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5.1《阿Q正传》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5.1《阿Q正传》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9 17:0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被喜爱与被厌弃:阿Q形象探究
“ 正传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 本传 ”(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的意思。
“闲话休题言归正传”(《序》)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名 ,字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 ”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周树人
豫才
《狂 人日记》
又见鲁迅
剩余章节 标题 主要情节
第一章 《序》 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阿Q向吴妈求爱未果引起混乱,全部财产被压并要求履行“赔罪”等“五条件”。
第五章 《生计问题》 阿Q遭人嫌弃,生计难保,去静修庵偷萝卜被黑狗狂追,离开未庄。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阿Q进城眼界大开并获各色衣服,回到未庄受到尊敬,但村人知其给小偷打下手的真相后,嘲笑阿Q“斯亦不足畏也矣”。
第七章 《革命》 阿Q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去静修庵革命,却被老尼姑告知秀才和假洋鬼子已经“革过一革”后深感遗憾。
第八章 《不准革命》 阿Q想请假洋鬼子让他加入革命党却被赶,在赵太爷家遭遇抢劫时看热闹,痛恨自己不能一同抢劫造反。
第九章 《大团圆》 阿Q被当做打劫赵家的罪犯,莫名其妙、稀里糊涂地被枪毙而亡。
活动一:建立人物档案
姓名:
年龄:
性别:
阿Q
三十出头

住址:
未庄的土谷祠
职业:
无固定职业,做短工
籍贯:
不详
口头禅:
妈妈的
活动一:建立人物档案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生平最得意的事:
外貌特征:
政治面貌:
生平第一件屈辱:
生平第二件屈辱:
进城并看过杀头
被赵太爷打、欺负小尼姑
癞疮疤
贫农、雇农
被王胡打
被“假洋鬼子”打
小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请同学们阅读《阿Q正传》(节选),梳理文中涉及到的阿Q的事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行为特点及形象特征,并完成下列表格。
阿Q形象分析 事迹、事件(按顺序) 行为表现(关注小说语言特点) 性格特点
阿Q形象总结:
活动二:探究人物形象
阿Q形象分析(围绕“阿Q挨打”铺开去) 事迹、事件 行为表现 性格特点
被赵太爷打
得意、得意了许多年
人格扭曲、荒唐可笑
被闲人嘲笑癞疮疤、被打
“总算被儿子打了……”自认“虫豸”、“第一个……”、心满意足
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赌钱时,乱中被抢、被打
忽忽不乐、连打自己两个嘴巴心满意足、得胜躺下
自我安慰、自我麻醉
与王胡发生冲突
奚落王胡反被打、“君子动口不动手”、无可适从
争强好胜、畏强凌弱
被“假洋鬼子”用黄漆棍打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我说他”、感到轻
松、忘却了这份耻辱
怯懦狡猾、麻木健忘
奴性十足
对小尼姑动手动脚
更轻松,飘飘然似乎要飞去了,十分得意的笑
哗众取宠、欺软怕硬
阿Q形象总结:一方面自觉自尊自负、见过世面、高人一等,另一方面又自轻自贱、保守排外、 自欺欺人、欺软怕硬、争强好胜、畏强凌弱、愚昧麻木的底层雇农(矛盾而复杂)。
精神胜利法表现:
胜利1:身份低微,与别人发生口角,却瞪眼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胜利2:生活窘迫,娶不起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胜利3:进过几次城,就讥笑未庄人“不见市面”。
胜利4:忌讳头上癞疮疤,人们寻开心,他会说“你还不配”,“又仿佛头上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疮疤”。
胜利5:被闲人打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胜利6:赢来的洋钱被抢,被打,就自打嘴巴,假想打的是别人,精神上又转败为胜。
胜利6:被赵太爷打,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得意了许多年。
胜利7:被王胡和假洋鬼子打,转头去欺负小尼姑,心理又平衡了……
活动三:探讨精神胜利法
1.请你为“精神胜利法”下个定义。
2.阿Q的“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表现:
胜利1:身份低微,与别人发生口角,却瞪眼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胜利2:生活窘迫,娶不起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胜利3:进过几次城,就讥笑未庄人“不见市面”。
胜利4:忌讳头上癞疮疤,人们寻开心,他会说“你还不配”,“又仿佛头上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疮疤”。
胜利5:被闲人打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胜利6:赢来的洋钱被抢,就自打嘴巴,假想打的是别人,精神上又转败为胜。
胜利7:被王胡和假洋鬼子打,转头去欺负小尼姑,心理又平衡了……
A.精神胜利法:指自卑的人靠幻想来使自己暂时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满足却无法真正改变现状的方法。
B.精神胜利法:是对真正的现实不敢正视,而用狂妄自大、自欺欺人的方法达到自我麻醉效果的方法。
C.精神胜利法: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敢正视现实,用自轻自贱、健忘、以丑为荣等种种方法来自欺自慰的方法。
D.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解自嘲的方式,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的方法。
根源在于他不断遭遇的身体失败:
长期遭受各色人等暴力欺凌(外在);
生命保存与延续的欲求(食色生命等)不能满足(内在)。
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精神胜利法”上的时候,几乎忘却了鲁迅对于身体的关注,但“精神胜利法”对应的不正是身体的失败吗?阿Q的失败感首先来自打不过别人,甚至打不过他所瞧不起的王胡和小D,其次来源于他所身受的饥饿、寒冷和无法满足的性欲,最终来源于身体的死亡——“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身体的视野,“精神胜利法”事实上是无从被诊断为病态的。(汪晖)
根源是什么?
阿Q 的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有哪些?
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01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02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03
“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它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它的实质是弱者对于无力抗拒的身体失败的救赎。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定义“精神胜利法”
积极性:“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
消极性: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正确做法: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
如何看待?
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活动四:探究创作意图
聚焦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第27-40段
34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而且奇怪, 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40“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笑的背后是什么?
1.阿 Q:可怜人之可恨(悲)
用“飘飘然”“得意”“兴高采烈”这类词来描写阿 Q 被假洋鬼子羞辱后调戏小尼姑而获得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阿 Q 的可怜不止在头上的癞疮疤, 更不止在贫穷、屈辱、失败,而在于他用种种瞒与骗的手段,使自己永远得意,永远自以为胜利,更在于弱者发怒,抽刀向更弱者的麻木暴戾。这也足见以阿 Q 为代表的民族平民的双层悲剧性。
2.未庄人:可笑后的可悲
鲁迅三次写到了酒店里人们的笑,两次是“酒店里的人大笑了”, 一次是“也九分得意的笑”,且不论阿 Q 欺负小尼姑有多可恶,对阿 Q 欺负弱者的行为,酒店里人们的态度更让人痛心,不但没有一个人主持正义,为小尼姑说句公道话。相反,他们从阿 Q 的行为中得到了一些乐子,这种卑劣的心态多么令人心寒。这也反映出阿 Q “精神胜利法”的危害,它实际上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这是鲁迅着力突出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
走进社会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创作意图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阿Q正传〉》
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