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 英军元帅沃尔斯利在《1860年对中国战争的行动与述说》中写道:“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 )
A. 英国和日本 B. 英国和美国
C. 美国和沙俄 D. 英国和法国
2. 法国外交部在1856年11月4日的照会中提到:“除因杀害马赖神父而要求正当的赔偿外,还打算命令帝国政府的公使和英、美全权代表在一起,采取行动要求修约。”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
A. 列强蓄谋发动 B. 法国单独策划
C. 因为赔偿引起 D. 因为宗教引起
3. 1861年,英国公使照会清政府:“两国始终不和之缘,总由各省督抚于外国交涉事件,并无尽心守约之理”“各大吏向不存秉公尽约之意,转以条约准行之处,多方推卸,设法阻挠”,要求皇帝明降谕旨“敢有相违者,立予重处”。这表明( )
A. 地方官府致力于摆脱列强条约的束缚
B. 英国意图进一步落实在中国的特权
C. 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清朝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4. 以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内容中,导致西方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的是( )
A. 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C. 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D.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5. 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对此进行佐证的是( )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虎门销烟
C. 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D. 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7. 库页岛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之东。该岛的面积约为76 400平方千米,比两个台湾岛还要大。岛上拥有超过6 000条河流及1 600个湖泊,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裕。强行割占中国这个岛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沙俄
C. 日本 D. 英国
8. 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是指( )
A. 迫使中国将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强迫清政府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C.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 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
9. 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天朝上国”观念被迫发生变化
B. 国家主权观念丧失
C.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D.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10.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 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11.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采取的行动是( )
A.开辟中国市场,输入鸦片
B.扩大资本输出 ,改变贸易不利局面
C.再次发动战争,扩大侵略权益
D.迫使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12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虎门条约》
13.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定了“详尽”外交策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
A.英国极力进行侵略
B.列强与清政府建立了平等外交
C.俄美为攫取利益而支持清政府
D.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
14.陈旭麓教授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陈旭麓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看法的主要史实依据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持续时间长
B.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C.英法联军联合镇压了三元里人民的抗英运动
D.英法联军攻下了南京
15.有人评价某次战争:清朝从上到下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愿正视现实,最多从传统狄夷边患的角度理解此事,许多官员奏章中的御敌之策竟与10年前类似,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白缴纳了鸦片战争的“学费”。清朝在这次战争中“御敌之策竟与10年前类似”所带来的后果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16.1849年10月,左宗棠拜见英雄林则徐,请教抵抗英国等海上强敌的策略,林则徐却郑重地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下面最能证明林则徐判断的是俄国( )
A.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B.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D.联合法军火烧圆明园
17.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谈判过程中,夜间俄船“火光明亮、枪炮声不断”,吓得中方代表黑龙江将军奕山赶紧屈服签字以“暂安夷人豺狼之心”。材料中俄国为达目的采取的方式是( )
A.武力威胁 B.平等协商
C.威逼利诱 D.趁火打劫
二、非选择题
18、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多年,在这里建造起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却最终被洗劫一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材料二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材料三 沙俄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德]马克思
(1)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哪场战争中?
(2)材料一中的“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和材料二中的“树上的伙伴”分别指哪两个国家?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与上述材料有关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三中所说的沙俄“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什么?请列举数据或资料加以说明。
19、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美,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摘编自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根据材料,指出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
(2)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0、材料:英法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取得比《南京条约》和《黄埔条约》更多的特权,便以“修约”为借口,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导火索,对中国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又一次受到严重损害:英占九龙司地方一区;赔偿英法巨额军费;沙俄割去约40万平方千米土地;增开口岸、内地游历通商等,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公使驻京,加强了侵略者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根据材料,指出英法发动这次战争的原因。
根据材料,概括这场战争对中国主权的影响。
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英国获得权益的方式是什么?
答案
1-5DABDB 6-10ABCAA 11-15CBDBB 11-17BA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国和法国。帮凶。
(3)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获得更多的土地。1858年,通过中俄《瑷珲条约》,沙俄获得中国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860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沙俄获得中国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获得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9世纪80年代,通过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的5个勘界协议,沙俄获得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举出一例即可)
19、(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2)“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
20、(1)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商品市场,获得更多的特权。
(2)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侵略者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3)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