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元学习,了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过程和重大意义。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各族代表欢聚一堂
《爱我中华》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依据图片和教材回答:
1.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这些中心思想在中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
3.民族区域自治是如何确立的,实行的原因有哪些?
4.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三、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知识结构】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历史因素:
①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的格局。
(例如: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同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④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压迫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现实因素:
⑤如何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做出决策。
1、实行的原因?——结合课本前两段概括?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建立的过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载入宪法
机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旗(与县同级)。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10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3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五个省级自治区:
1、发展的表现? 结合本目内容概括发展的表现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2、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重申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将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具体化、详细化。(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纳入法制轨道。)
②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③1997年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制度之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③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⑤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事业的加快发展。⑥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完善的表现? 结合本目内容概括完善的表现 ?
①2012年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两个共同”,增进“五个认同”。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
中共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②2017年十九大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努力实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课堂小结】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1、实行的原因?①—⑤
2、实行的概况?①第一个自治区 ②1954年宪法 ③自治区、州、县等
1、发展的表现?①1984《》 ②1990三个离不开 ③1997年十五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优势?①—⑤
1、完善的表现?
①2012年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两个共同”,增进“五个认同”。
②2017年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实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
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
解放前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材料1: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材料2:......在压迫苗族的外族中,以彝族和汉族为甚,杂居的苗民极少占有土地,无 地 的 佃 农约在80%以 上。......也 正 因 为异族压迫和政府盘剥,才有了苗民与异族和政府的尖锐矛盾。而西南地区流行着一句话,“苗族30年一次小反,60年一次大反。”
抗日救亡运动
蒙古游击队
抗日战争
回民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