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9.1 陈情表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9.1 陈情表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9 17:0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陈情表
释题
陈:陈述。
情: 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表: 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终鲜(xiǎn)兄弟
期(jī)功强近
常在床蓐(rù)
正音
猥(wěi)以微贱
岂敢盘桓(huán)
庶刘侥(jiǎo)幸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思考: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1 .齐读第一段。
2 .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
3 .口译本段文字。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总摄作用
小结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
1 .齐读第二段并口头通译。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2.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3.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4.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5.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1)齐读第三段并口头通译;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伏惟、且、但
区区不能废远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齐读第四段并口头通译。
  
7 .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相传晋武帝看来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古文观止》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总结
在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刘氏就去世了。他在家守孝两年后,出仕官职很小,因为当时的政局已相当稳定,晋武帝不需要李密了,便不再重视他。李密做了两年官后辞去职务。
后 记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艺术特色
对比阅读
 谈谈孝道(节选)
 
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
……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
……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思考:本文之中还含有一个比较大的命题,即“忠”与“孝”的关系。请阅读下面文章,进行对比分析,谈谈你对“忠”与“孝”关系的看法,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