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钱币会说话
——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在21世纪初也出现了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热点,要求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影响了之后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在确定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通过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回到特定时空寻找历史答案。
二、学情分析
选择性必修二面向的群体是已经选科的高二同学。他们经过了初中三年和高一一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史料阅读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等)。所以,高二这一个学习阶段教师就应该着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在课堂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的思维。当然,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在课程中渗透何种素养,还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内容对比
中国古代商业相关知识点
朝代 七年级历史上下册 (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 (上)(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人教版)
原始 社会 — — 出现物物交换
商 商王汤发展商业(4) — 职业商人、贝币
西周 — — 工商食官、借贷纠纷
东周 商品交换市场出现,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6) 多种货币使用广泛、出现中心城市(2) 突破工商食官的格局
秦 统一货币、度量衡(9) — 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
汉 盐铁专卖、五铢钱(12)丝绸之路(13) 丝绸之路(4) 丝绸之路、契约
魏晋南北朝 经济重心南移(18) — 北魏墓葬出土拜占庭帝国金币(中西经济往来)
隋 隋朝大运河 — —
唐 坊市制度、开元通宝(3) 对外交通方便(8) 飞钱、契约
宋 宋与辽、西夏的互市(7) 坊市制度被打破、海外贸易发达、交子、会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9) 边境贸易繁荣、商品经济繁荣、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城市兴盛、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契约(11) 纸币、市舶司、 《清明上河图》
元 — 纸币成为主币(11) —
明 商品经济发达、商帮(14)郑和下西洋(15) 郑和下西洋、海禁(13)商品经济繁荣、白银大量流入、商帮(15) 商帮、钱铺
清 工商业市镇、商帮、票号(19)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20) 闭关锁国、十三行(14) 十三行、庄票
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还涉及世界古代其他国家的商业发展。
注: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该知识点所在的课时
通过三本书的对比发现,中国古代商业的部分知识点在初中和高一的教材中已经反复提及,例如秦统一货币、汉丝绸之路、宋边境贸易繁荣、明郑和下西洋和商帮、清十三行等。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点只进行简单的处理,精力会更多地放在学生较少接触的知识点上,例如各朝代的货币演变、商朝出现职业商人、西周工商食官政策、中国古代的契约等。
(二)课程内容详解
第7课是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的第一节课。第三单元的三节课分别是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主线是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商业发展扩展了贸易活动的范围,世界各地区开始有了联系,随之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并在20世纪以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单元主线提醒教师在第7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要注意处理知识点以外,还要渗透“商业贸易使得世界各国联系加强”的概念,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整个单元的逻辑。
第7课包括两个子目“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具体内容参考知识点表格)。从单元的导言给出的学习任务“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可以得知,本课除了要关注商业发展的内容以外,还要关注商业发展的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学情分析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教师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中国各朝代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难点:中国古代契约对契约双方、商业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设计思路
