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2.6.1 芣苢 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
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
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
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 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②“薄言掇之”中的“掇”,应译为“拾取”,句意为:一片一片摘下来。
④“急炊大饼偿饥乏”中的“偿”,应译为“补偿”,句意为: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
⑥“赋诗怜汝足精神”中的“怜”,应译为“赞扬”,句意为: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②④⑥中加点字翻译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尝终日而思矣 惑而不从师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自言本是京城女
D.而耻学于师 学于余
【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比/对。B修饰关系/ 连词,表转折 。C 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动词,说。D向。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欲收/新麦/继陈谷 B.三夜/阴霪/败场圃
C.多博/村酤/劳苦/辛 D.闭廪/归来/真了事
【答案】C
【知识点】诗歌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能力。 C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能力。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_______________,关门自大,遗世独立,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各民族之林,_______________,能够与世界各民族_______________,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
A. 特立独行 激浊扬清 并行不悖
B.特立独行 激浊扬清 并驾齐驱
C.抱残守缺 革故鼎新 并驾齐驱
D.抱残守缺 革故鼎新 并行不悖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特立独行: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普遍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也指保存价值较低或与当前社会脱节的习俗。也可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根据语境“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关门自大,遗世独立”,此处所说的是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因此应填“抱残守缺”;第二处,激浊扬清:本意为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根据语境“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各民族之林,……”,因此应该用“革故鼎新”。第三处,此处空格说的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位于平等自由的地位,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根据语境“能够与世界各民族……,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应选“并驾齐驱”。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
B.德国各方尽管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许多中国对德投资成功的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企业原来的亏损状况,更贏得了德方的信任。
C.临床试验的内涵很广,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而药物临床试验就是一种评价某种药物的疗效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D.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成分残缺,可在“保密性好”后加“的优点”。
B项语序不当,应将“尽管”移至句首。
D项搭配不当,应将“扩大“改为“加强”。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6.()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B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错 误。此时这些妇女的心情是快乐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B.《致云雀》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C.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
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都是他的代表作。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B“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错误,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8.下列对《芣苢》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于文无据,属主观猜测。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名篇的阅读能力,注意熟读相关的文段。关于名篇,平时要多做积累,做题时才能根据平时的积累判断答案。
9.诗经六义。
(1)《诗经》“六义”指“ 、 、 、 、 、 ”。
(2)在内容上分为 、 、 三部分:《风》是 ;《雅》是周人的 ,又分 和 ; 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 。
(3)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 ,是 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 表达出来。
比:即 ,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 。朱熹:“兴者,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答案】(1)风;雅;颂;赋;比;兴
(2)《风》;《雅》;《颂》;周代各地的歌谣;周人的正声雅乐;《小雅》;《大雅》;《颂》;《商颂》
(3)陈述的思想感情;《诗经》;爱情誓言;比喻;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先言他物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为宫廷乐曲歌词,一般看作“正声”。颂即祭祀和颂圣(宗庙祭祀)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故答案为: (1) 1、风
2、雅
3、颂
4、赋
5、比
6、兴
(2)1、《风》
2、《雅》
3、《颂》
4、周代各地的歌谣
5、周人的正声雅乐
6、《小雅》
7、《大雅》
8、《颂》
9、《商颂》
(3)1、陈述的思想感情
2、《诗经》
3、爱情誓言
4、比喻
5、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6、先言他物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平时的的积累。文化文学常识是基础题,需要广泛的积累背诵才能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氏外孙 入村收麦
[北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 村酤 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②博:求取。③酤:酒。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11.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0.C
11.对外孙的感激,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的欢乐。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0.C.“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故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
11.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3.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2.B
13.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12.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错误,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就是体弱多病。
13.“下笔春蚕食叶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来变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4.《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15.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16.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案】14.赋
15.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16.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的景象。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准确把握即可。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相关要素。译文: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14.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可以得知,本是使用的手法是“赋”。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如“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15.解答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诗歌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如“采之”“袺之”,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6.诗歌描绘的是春天的内容,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风和日丽的秀美时光中,快乐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 。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18.“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17.A
18.①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春景图。②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③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意境的把握,用自己的画描绘画面,总结特点。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野,秀苗茁壮日日新。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17.A.“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18.理解含义,“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远处吹来微风。“良苗”,指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指焕发生机。合理想象描绘画面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豉余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空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注释】①本诗选自《诗经 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②刀:通“舠”,指小船。③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的哀怨。
