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寒食》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0 12:4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寒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古诗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之间连一连。清明、重阳、春节。
2.出示课题《寒食》,看着课题你就知道了什么?冷节、禁火。
3.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下了寒食节的诗词,只唐朝就有160多首。
读题。干脆一点读诗人。注意第二声,再读。
二、初读古诗
1.生字“侯”与“时候”的“候”不一样。
仔细观察并在作业本上认认真真写一遍。
2.如果不懂“五侯”是什么意思,怎么办?
看书上解释,查找资料,从百度查看,那么这里指什么?
3.总结:学会查资料帮助自己理解诗句。五侯泛指权贵。
4.个别读整首诗。字字清晰。齐读。
5.近体诗讲究格律,从押韵的角度讲,斜读什么好?
6.把押韵的字单个连起来读。学生读
押韵的字可以把音拉长。教师引读全诗。
7.读古诗讲究“平长仄短入声促”。
请同学们在书上圈出入声字。
加手势朗读。
平长仄短入声促,韵字兼回环。教师引读。
三、读懂古诗
1.这首诗藏着什么风俗习惯?传蜡烛。一起读
2.读着读着,你有什么疑问?
既然寒食节要禁火,为什么还要传蜡烛?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默读资料,有发现的举手。
回答第一个问题:赐百官新火
4.寒食节还有其它有趣的活动呢,看——
学生朗读。教师说意思,学生再次朗读。
5.这样有趣的习俗不打着节拍读太可惜了,学生打节拍读。
6.权贵们以为作者在夸他们,于是这首诗就这样传开了。学生读。他们非常激动,非常开心。
四、拓展理解
1.有的人也收到了皇帝的恩惠,非常开心,就这样写到——学生读拓展的诗。打着节奏读一读。
2.看视频(传说:介子推的故事)看了视频,你知道为什么有传蜡烛习俗了吗?
3.从权贵、作者、皇帝三方考虑。板书:传赐新火。
4.皇帝看了这首很高兴,找他进宫,并让他做了官。
5.此时,长安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读前两句,齐读两遍。哪里无处不飞花?春城,学生个别读。齐读,春城拉长。这柳絮在飘,读出来,个别读。把无字拉长一点。声音也能表达意思。春城处处皆飞花,可以吗?无处不,双重否定,强调。你的目光也随着“无处不”移动,再来读一读。
五、想象画面
1.展开想象,你还能看到长安城哪些景象?苍翠欲滴。姹紫嫣红。柳絮漫天飞舞。
2.还能看到这些活动呢。学生读。教师讲解,学生读诗句
3.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读第一、二句。
4.也许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指ppt),你能用一个词描述吗?繁荣昌盛、生机勃勃。
5.可是诗人韩翃没有写这些,只写了——读第一句。
春风也吹到了皇宫——读第二句。齐读读一二两句。
6.当时,还出了一件事,竟然有两个名字一样的韩翃,大成门就都交给皇帝,皇帝说要“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想一想,皇帝为什么喜欢这句诗?赞美皇恩。读一、二句。板书:东风。这首诗因此流传至今,齐读古诗。
总结:本节课我们葡萄沟,课后同学们复习课本巩固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