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word 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word 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0 21: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附加题 总 分
得 分
一、积累运用(24分)
1.默写古诗文。(10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论语〉十二章》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你的心情。
(4)人们要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孔子《〈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对他很gōng jìng(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捡起碎片,想把它们 pīn còu(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
(3)回想此前和此后 jié rán bù tóng(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4)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pí juàn bù kān(疲倦不堪)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D)
A.李老师脾气非常好,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和蔼地跟我们说话,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
B.中国的火锅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确凿考据,但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类似火锅的烧炉。
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式自由活泼。(删掉“之所以”或“的原因”)
B.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将“这样”改为“滥用繁体字”)
C.望着白云缭绕的香炉峰和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删掉“使”,并将“游览者”移到“无不”之前)
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依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将“依赖”改为“依靠”)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两个小题。(4分)
  材料一  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 鲁迅先生的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材料三 鲁迅先生的两张照片:
(1)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并写出推荐理由。(2分)
你推荐的作品:《示例:阿Q正传》
推荐理由: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现象,展现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同学建议根据上面的材料拟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上联,请你写出下联。(2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列选文,完成6~8题。(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去后乃至(才)      
(2)相委而去(舍弃)
(3)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您和我父亲约定好在中午(一同出行)。中午您没有来,就是不守信用。
(2)友人惭,下车引之。
(那位)朋友感到惭愧,从车里下来拉他。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B.“家君”是指“我的父亲”,是元方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C.“期行”是指元方与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事件的背景。
D.“元方入门不顾”一句既表现出元方维护父亲的尊严,又展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下列选文,完成9~11题。(9分)
郭伋①始至行部②,到西河美稷③,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郭伋传》,有删改)
                    
  【注释】①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官员。时任并州牧。②行部:巡行所属部域。③西河美稷:地名。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B)
A.故来奉迎/温故而知新
B.诸儿复送至郭外/去后乃至
C.使君何日当还/白雪纷纷何所似
D.其为人若此/未若柳絮因风起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11.选文中郭伋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3分)
成人要为儿童做出好的表率;做人要言行一致;对待儿童也要遵守信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材料一
5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0年,全国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宁吉喆表示。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日报》,2021年5月18日)
材料三
  放眼全世界,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是各国发展时普遍都会遭遇的挑战,而且往往会同时出现。其带来的一个挑战,就是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后回落。
从传统的人口学和经济学角度看,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几乎可以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画等号。但新的情况不太一样。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吉川洋曾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类似问题,但人口数量并不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均劳动生产率才是。即使劳动力人口没有明显变化,只要平均每位劳动者所能制造出来的商品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也能保持增长。
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指标。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提醒,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然有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尤其是劳动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23.61%,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
宁吉喆也提到,全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总的看,依然年富力强”。面对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5月12日)
12.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
B.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新情况来看,劳动力人口的减少跟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并不能完全画等号。
C.中国人口问题引起世界关注,日本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与日本面临相似问题,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
D.面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的实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适应,未来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逐步显现。
13.仔细阅读材料二,你从图表中读出了哪些信息?(3分)
①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②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力人口规模仍占比最大。③(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促使)我国0~14岁人口增加。④我国人口构成比较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老龄化现象。(4分)
①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②提高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③调整经济结构。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7分)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杀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要这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扶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他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遒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答答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5.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4分)
轻淡调侃—(自责赧颜)—激动题字—(咬指盖印)—怆然吟诗
16.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通过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朱先生受到爱国将士激励,准备书写,自我镇定的过程,表现了朱先生对为抗日将士题字的认真郑重。
17.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①突出“中条山”特殊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的严峻。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朱先生下决心题字慰英雄,使小说波澜起伏。③凸显人物形象,表现出朱先生和鹿兆海深挚的爱国之情和刚烈的民族气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要分析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6分)
①他爱憎分明,他痛恨的,极尽挖苦之能;他敬佩的,又极尽支持之力。②他坦诚真挚,在发现误会鹿兆海之后,真诚道歉。③他正直爱国,作为知识分子有心报国却力有不逮,唯有以题字来寄托他的赤子之心和忧国之情。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500字。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20~22题。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20.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作者是鲁迅,原名是周树人。(3分)
21.联系整部作品,分析文段中藤野先生的性格。(3分)
①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如纠正解剖图、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②无民族偏见,如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③关心学生,如添改“我”的讲22.除了选文中的人物,《朝花夕拾》中还有什么人物让你印象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一个人物,简要说说他(她)的事例和特点。(4分)
示例:《五猖会》中的“父亲”:“我”去看“五猖会”,即将出门,父亲要求“我”背完书才能去。体现了父亲严厉,不了解儿童心理,封建迂腐,扼杀儿童天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