B.第一章中“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第二章中“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作者以此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只有两章,却使用了比喻、重章叠句等多种手法。诗歌通过反复问答,倾诉了作者家乡易达却思归不得的苦闷之情。
20.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9.D
20.本诗仅两章,却用了四个夸张句。“一苇以航”是说乘着一片芦苇就可以横渡黄河;“跂予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可见作者归国之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强调黄河狭窄和渡河容易。这样动词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归国之情和无法归去的哀怨。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夸张属于修辞手法,鉴赏时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它的作用。
19.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
D.没有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2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时先指出“一苇杭之”“跂予望之”“曾不容刀”“曾不崇朝”等处运用了夸张手法,用此手法强调黄河狭窄且易渡过再扣到作者的思归之情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2.《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21.C
22.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
21.题干要求选择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的感情”分析有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故答案为:C。
22.题干要求回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本诗中显然不具备这两个特点,因而是“赋”的手法;赋即铺陈排比,本诗反复吟唱“同袍”“同泽”“同裳”,描写作战前的准备“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并用“同仇”“偕作”“偕行”等词表达一起奔赴战场的慷慨激昂之情,让情绪一层比一层深,体现出高昂的士气。
故答案为: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 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著,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亂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2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部教材。
B.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击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魏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2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曾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的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使用《诗经》中的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2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在前贤著述的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进行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答案】23.B
24.C
25.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疏通文本,在文本中找出选项的相关文句,分析选项和原文的差别判断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论证的分析能力,注意分析文段的思路。阅读文本,理出文本的思路和论点、论据等内容,找出选项的有关文段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疏通文本,分析文本的文段内容,再逐一对比选项。
23.原文是“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別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当作”不是“是”。
24.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只是为了引出话题。
25.A.条件与结果倒置。B.“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于文无据。D.“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三、综合表达
2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最美的水在《诗经》,因为水畔那轻盈的女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答案示例】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案旁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答题时,要仔细研究题中“示例”的特点。从句式上看,应采用“最美的……在……,因为………”的格式,且破折号后要引用诗文原句,示例中还要注意“最美的水”和“水畔”,“轻盈的女子”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意的关联。
故答案为: 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案旁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分析题干。先分析题干明确做题方向,然后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内容特点,找出材料的模拟点,依据题干要求组织句子。
27.班上要组织一次《诗经》中劳动场景的诗歌诵读会,请你为《芣苢》设计一个朗诵脚本,可以从情感基调、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设计。
【答案】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喜悦,音色渐响。
【知识点】名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名篇阅读的题目,涉及到《诗经》中的《芣苢》。
故答案为: 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喜悦,音色渐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名篇的阅读能力,注意审题。阅读并分析题干,确定做题的方向,然后分析有关的段落,根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28.王建的《田家行》也是一首描写农事、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结合课文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一起阅读,可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也能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诗中寄寓的情感。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A
(2)本诗前六句,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从“的知”句和“不望”句可知,即使是丰年农民也一样衣食无着。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看似写乐,实是嘲讽,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错误。“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使用了互文手法,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前八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四幅丰收年景图,描述了农民面对麦、茧丰收的喜悦。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后四句看似写乐,实是自嘲,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剂的残酷,也见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乐府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讽刺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故答案为:⑴A
⑵ 本诗前六句,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从“的知”句和“不望”句可知,即使是丰年农民也一样衣食无着。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看似写乐,实是嘲讽,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注意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作者的生活的朝代、作者的思想、作者的处境、诗歌注释等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辨析选项的正误。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情感的赏析能力,注意翻译全诗。先翻译诗歌的内容,才能对诗歌有正确的了解,才能判断诗歌的技巧,才能抓住关键词句判断诗歌的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内容组织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2.6.1 芣苢 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
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
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
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 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2.()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尝终日而思矣 惑而不从师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自言本是京城女
D.而耻学于师 学于余
3.()下列诗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欲收/新麦/继陈谷 B.三夜/阴霪/败场圃
C.多博/村酤/劳苦/辛 D.闭廪/归来/真了事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_______________,关门自大,遗世独立,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各民族之林,_______________,能够与世界各民族_______________,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
A. 特立独行 激浊扬清 并行不悖
