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四单元
北京·八达岭长城(明)
台州·江南长城(明)
雄伟、智慧、保卫疆土…
内敛、封闭、自我设限…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宰相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明军北伐,推翻了元朝。
“惩元纵弛之后,刑用重典” ——《明史·刑法志》
明初四大案
即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和郭桓案,是明太祖为消灭他认为对朝廷有威胁的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的著名四大事件或屠杀。仅胡惟庸案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除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等1公、21侯,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
明太祖
根本原因:相权阻碍君主专制强化
皇帝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亲自掌管
据载在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之内,诸司奏章即多达1660件,共3391事。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幸福的烦恼”
2、设内阁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殿阁大学士
“批红”
“票拟”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杏园雅集图》(局部)
明成祖
公务递交
皇帝
六部
3、宦官参政
皇帝
六部
内阁
“批红”
“票拟”
司礼监
公务递交
代理
协助
特务机构
控制提督
明朝锦衣卫的标配:绣春刀、飞鱼服
有明一代,官吏不过是佣仆,君主对文官任意奖黜,一有得罪,当朝廷杖。…后来宦官专权,文官更是受尽皇室家奴的欺凌。 ——《万古江河》
无形
长城
久之,帝国的封闭氛围逐渐显现在朝堂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朝贡”
中国与海外诸国所进行的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所有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只有朝鲜贡来的东西可能比得到的赏赐多,而其他所有朝贡的国家,得到的赏赐远远大于带来的贡品。一次朝贡中,得到“500%甚至600%的利润回报是不足为奇的。
——据(日)朝仓弘教《世界海关和关税史》整理
主要目的:宣扬国威,维护朝贡贸易
郑和下西洋
海禁政策与抗倭斗争
“两夷仇杀,毒流廛[chán]市”。
——明·嘉靖《宁波府志》
1523年,日本贡使在宁波爆发“争贡事件”
1555年,60余名倭寇劫掠东南,震惊朝野
明政府下令废除浙闽市舶司,倭寇益众…
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径侵南京…是役也,贼不过六七十人,而经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几四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 ——《明史·卷二百十·外国三》
戚公祠
浙江台州·临海古城
江南长城
戚继光
俞大猷
戚、俞二将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官方维护“朝贡”体制)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
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国际经济网络,已在逐渐成形,将欧、亚、非、美四个大陆与太平洋的许多岛屿都编织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之内。然而,明朝政府并未察觉这一正在进行的巨变,仍以防守海疆的角度,制定官方的海禁。
——《万古江河》
荷兰人登陆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问道兼程,进至百眼井。
——《明史·蓝玉传》
(永乐五次北征)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
——《明史·列传·卷三十七》
修筑长城,转入守势
1、边疆管理
乌思藏
2、明末的动荡
努尔哈赤
皇太极
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00前后
时 间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进攻明朝
1616年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36年
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思宗朱由检
不久,清统一全国
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放下了元代曾接触的各种外来文化,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
——许倬云
有些“长城”是有形的,有些“长城”是无形而又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