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所以在第7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创设“如果钱币会说话”的新情境,让学生通过钱币的演变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进而理解商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回到特定时空,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理解钱币对历史传承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各朝代钱币的演变,探究钱币映射出的各朝代商业发展,提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知道中国古代契约的类型、格式,理解契约对维护商业秩序、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升有效解读材料、提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通过认识货币和古代商业的发展关系,理解钱币作为历史见证者、承载者的重要作用,关注和感悟身边的历史。
(四)基于世界各国商业发展概况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认识古代商业促进世界各国交流的影响,具备初步的世界意识,理解当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缘由,也为第8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简单介绍商业的起源: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选择性必修2P35 听教师讲解商业的起源,理解商业起源的时间和表现。 学生对商业的起源有基本了解,能为之后学习商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展示目前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的正反面图案,提问: 1、你对今天的钱币熟悉吗? 2、钱币承载了哪些历史信息? (二)进一步提问: 1、你对古代的钱币熟悉吗? 2、钱币承载了哪些历史信息? (三)引出课堂任务:钱币们将邀请你作为历史记录员,记录它们的历史信息。(提供记录表格) (一)思考以100元纸币为代表的今天的钱币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结合所学,回忆曾经在教材中出现过的中国古代钱币,思考中国古代钱币蕴含的历史信息。 (三)以教师提供的表格为依托,准备好纸和笔,进入新课的学习。 先从学生日常生活能接触的现代钱币入手,慢慢引导学生思考较难的古代钱币的信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环节一 各朝代钱币背后的商业发展概况 提出课堂分支任务:研究商朝的钱币和相关史料,你会记录哪些信息? (一)提供钱币和相关史料,提问:你能发现商朝货贝与以下族徽的关系吗? (二)学生思考过后,讲解其中一个族徽的含义:出门做生意,生动地勾画出这个族的兴旺是靠经商。 分析货贝和族徽的联系,思考这些史料反映了商朝有怎样的商业发展,并记录下来。 (一)通过拓展史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回到特定时空,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 (二)通过提供地图,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往来的路线、国家有大致的认识和理解商业对促进世界各国联系的重要意义,聚焦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三)拓展史料的同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提出课堂分支任务:研究周朝的钱币和相关史料,你会记录哪些信息? (一)提供西周货币之一的铜贝,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解货币 材料变化的原因。 (二)提供西周商业政策的史料,提问:结合材料,理解“工商食官”的含义。 材料: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四》 (三)进一步提问:教材P35“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这意味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什么现象? (四)提供春秋战国 时期的各国货币图片。 (一)分析西周货币材料变化的原因。 (二)根据教师提供的史料和教材内容,思考周朝的商业发展情况,并记录下来。
提出课堂分支任务:研究秦朝的钱币和相关史料,你会记录哪些信息? (一)提供秦朝的秦半两,让学生与春秋战国时期多样的货币形制对比,认识到秦朝统一了货币。 (二)解说秦半两的意义: 圆形方孔钱成为我国 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式。以秦的半两钱为最早,民国的“民国通宝”铜币最晚。 (一)对比秦半两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国货币,思考这反映了秦朝有怎样的商业发展,并记录下来。 (二)理解秦半两作为最早的圆形方孔钱对中国钱币发展的意义。
提出课堂分支任务:研究汉朝的钱币和相关史料,你会记录哪些信息? (一)提供汉五铢,印证“圆形方孔钱成为我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式”的结论。 (二)引导学生对比汉五铢和龟兹五铢钱,提问:汉五铢钱和龟兹五铢钱的异同?可以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三)在地图上先标出龟兹国的位置,再标记出土的汉代希腊文铅饼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到中原与西域和西方之间存在经济往来,引出并重温丝绸之路路线图。 (一)认识汉朝的圆形方孔钱。 (二)思考汉五铢与龟兹五铢钱的异同,结合教师提供的地图,思考这反映了汉朝有怎样的商业发展,并记录下来。
提出课堂分支任务:研究唐朝的钱币和相关史料,你会记录哪些信息? (一)提供唐开元通宝的图片,再次印证“圆形方孔钱成为我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式”的结论。 (二)提供唐朝“飞钱”的相关史料,提问:飞钱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四》 材料二:有士鬻产于外,得钱数百缗,惧川途之难赍也,祈所知纳于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置之衣囊。 ——《因话录》卷六《羽部》(唐文笔小说) (三)飞钱的概念:唐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产生飞钱。这是进行款项汇兑业务的凭证,接近现在的汇票,属于信贷业务。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但不能流通于市场,没有货币功能。 (一)根据史料,思考飞钱出现的原因,理解飞钱的出现代表唐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二)根据飞钱的概念,认识飞钱属于信贷业务,没有货币功能。 (三)结合开元通宝和飞钱,思考这反映了唐朝有怎样的商业发展,并记录下来。
