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典型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
3.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文学常识】
选自《震川先生文集》。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本文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沧浪亭记》《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嘉靖十九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书斋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
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取“稼轩”。
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取“晦庵”。
梁启超,《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表达内心忧虑焦灼,取“饮冰室”
清代散文家姚鼐,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取“惜抱轩”,惜抱就是得名于此,含有抱元守中、爱惜身体的意思。
归有光的“项脊轩”。一是说它屋小,如在项脊之间;二是因为作者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为“归”。
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束发:男孩成童,束发为髻,一般认为是15岁。
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大”或“太”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去世。“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考”指去世的父亲。
【文言翻译】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这座百年老屋,灰尘泥土渗漏,雨水往下倾斜;我每次移动桌案,环视四周,没有可以挪置(桌案)的地方。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室内就已经昏暗了。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我稍稍修理,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阁子的背面开了 四扇窗子/格子窗,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又在庭院里夹杂种植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光彩。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休息,长啸歌吟,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常飞来用嘴取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亮半面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曳,树影摇动,可爱极了。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但是我居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在此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构成一体。等到伯、叔分家,庭院里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围墙,(门和墙)到处都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东家的狗(应道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插上篱笆,不久后又砌上围墙,总共变了两次。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待她很好。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轻敲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在门板外一一向母亲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到我(这里来),说:“我的孩子,很久没有看见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过了一会儿,拿着一个象牙制的手板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来上朝用的,以后你应当用得上它!”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瞻仰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就像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借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恐怕是有神灵在保佑着吧。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常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案几学写字。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我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我家后)转述她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间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那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修理。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那以后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期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形制跟过去稍有不同。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然而这之后我大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挺拔高大,枝叶繁茂像伞盖一样了。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刻怀念。
【内容探究】
1.找出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写项脊轩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文中开头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修缮前的特点,“狭小、破旧、阴暗”,渲染出了项脊轩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也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修缮后,“明亮、幽静、雅致”。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的心境,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2.《项脊轩志》第2段写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三件事分别是叔伯分家,大家庭四分五裂;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父、老妪、先母、先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在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3.《项脊轩志》中叙事和抒情的展开都是有线索的,请分析叙事和抒情的线索。
提示 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项脊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项脊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一是因诸父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归宁归来,写妻亡、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
文中抒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又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而亡,唯枇杷玉立。作者深以为悲。
叙事抒情,抒情为本,叙事辅之。叙事平淡,为抒情而用;文辞无奇,仅以真挚是取。平常心语,感人至深。
4.《项脊轩志》以记叙庭中那棵枇杷树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末句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文章最后两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写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一组时间词语,更寄寓了无穷的感慨。
文末摇曳生姿,写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写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今昔对比,暗寓“今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无尽的凄婉惆怅的共鸣。
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抚慰,以及现在妻死室坏给自己的伤痛,于是作者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表达对死去的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
6.根据材料,赏析本文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质朴。作者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恣意地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质朴的语言,娓娓叙谈,真真实实地回忆,但质朴天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是一幅有形有声的月色桂影图,二十个字,却传达出无尽的内涵,令人心旷神怡。再如刻画老妪“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寥寥数语,老妪怀念“先妣”、忠心服侍小主人的神情无不毕现于读者眼前。写妻子婚后的旧事,从娘家归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平平淡淡的语言,却是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挚感情。
(3)凝练。如作者在描述项脊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是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是写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是写其阴暗,寥寥数字,一个旧、破、小、暗的项脊轩就呈现在读者眼前。
(4)蕴藉。项脊轩在归有光的心目中的意义非同平常,因为这里留下过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娇妻的足迹,有自己过去的生活、爱情和现在宁静而悲哀的回忆,文章处处有情又处处不直接抒情,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
(5)善用叠词。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他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之情,读来富有余味。
(6)细节描写。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如写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写出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表明亲情淡薄,隔膜加深。如追忆母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一个动作、两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作者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如缅怀祖母,“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如思念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个“时”字表明经常,一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淡淡几笔,体现了妻子的好学和他们融洽的伉俪之情。
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流逝、岁月沧桑;是诸父分家后林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
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有祖母手持象笏时期待殷殷的眼神,有妻子凭几学书时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妇相继离世,物在人亡、三世变迁,从有言到无言,从缘事明情到因景寓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透过这一扇项脊轩窗,我们看到了归有光复杂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