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1《陈情表》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1《陈情表》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9 21:2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积累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 分析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陈情表》打动晋武帝的缘由,学习文章言辞恳切委婉、陈情于事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对祖母的至孝深情,探究“忠”“孝”的内涵。
陈情表
李密
【文学常识】
选自《文选》。李密,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由其祖母刘氏抚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汉州从事、尚书郎等职。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李密44 岁时,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孝友列传》将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谨闻”。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李密的作品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主要作品有《陈情表》。
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意思是说,“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请求的事由的;“议”是用来发表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有变化。单以“表”来说,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辞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
古代丧服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①斩衰,丧服名。衰,同“缞”。“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
②齐衰,丧服名。齐,下衣的边。衰,通“缞”。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作,断处缉边,因称“齐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③大功,亦称“大红”。丧服名。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作。服期为九个月。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大功”丧服。
④小功,亦称“上红”。丧服名。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个月。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⑤缌麻,丧服名,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工也较“小功”为细。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现代社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戴黑袖标即可。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类别。《文选》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录存者"的原则没有收入当时尚健在的作家),作品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没有收入经、史、子书。
萧统,宇德施,南兰陵人,梁武帝萧衍长子。从小聪明睿智,武帝天监元年(520)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溢为昭明太子。所以后人把他招聚文学之士编集的收选,也称为《昭明文选》。萧统在东宫做太子时,东宫藏书近三万卷,一时“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着名文人,如刘孝绰、殷菩、土殇等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受到他的礼遇。他的着述除怔选》以外,还例文集》二十卷、征序》十卷·文章英华》二十卷,但都已失传。后人辑例昭明太子集入收选》的编撰究竟有哪些人参加,已很难确考,但有一点是可以加以肯定的,那就是它受到了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
期功:这里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察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文言翻译】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臣李密禀奏:我因为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不幸之事。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我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去了。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祖母刘氏怜惜我从小丧父又体弱,亲自抚养我。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我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无依无靠,孤独困苦,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我既没有伯伯叔叔,又没有兄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子嗣。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外没有什么近亲,在内又没有守候和应接叩门的儿童。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但祖母刘氏又早已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服用药剂,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到了晋朝建立,(自己)受到晋朝清明教化的润泽。从前太守名奎的,经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有刺史名荣的,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供养祖母之事没有人来做,辞谢而未接受任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蒙受国家恩遇,授予我太子洗马的官职。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像我这样卑微低贱的身份,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皇帝的恩遇)不是我用生命所能报答的。臣下(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加以推辞不去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但是)诏书又下,言辞急切严厉,责备我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的官员紧紧地催促;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还要急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臣下想要遵从皇上的旨意飞速前往,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许可。我是当官,还是照顾祖母,十分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我俯伏思量晋朝用孝道来治理天下,凡是元老旧臣,尚且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孤独困苦,特别严重。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况且我年轻的时做伪朝的官,历任郎官的衙署,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顾惜名誉和节操。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加恩特赐的任命优厚,哪里敢犹疑不决,有非分的愿望。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下如果没有祖母的抚养,没有用来到达今天的办法;祖母如果没有我的奉养,没有用来安享晚年的办法。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停止奉养而远离(祖母)。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样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奉养祖母刘氏的日子已经很短了。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心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以终其天年。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我的辛酸悲苦,并不仅仅是被蜀地的人士和太守奎、刺史荣明明白白知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希望陛下怜恤我的诚意,应许我的微小的心愿,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能承受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表章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文章主旨】
本文反复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祖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实情,陈述自己对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全文围绕“孝”字凄切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内容探究】
1.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
2.从内容上看,李密是如何把他对祖母拳拳孝敬之情陈述出来打动晋武帝的?他有哪些招式?
第一招:历数童年的悲惨经历;第二招:陈述进退两难的无奈
第三招:以皇帝之理消皇帝之疑;第四招:先尽孝后尽忠缓兵之计
(1)以凄恻之情动人主之心。《陈情表》将祖孙相依的情感写得凄楚哀婉,恻然动人。①一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不能应诏,而是简明陈述自己的凄惨身世和祖母的凄凉晚境,以哀情动人,文中显示的形单影只的悲冷气氛,令人一洒同情之泪。②体现祖孙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③如实表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之情与朝廷非陨首所能报答的恩遇之间的狼狈处境。
(2)以婉转之理封人主之口。①李密从“孝”字上做文章,将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推崇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中。李密之境遇“特为尤甚”。“特”“尤”两字,强调处境非同一般,更应受到“圣朝”的怜悯眷顾。②尽“孝”也未必不能尽“节”,“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此番话,是在歌颂圣朝“清化”的前提下说的,言辞婉曲,理由充分。③同时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上的处置会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3)以谦卑之态释人主之疑。李密是蜀汉旧臣,故贬低自己的“名节”:在蜀为郎,“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作者描摹自己的心境:“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甚至说,接到诏令,竟欲“奉诏奔驰”,走马赴任,“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将自己摆在这样一个“亡国贱俘”的位置,做出诚惶诚恐的姿态,这种十分谦卑的态度,自然容易取得朝廷的同情和谅解。李密力避气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恩宠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达了一旦终养了祖母,愿意为皇上尽节效忠的感情。
(4)以诚款之辞消人主之念。李密进行了忠诚表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笼络天下士人,晋武帝不仅一时打消了征召之念,而且做出了对李密的孝心予以嘉奖的决断。采用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仿佛面对晋武帝,一问一答,环环相扣,使晋武帝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晋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
3.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有哪些?
(1)祖母无人供养。李密确实需要供养祖母刘氏,像文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孝难两全。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选择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虽是缓兵之计,但也能让晋武帝无话可说。
(3)怀念旧朝情结。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4)不敢盲目做官。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草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不宜做官。
4.从语言特点看,李密为什么能打动晋武帝?
(1)论说周密,以理服人。
晋武帝召李密出仕,李密却公然“辞不就职”并成功地说服了晋武帝。首先,李密摸准了古今帝王都喜爱被阿谀奉承的心理,因此在表文中大肆歌功颂德,说自己“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过蒙拔擢”;又推而广之,“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这样可以起到消除晋武帝敌对情绪的作用。
其次,李密摸准了晋武帝扯起“以孝治天下”的大旗,以此笼络民心的心理,他诉说自己“夙遭闵凶”的悲苦,诉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衷,这样便把自己“愿乞终养”的请求纳入了晋武帝以孝治国的大纲,以此来博取晋武帝的“矜悯”。再次,李密是亡蜀遗臣,担心晋武帝怀疑自己以奉养祖母为借口不愿出仕,因此李密除了极力表达自己对朝廷征召无限感激,表白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外,还特别申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表明自己对晋王朝的忠诚。最后,因担心晋武帝可能怀疑所说的情况不实,李密以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的事实,并请天地作证,表白自己的“愚诚”。由于李密论说周详,不仅处处表现了对祖母的“孝”,更重要的是字字句句都表现了对晋武帝的“忠”,面对这样一个忠臣孝子,晋武帝怎能不生恻隐之心?
(2)以情动人,以文悦人。
强烈的感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所抒发的自己孤苦无依的悲痛之情,以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都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而他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写出,所以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①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使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如“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入情入理,令人感动。如“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缓急相宜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主答应先尽孝后尽忠的不胜感激之情。
②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 强烈,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