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0 18:3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春》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朱自清。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本单元以“自然”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在朗读及品味语言中感受自然之美。《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蓄满诗意”的“春的赞歌”。文章朗朗上口,字美、景美、情也美。特别适合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欣赏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写并理解“朗润”等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掌握相关的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诵读感悟,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文章的画面美。
难点:结合具体文段,品味朴实清新的语言,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课文做简单的理解,对文章内容能进行初步把握。但还不能深入把握课文的文本内容,对写作手法的作用和应用仍比较生疏,对作者的情感分析仍有待增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朗读体会法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同时采用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在读中体会课文画面美、语言美的特点。
在学法上,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个人和团体统一在一起,积极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让学生有学、有悟、有分享。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紧扣课标,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我会以谈话法引出春是个美丽的季节,关于春的诗句数不胜数,并要求同学们分享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句,由此说出“每个人眼中的春都是不同的”,适时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帮助学生树立了的分享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首先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行解决有疑难的生字词。巡视后我会以课件的形式展示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理解“朗润”等词。结合学生预习结果,请学生介绍作者朱自清先生,我补充关于散文的文体知识,让学生对文章有全面的了解。
在解决了字词和作者背景之后,我会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又分别描绘了哪几幅春景”这两个问题,同桌间可以交流答案。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可以很快得出答案是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以及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六幅图。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做到了生生互动,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下面研读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引导法,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寻读。我会先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春景图,带领学生分析其中一幅图。首先,我请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作者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小草?从文中找出关键字,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从生命力、质感、颜色、分布等情况进行回答。我将请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文章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并说说理由。在这一部分将对“偷偷地”和“钻”,从情感、内容、修辞手法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以“钻”字为例,分析像这样的能不能被替换?如果不能,说出缘由,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从反方向体会这些关键字的表达效果。这里的“钻”给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赋予了生机和活力,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劲儿,写出了悄然而出的春景,写出了作者看到春草萌生时的欣喜。然后继续对“嫩嫩的,绿绿的”的倒装作用进行赏析。然后,我将请学生通过讨论说说作者在描写春草时,为什么要穿插人的画面?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侧面描写的意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近它,是间接描写草的喜人。我们可以看到在精读课文这一部分,几个问题的设置其实就是在逐句的赏析课文,突出重点词句的用法,意义、作用。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分析完春草图后,我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仿照春草图的分析角度,自主学习其他春景图。
分析完春景图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学习“颂春”,提问学生结尾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天什么特征?学生很快总结出答案,得出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最后,以问题“文末三个比喻句可不可以互换顺序,或合为一段”收束研读环节,使学生再次体会最后三个比喻句的联系、区别及它们的巧妙。
四、巩固拓展
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通过小组讨论得形式,分析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描绘花木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日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发向上,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感。进而引导学生回顾文中关于景色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小组讨论时,我会适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此种做法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评价方式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要求。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仅能巩固知识,检验教学效果,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收束一堂课。这里我会请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补充发言。这既体现了新课标“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又及时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
六、布置作业
作业的作用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技巧,帮助其实现知识从课堂到课下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
1.摘抄文中喜欢的美词佳句,反复朗读,熟能成诵。
2.仿照文中写景的手法,任选一个季节的景象进行描写,要求:有韵味,有感情,3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种课堂艺术,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表达,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板书。针对本课,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大方,又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