礴的气势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中华儿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走向复兴》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主题歌,为单二部曲式结构。歌词振奋人心,节奏铿锵有力,旋律昂扬向上,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钢琴协奏曲和变奏曲。学唱《保卫黄河》主题部分,能听辨主题的重复与变化。欣赏歌曲《走向复兴》,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在欣赏过程中,采用视唱乐曲主题旋律、对比欣赏、听辨音色等方法,从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人手,感受作品表现的情感与意境。通过欣赏教学,学生感受中华儿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认识到新时代中华儿女肩负的责任。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团结精神,唤起学生们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环境。艺术表现:从歌曲的创作时代背景、演唱方式、节拍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感受和体验其作品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效果。创意实践:知道轮唱的演唱形式,并能够看老师指挥,试着进行简单的轮唱练习。文化理解: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 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
难点 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并介绍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学生观看图片并回答: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用你所看到的黄河吗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1、背景介绍: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2、曲作者介绍: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原籍是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冼星海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管弦乐《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3、初听乐曲:教师播放乐曲音频并讲解——演奏形式是钢琴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由钢琴与乐队协同完成的大型器作品,称为钢琴协奏曲。在演奏过程中,钢琴与乐队相互配合,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效果。复听乐曲:教师播放乐曲音乐并讲解:速度:中速、稍快力度:强音乐情绪:高亢激越、振奋人心。乐曲赏析:教师分段播放乐曲(1)引子:引子由铜管乐器演奏,采用了《怒吼吧!黄河》的音调为素材,仿佛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战斗号召。(2)主题部分:主题部分沿用了原曲的进行曲风格,生动地表现了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变奏部分围绕主题展开,主题之后的八个变奏分别在不同调性上发展变化,表现千军万马不可阻挡的气势和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一幅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壮丽画卷。(3)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哼唱主题。(4)《东方红》主题:在第七次变奏后,插入了《东方红》的音调,弦乐和钢琴奏出温暖而充满力量的旋律,象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抗日战争正逐步走向胜利,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决心。(5)尾声:尾声部分再次奏出《保卫黄河》的音调,并与《国际歌》的音调巧妙结合,将音乐推向高潮而结束。6、主题思想: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充满民力量的感情。7、曲式结构:引子A+A1+A2+A3+A4+A5+A6+A7+插部+A8(尾声)。 学生听老师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识记相关知识。学生听老师对作曲家进行介绍,识记相关知识。学生欣赏乐曲音频并回答:这段旋律是什么演奏形式?听老师讲解钢琴协奏曲知识,识记相关内容。学生再次欣赏乐曲并感受乐曲要素。学生分段欣赏乐曲请聆听乐曲引子部分,你有什么联想?学生欣赏主题和变奏部分并回答:乐曲的风格特点如何?表现了怎样的形象?在教师的伴奏下哼唱乐曲主题旋律。乐曲在第几次变奏后插入了《东方红》主题,这一创作象征了什么?又表达了什么?你能听出尾声部分与哪着歌曲的音调相结合了吗?试着总结乐曲的主题思想。7、完整欣赏乐曲,试着写下乐曲的结构。 1、了解创作背景对理解乐曲的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积累音乐家相关知识。初次欣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再次欣赏,加深印象,感受乐曲要素。熟悉乐曲主题,培养学生的分析乐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7、培养对曲式结构的分析能力。
走向复兴 歌曲简介:《走向复兴》是一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的歌曲,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广电集团共同组织创作。《走向复兴》被选入新中国第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作者介绍: 印青:著名作曲家,原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1971年入伍,大校军衔。李维福:现任教育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兼任)创新时代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深圳市创新型城市促进会执行会长等。 复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讲解——结构:两段体风格:进行曲风格演唱形式:混声合唱内容及情绪: 歌词描述了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我们迎着风雨向前方”和“挺起胸膛何惧风浪”真实反映了中华民族6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我们向往明天,振兴中华是我们理想”这句更是激动人心。 4、歌曲主题思想: 歌曲声音整齐,铿锵有力,曲调激昂向上,歌词振奋人心,整首歌曲洋溢着爱国热情和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传递了中华民族渴求民族复兴、期盼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奋进的坚强决心。 1、学生欣赏歌曲视频,听老师对歌曲进行介绍。学生听老师介绍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掌握作者代表作品。学生欣赏歌曲音频并填好表格。4、学生再次欣赏歌曲,试着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 1、初次欣赏给学生一个完整印象。积累音乐家相关知识。带着问题复听歌曲,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4、检验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课堂练习 教师播放合唱《保卫黄河》视频并讲解:歌曲巧妙地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将一切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显示了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 学生欣赏合唱《保卫黄河》后回答:歌曲使你联想到什么意境 隐喻了什么主题思想 拓展欣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的母亲河, 她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过去的人们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着我们的母亲河,现在在座的各位同学,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无愧的炎黄子孙! 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