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登高》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诵读、理解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语言韵律屈折有力——顿挫
杜甫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译文
“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题目解说
唐诗中的“猿啼”意象常见于江上行水诗中,是诗人在舟行三峡时闻之而生感。七百里三峡水道间,山高树茂,高猿深藏,于深秋之晨,哀鸣声凄长不绝。故凡游子客愁、失意怅怀,舟人漂泊、生计多艰之悲皆由此起。
唐诗中的“猿啼”意象
思考
找意象,明意境。
思考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首联写景,诗人集合风、天、猿、渚、沙、鸟六个意象,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描绘了一幅猿鸟哀鸣,飞鸟徘徊,秋风猎猎,逝者如斯的凄凉秋景图。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凄凉秋景图
“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肃杀凄凉,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
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
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落叶、长江两种意象集中表现了深秋的典型特征。落叶无边无际,萧萧而下;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来。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意境深远。
“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之感, “不尽长江”表达出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着写的,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诗人再写景的同时,深沉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郁而悲壮
三峡秋景图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
以上四句写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
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的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同样,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彩。所以诗中的景物已不同于自然的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时候,当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诗句所能比拟的了。
赏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承上启下,点出一个“秋”字。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常作客”指出诗人长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高的地点一般是在自己家乡。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思考
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深秋、离乡万里、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
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
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②苦,是什么意思?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③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忧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且浑身是病。
表现了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诗人推己及人,升华主题,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本来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诗人不由百感交集,进而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忧国伤时之博大情操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悲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
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停酒杯而无处消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思考
悲: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联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无限悲愁之情。
独:诗人长期漂泊的 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诗人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心中的忧思。全诗先用苍凉的色调描绘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萧瑟图画,以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和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是千百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接着又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露出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韶光易逝,触景生情,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痛苦。颈联情景交融,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主题表达得既深且广,更见构思的精巧。尾联分承五、六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1.《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两种情怀的?
深入分析
意境开阔,情景交融。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本联俯仰结合写出秋天肃杀、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境界壮阔,对仗工整。这两句诗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表现在内容上:本诗主要内容是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白鸟飞回、落木长江,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一股阴郁消沉的无奈感。诗歌内容饱含顿挫之感。
表现在意境上: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鸟是白的。写的意境都是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出苍凉广阔的氛围。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运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落木不止一处而是一大片,长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个河流大支,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气势雄伟。
表现在情感上:后两句的抒情虽无一字写愁,愁却满篇,不仅有生活上的穷愁潦倒,还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
表现在内容与音调上:内容上四联起承转合皆妙:首联写出登高所见,紧扣题目;颔联承接首联继写秋景秋色,秋味深厚;颈联笔锋一转,想起毕生之苦,牵系情思;尾联写眼下之境,概括愁思的起因。音调上符合七言律诗的押韵,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3.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来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4.《登高》在行文写法和语言风格方面有哪些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临地:萧杀、凄寒、悲凉
眺远景:高远、雄辉、壮阔
忧身忧己
忧国忧民
内容小结
写景
抒情
哀景
哀情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主题归纳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作业
八可悲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云天秋风
江水渚洲
状悲之广
言悲之多
悲
写景
抒情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仰望
俯视
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板 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