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推进“双新”示范校建设: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文件精神,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实验中学作为“双新”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制定了三年工作规划,全面推进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坚持立德树人、素养本位,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新教学。2、运用深度学习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逐渐转变教学思路,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通过深度加工把握知识的本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对知识及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进行价值评价。3、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为实施的基本构架。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历史学科特质,对于单课如何体现单元要求作了基于实践的探讨。从核心知识的统摄性、宏观叙事的通识性、教学实施的关联性和思维过程的整体性四个单元教学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选必2的标题是《经济与社会生活》,探讨的主题是人类生产生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标题是《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商贸活动能够以商品为载体架起不同地区人们沟通的桥梁。本课课题为《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它上承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下启第9课当代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全面展示了近代新航路开辟以来商业贸易的变化,所以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的宏观视角有三。其一,是要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其推动因素。其二,是要了解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商业贸易的新变化。其三,就是要认识这些变化是如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主题“商业”在必修教材中多处涉及,但大部分是零星出现,点到为止的。只有纲要下册第七课的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早期殖民扩张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较多。同时,经济与社会生活史缺乏跌宕起伏的情节,且涉及许多跨学科的专有名词和经济社会现象,所以较为枯燥难懂。但是经济和社会生活往往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学设计应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来设计情境,以增进对历史的亲切感,将学生兴趣点和教学重难点有机结合,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教学目标
1、结合特定的时空框架,通过解读历史地图、文献、示意图,梳理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了解其阶段性特征,和商业贸易领域发生的变化。认识古代贸易与近代贸易的延续与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2、从现实感受及生活经验入手,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以地图、文献、文物、民谣、绘画等史料构成证据链,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性地分析和理解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商业贸易、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形成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解和解释。从中认识和感悟现实生活与历史轨迹之间联系。3、以中国特色的外贸商品为切入点解读国际商业贸易发展变迁,涵养国际视野,感悟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因全球化的商品交换而走向世界,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并形成了内涵更为丰富、呈现形式更为多元的异质文化。感受我国商业贸易发展在国际贸易、金融中地位的变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
内容主旨
全球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着世界市场体系逐渐形成。世界各地因此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直接商业联系,日趋全球化的商业贸易也因此在贸易中心、经营方式、商品种类和贸易格局等领域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但也始终伴随着腥风血雨。商业贸易外衣下的殖民掠夺,使亚非拉地区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附庸。而这段历史发展轨迹,也为当代中国确立“合作共赢”的的商贸理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认识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商业贸易、社会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学难点史料研习:根据文字史料绘制示意图,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宣传画、示意图、地图、绘画、民谣、实物史料、历史文献并结合课本的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等板块的相关内容。(二)教学方法 预习学案、示意图的绘制与解读、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结合上海的乡土历史:本课中所列举的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其实例都来自于近代上海,利用本地的历史资源,布置探究型作业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 叙事见人讲好历史故事:本课以英国陶瓷之父韦奇伍德的人生经历穿插其中,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厘清历史脉络并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板书设计(结构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一带一路倡议”宣传画问题:为什么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定名为“一带一路”倡议?引出代表中华文明的符号——丝绸这一古今最负盛名,享誉海外的外贸商品。 思考并回答问题 从现实生活引出商业贸易的主题,连接历史与现实,建立社会热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
环节一:丝绸——从“丝绸之路”到“丝银之路” 出示材料:古代商业贸易示意图、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世界形势与贸易图、明朝中后期中外贸易网络的示意图。问题链:结合地图与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商业贸易活动的特征。 与古代商业贸易图相比,这一时期的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什么特点?“丝银贸易”格局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该问题链帮助学生回顾古代的商业贸易活动的特征,通过地图比较,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的新变化。从而认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关系。从多角度解读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的变化对中国形成 “丝银贸易”格局的影响,联系以往知识,进一步认识中国赋税制度与货币制度变化与世界市场形成的相关性,体悟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扩大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回忆古代商业的相关知识。从不同视角分析和解读地图和示意图。 聚焦丝绸之路,通过历史地图回顾古代商业贸易之路,是时空概念搭建的远景需要,也为本课知识准确定位于近代搭建近景。学生运用“相同与不同”的比较方式,通过解构地图,从不同视角归纳概括近代商业贸易的特点,认识古代与近代贸易的延续与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创设学习情境, 习得文字史料与示意图互相转化的学习方法,提升史料分析能力。运用“相同与不同”的比较方法,将历史现象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综合性的分析,用国际视野审视中国的变化,建立历史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