提出课堂分支任务:研究宋朝的钱币和相关史料,你会记录哪些信息? (一)提供北宋交子、南宋会子的图片,提问: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中关于宋朝边境贸易的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 (二)聚焦宋朝的国内贸易,提问:对比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平面图,你发现有何不同?请加以说明。 (三)聚焦宋朝的海外贸易,提供南海1号沉船模型和史料,提问:宋朝的国内和边境贸易繁荣发展,海外贸易发展如何? 材料:南宋出港沉船 “南海一号” 运载有 大量陶瓷器,总共出水文物1.4万余件套,其中瓷器1.3万余件套。 ——张星《和而不同的10-14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货币》 学生思考过后,引出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和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等知识。 (四)提供关于南海1号沉船的另一则材料,让学生理解宋朝的主要货币还是圆形方孔钱,到元朝纸币才广泛流通。 材料: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则载有铜钱约17000多枚,可以概约推断中国铜钱是当时海上贸易的主要通货。 ——张星《和而不同的10-14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货币》 结合所学知识和教师提供的钱币、史料,认识宋朝边境贸易、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钱币的发展概况,并记录下来。
提出课堂分支任务:研究明朝的钱币和相关史料,你会记录哪些信息? (一)提供明初的主要货币纸币和明中后期的主要货币白银,并拓展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后衍生的新机构钱铺:也叫钱店,出现于明朝中期以后。主要业务是兑换银两,或将顾客手中的铜钱换成银两,或将银两换成铜钱。 (二)提供材料后,提问:明朝的白银从何而来? 材料:唐宋元三代遗留的白银储备37775万两。明朝总计生产了8310万两白银,明代后期海外流入的白银为29500万两,三者合计75500万两左右为明末的白银存量。 ——李隆生《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 进一步提问: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为何在明代后期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三)结合上述问题,引出隆庆开关的概念:1567年,大明隆庆帝(明穆宗,第12位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开放月港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承认民间海外贸易的合法性。随后提供史料,让学生分析隆庆帝解除海禁的原因? 材料一: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转而为寇。” ——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二:“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 ——赵文华《嘉靖平倭役记略》卷5 (四)根据明朝的海外贸易,让学生回忆“朝贡贸易”的含义。 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和史料,理解明朝主要货币的演变、隆庆开关的原因,总结明朝商业发展的概况,并记录下来。
提出课堂分支任务:研究清朝的钱币和相关史料,你会记录哪些信息? (一)延续明朝提及的海外贸易和朝贡贸易知识,引出清朝设置的对外贸易新机构十三行: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十三行实际上是兼有商务和外交双重性质的半官方组织。它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二)提供清朝“庄票”与唐朝“飞钱”的对比图,提问:阅读教材P39关于“庄票”的解释,比较庄票与飞钱的异同。 使得学生加深对信贷业务的认识,并理解“庄票”和“飞钱”都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但“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结合十三行的和“庄票”知识,理解清朝闭关锁国的同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总结清朝商业发展的概况,并记录下来。
回顾课堂任务:钱币们将邀请你作为历史记录员,记录它们的历史信息。 结合各朝钱币和相关史料,记录和整理各朝代商业发展概况。
新课讲授环节二 基于钱币的探究 探究一:商业的保障——买卖契约 (一)引入“石染典”经商的故事,提供(唐)《石染典过所》图片和(唐)《石染典买马契》文字材料,提问:你能从买马契中得到哪些信息?石染典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 材料:马壹匹,骝敦六岁。开元廿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其马及练,即日各交相分付了。如后有人寒盗识认者,一仰主、保知当,不关买人之事。恐人无信,故立私契。两共和可,画指为记。 练主 马主别将康思礼年卅四 保人兴胡罗世那年卅, 保人兴胡安达汉年卌五, 保人西州百姓石早寒年五十 (二)提供石染典买马后的信息。同墓出土的《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染勿等保石染典往伊州市易辩辞》,提及石染典买马后申请前往伊州“市易”。 让学生理解《石染 典买马契》对石染 典经商的意义,进 一步理解商业契 约对商人的意义。 根据教师提供的粟特商人石染典的故事思考商业契约的要素和作用。 创设故事情境,通过小人物探究大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层次思考。
探究二:商业的保障——借贷契约 (一)引入唐朝王文欢借钱给张尾仁时两人签订的契约,提问:你能从举钱契中得到哪些信息?王文欢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 材料:_亨四年正月贰拾伍日,酒泉城人张尾仁于高昌县王文欢边举取银钱贰_,至当年_ _月别生_。日生利具还_。钱直。_身东西不在,仰妻儿及收_。_和立契,画指为验。 钱主 王文欢 举钱人 张尾仁 保人 吴白师 知见人 辛 ——《唐咸亨四年(673年)酒泉张尾仁举钱契》(阿斯塔纳古墓群第19号墓出土) (二)提供契约签订后一年的信息:同墓出土的《唐咸亨五年(674年)高昌王文欢诉张尾仁贷钱不还辞》表明两人之后对簿公堂,这份契约成为证据呈交给官府。让学生理解《举钱契》对借出方王文欢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借贷契约的意义。 根据教师提供的王文欢和张尾仁的故事思考借贷契约的要素和作用。
