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猫》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0 19:0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七上《猫》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了解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地位及结局,体会对比的写作技巧。
学会客观公正、善待生命、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
二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写作技巧。
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语:“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县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历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等职。1958年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者受当时某些颇具影响力的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的影响,在自己的作品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已同情弱小,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平、民主、博爱的思想。
整体感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概括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文章分了几部分?
三部分
1-2 第一次养猫
3-14 第二次养猫
15-34 第三次养猫
深入研读
默读课文(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
根据思考探究一表格圈点勾画第一、二、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及结局。
小组讨论
分享自己找到的内容,找小组代表回答。
补充思考探究一表格
三只猫谁的结局惨?如果文章不写第一、二只猫,只写第三只猫的来历等等,你还会像现在这样觉得它惨吗?表现手法?
第三只猫是只流浪猫,是主人捡来的,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只猫的外表形态和前两只猫形成对比;第三只猫性情的懒惰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形成对比;大家对第三只猫的冷淡与对前两只猫的喜欢形成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第三只猫的命运被凸显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深切的同情。
对比(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通过对第一、二、三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地位的对比,使得第三只猫的结局被凸显得更加悲惨。
作者对三只猫结局的态度怎样?
第一只猫:酸辛
第二只猫: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难过
作者最不喜欢这三只猫中的哪只?哪只猫死了作者最伤心?为什么?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因为不喜欢它,“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打伤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五 拓展升华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者受当时某些颇具影响力的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的影响,在自己的作品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已同情弱小,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平、民主、博爱的思想。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要客观公正;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善待生命,同情、关爱弱小。
六 课下作业
全品作业手册
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及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