环节二:茶叶、瓷器——从“中国功夫茶”到“英式下午茶” 出示材料:清明上河图、中国俗语与英国民谣、茶具、相关文献史料。问题链:还会有哪些中国外贸商品享誉世界?如何看待民谣的史料价值?可以收集哪些类型的史料去印证民谣的真实性?当时英国使用这套茶具的最有可能是哪类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韦奇伍德公司的产品为何能热销?三件套分别盛放什么?这些食品来自哪里?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茶饮普及的原因。瓷器和茶叶贸易是否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什么?以《清明上河图》作为过渡引出此环节。多视角对茶具进行分析并合理推测茶具的受众人群,从中理解商品销售市场的扩大与工业革命时期科技进步、商品经营方式的创新有直接联系。从茶叶受众人群进一步扩大的现象中,认识到巨大的利益驱动、科技的进步、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等因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成为可能,并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形成了区别于“中国功夫茶”的独具特色的“英国下午茶”文化,并通过殖民扩张传遍世界。西方强大的工业文明与中国落后的农业文明形成强烈反差,曾经畅销的中国商品毫无竞争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西方列强是主导,亚非拉是附庸,中国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 解读民谣的史料价值。分析、解读实物史料。提取关键信息,综合分析各种类型的史料,多视角分析归纳。思考、感悟异质文明的差异性与文明的多样性。 运用作为史料的中国俗语与英国民谣创设生活情境,架设时空桥梁,并从社会生活的视角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用文献、实物史料加以印证。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观察文物,进行合理推测,熟练运用文献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的史料实证方法,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解释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去解释和分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和社会生活三者的逻辑关系。感悟独具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因全球化的商业贸易而走向世界的过程,丰富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形成了内涵更为丰富的茶文化。通过相同与不同的比较方式,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社会的变化,感悟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必须走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道路。
环节三:鸦片——是“商业贸易”还是“殖民掠夺”? 出示材料:课本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结合教师对鸦片战争的讲述。问题链: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看待鸦片贸易的?东印度公司是一家怎样的公司?他承担着怎样的历史角色?结合表格内容,分析表中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问题链以鸦片贸易与东印度公司的兴衰史为切入点,审视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因人性的贪婪和利益的趋势,其商业贸易模式也必定会给世界带来新的伤害。 辩证看待商业贸易新模式的特征。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数据等史料,辩证看待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商业贸易新模式的特征及其侵略的本质。运用“特殊与一般”的研究方法,学生感受全球化背景下商业贸易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带来的灾难也具有世界性。理解商业贸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本课思维导图,展示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的相互关系。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世界,创新商业贸易理念,探索新的商业贸易模式是必然趋势,中国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而近代充满腥风血雨的世界市场发展史,也为当代世界确立“合作共赢”的共同发展理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绘制思维导图 以结构板书的形式对本课核心知识进行勾勒,并为第9课教学内容铺垫,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用世界视野审视当代中国发展,寻找中国特色商业贸易之路,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
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之后,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选必2 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二:1、你能找一找这些旧址吗?2、任选其中一个商业经营形式,查找相关史料,谈谈这种商业经营形式对近代上海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并解读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为实施的基本构架。从课程体系而言,本课在基础型的必修教材基础上进行单元型的深化和拓展,突显新课程的单元构架。从教学实施而言,本课设计过程中意在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揭示逻辑化的内在联系,确定序列化的实施方案,以此构建新教学视界领域。从学习目标而言,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历史规律,采用宏观叙事的方式彰显历史思维,形成整体通感明确历史取向,以拓展新目标达成的途径。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单元教学的基本特征。首先,搜索具有统摄性的核心知识,也就是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突显了关键概念,聚焦关键要目。其次注重宏观叙事的通识性,本课从纵向上重视描述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横向上强调商业贸易对不同地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以此强调时空观念,关注发展趋势,以大尺度、大眼光、大格局、长时段、大空间、多领域去审视历史问题形成历史通感。 第三,教学实施时刻注意本课在单元中、在本册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结合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展开关联教学,做到彼此交织,互相融合,抽丝剥茧形成历史逻辑。再次,本课追求思维的整体性,聚焦“茶具”这一历史文物深入挖掘其内涵结合各种类型的史料展开分析,将多元发散性思维与归纳聚敛性思维相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注:本课在设计的过程中参考论文《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大观念视角》发表于《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4)《以物载史,涵育唯物史观》发表于《历史教学》2020.13期《加强单元教学设计,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发表于《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03)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