探究三:古代世界各国商业发展 P36 引导学生翻阅教材P36并提供世界其他古代国家的钱币,让同学们了解世界各国的商业发展概况。 结合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古代世界其他国家的钱币,了解古代世界各国均有商业的发展。 结合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商业发展,让同学们认识古代商业促进世界各国交流的影响,具备初步的世界意识,为第8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探究四:商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提供课堂中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商业的影响。 结合课堂内容,理解商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商业便利了商品交换、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
总结 课堂中看到的这些钱币都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它们身上承载的历史使命将由新的钱币传承。 课后探究任务:如果今天的钱币会说话,它会对子孙后代说些什么?(请从建国后的人民币中选择一张,加以说明。) 理解钱币作为历史见证者和承载者的意义并完成课后探究任务。 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了解新中国的历史,感悟身边的历史。
八、教学评价设计
第7课的教学将以选择题和课后探究题进行评价。
(一)选择题
六道选择题包括考察钱币知识的1道,契约知识的1道,商业发展的2道,中外商业交往的2道。这些考察内容基本涵盖课堂教学中的所学知识。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南朝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北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D.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活跃
【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在江南活跃起来,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而北方谷帛等实物货币仍然比较流行,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故选D项;南朝时期,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南朝时期的农业有所发展,排除A项;“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说明北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明显,排除B项;南朝商品经济发展,北朝实物经济比较流行,说明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项。
2.下表所示是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部分)的基本构成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类别 数量 构成 来源
买卖文书 动产买卖文书 约32件 卖牛契、买车具契、买马契、买奴契等 《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契约文书辑校》、《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英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等
不动产买卖文书 约43件 卖地契、卖宅舍地基契、卖田契
借贷文书 约163件 贷银钱、贷粮食、贷布匹等,文书多以XX举钱契”“XX麦契”等形式出现,都为借贷契约
租佃文书 约103件 庄园、土地租佃等,文书中有“XX夏田券”“XX佃田契XX租田契”等,皆是租赁租的意思
雇佣文书 约93件 雇牛、雇驼、雇车、雇工等
其他 约103件 大多为混合型契约,如《唐开元二十四年(734年)二月左小礼租田借麦契》等
A.商业贸易主体多元化 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经济史研究史料全面 D.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答案】D【解析】据材料表格可知,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诸多领域都广泛使用契约文书,说明当时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选D项;材料表格中的契约文书没有说明贸易的主体,无法得出“商业贸易主体多元化”的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隋唐五代时期,人身依附关系并未松弛,排除B项;材料只是从契约这一方面研究隋唐五代的经济活动,不能就此说明史料全面,排除C项。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市官,鲁谓“贾正”,楚谓“市令”,齐谓“市掾”,宋、郑、卫等国称为“褚师”。据此可知当时(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管理
C.社会转型推动商业发展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B【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市官”,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管理,甚至设立专门的官吏,故选B项;“重农抑商”的政策既包括“抑商”,也包括了“重农”两个方面,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中受法家思想影响,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通过设置官吏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在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是主流思想,排除D项。
4.近年来,有学者从社会经济状态入手,认为先秦汉唐是古代农业社会,宋元明清是近世农商社会,20世纪后逐步进入现代工商社会。以下属于“近世农商社会”特征的是( )
①坊市分离制度逐渐形成 ②商业信用和雇佣劳动等新经济因素的萌芽
③草市繁荣和市镇崛起 ④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解析】从周秦到唐代,坊(即居民区)与市(即商业区)是截然分开的,不归属于宋元明清时期,故①错误;“商业信用和雇佣劳动等新经济因素的萌芽”这一现象出现在明清时期,故②正确;“草市繁荣和市镇崛起”这一现象出现在宋朝时期,故③正确;“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一现象出现在宋朝时期,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5.明清时期,欧美各国视中国瓷器为珍宝,欧洲成为景德镇瓷器的最大海外市场。买主特别定制的融合西方艺术风格的“中国形”瓷器在欧洲颇受欢迎。这反映出当时( )
A.东西方贸易密切 B.官营手工业发达
C.景德镇美名外扬 D.中外艺术的融合
【答案】A【解析】据材料“买主特别定制的融合西方艺术风格的‘中国形’瓷器在欧洲颇受欢迎”可得出中国瓷器在欧洲畅销流行,主要是受到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更加密切的影响,故选A项;明清之前官营手工业也很发达,排除B项;C项在明清之前已经存在,排除C项;材料所涉及的定制品,只是适应市场的需要,并不能体现融合,排除D项。
6.下图中的中国制造瓷碗是美国商人在18世纪晚期从东印度公司获得。碗壁上图案展示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广州珠江岸边开设的洋行。据此可知( )
A.中国政府曾一度实行开放政策 B.珠江流域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
C.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瓷器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
【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制造瓷碗是美国商人在18世纪晚期从东印度公司获得。碗壁上图案展示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广州珠江岸边开设的洋行”可知中国瓷器通过广州销往国外,故选D项;据所学18世纪晚期,中国处于闭关锁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不能推断珠江流域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排除B项;据所学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
(二)课后探究题
如果今天的钱币会说话,它会对子孙后代说些什么?(请从建国后的人民币中选择一张,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一:
我选择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的10元纸币进行说明,它的正面图案为工人和农民。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由国家银行在1948年12月开始印刷发行。其中的10元纸币从1949年8月开始发行。10元纸币的正面图案选择了工人和农民,意味着党和国家对工农联盟的重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表明,必须联合广大农民,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参考答案二:
我选择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00元纸币进行说明,它的正面图案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四位领导人的浮雕像,背面图案为井冈山主峰。
正面图案选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位领导人的浮雕像,突出了四位领导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背面图案选用井冈山主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转向“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转变。
综上所述,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00元纸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和发展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缅怀了革命的精神。
九、板书设计
钱币、信贷、契约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钱币 世界古代商业发展
十、教学反思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讲授了中国和古代世界的商业发展,但这段历史对学生来说是遥远且陌生的,所以教师希望以一个有趣的线索贯穿整个课堂。最终参考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形式,选用“中国古代钱币”为主题,希望通过钱币的演变和发展,映射钱币背后的商业发展。课堂中“中国古代钱币”、“契约”等知识对学生来说有点陌生,所以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尽可能多地提供图片和材料、创设特定时空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以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能力。但这样的主题式教学也存在对世界古代商业的知识拓展过少的问题,需要学生自行阅读和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运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到特定时空探究问题,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进行历史解释。但在这个过程中,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只停留在了第一层次“正确认知史料,能够明白史料本身是重识历史的关键,清楚史料的具体种类,并熟练运用搜集史料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史料,引导学生挖掘和分辨史料的价值和真伪,切实提高史料实证素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