B.特立独行 激浊扬清 并驾齐驱
C.抱残守缺 革故鼎新 并驾齐驱
D.抱残守缺 革故鼎新 并行不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
B.德国各方尽管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许多中国对德投资成功的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企业原来的亏损状况,更贏得了德方的信任。
C.临床试验的内涵很广,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而药物临床试验就是一种评价某种药物的疗效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D.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6.()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B.《致云雀》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C.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
D.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都是他的代表作。
8.下列对《芣苢》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9.诗经六义。
(1)《诗经》“六义”指“ 、 、 、 、 、 ”。
(2)在内容上分为 、 、 三部分:《风》是 ;《雅》是周人的 ,又分 和 ; 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 。
(3)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 ,是 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 表达出来。
比:即 ,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 。朱熹:“兴者,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氏外孙 入村收麦
[北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 村酤 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②博:求取。③酤:酒。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11.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3.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4.《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15.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16.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 。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18.“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豉余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空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
【注释】①本诗选自《诗经 卫风》,作者应为一位客居卫国的宋国人。②刀:通“舠”,指小船。③崇朝:终朝,来回不过一个早晨。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伫立在河边,眺望家乡,唱出这首诗以抒发胸中的哀怨。
B.第一章中“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形象地表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C.第二章中“曾不容刀”是说黄河那么狭窄,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这是违背生活常识的,作者以此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只有两章,却使用了比喻、重章叠句等多种手法。诗歌通过反复问答,倾诉了作者家乡易达却思归不得的苦闷之情。
20.有人说本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夸张”修辞的运用,请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这首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2.《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为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丰富和健全他们的知识和情感。
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 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一名薍,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著,上锐而细。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亂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识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于中山,三年间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往晋谒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2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部教材。
B.读《诗经》益处多多,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其是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击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魏文侯对太子击的一次考验。
2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曾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的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前提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使用《诗经》中的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2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在前贤著述的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C.从汉至明,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进行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三、综合表达
2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最美的水在《诗经》,因为水畔那轻盈的女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7.班上要组织一次《诗经》中劳动场景的诗歌诵读会,请你为《芣苢》设计一个朗诵脚本,可以从情感基调、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设计。
28.王建的《田家行》也是一首描写农事、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结合课文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一起阅读,可看到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也能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诗中寄寓的情感。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运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
D.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②“薄言掇之”中的“掇”,应译为“拾取”,句意为:一片一片摘下来。
④“急炊大饼偿饥乏”中的“偿”,应译为“补偿”,句意为: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
⑥“赋诗怜汝足精神”中的“怜”,应译为“赞扬”,句意为: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②④⑥中加点字翻译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比/对。B修饰关系/ 连词,表转折 。C 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动词,说。D向。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答案】C
【知识点】诗歌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能力。 C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能力。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4.【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特立独行: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普遍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抱残守缺:指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也指保存价值较低或与当前社会脱节的习俗。也可指保存虽有残缺,但仍有价值的古物。根据语境“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关门自大,遗世独立”,此处所说的是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因此应填“抱残守缺”;第二处,激浊扬清:本意为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革故鼎新: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根据语境“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各民族之林,……”,因此应该用“革故鼎新”。第三处,此处空格说的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位于平等自由的地位,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根据语境“能够与世界各民族……,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应选“并驾齐驱”。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5.【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成分残缺,可在“保密性好”后加“的优点”。
B项语序不当,应将“尽管”移至句首。
D项搭配不当,应将“扩大“改为“加强”。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B项,“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错 误。此时这些妇女的心情是快乐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7.【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B“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错误,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8.【答案】B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于文无据,属主观猜测。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名篇的阅读能力,注意熟读相关的文段。关于名篇,平时要多做积累,做题时才能根据平时的积累判断答案。
9.【答案】(1)风;雅;颂;赋;比;兴
(2)《风》;《雅》;《颂》;周代各地的歌谣;周人的正声雅乐;《小雅》;《大雅》;《颂》;《商颂》
(3)陈述的思想感情;《诗经》;爱情誓言;比喻;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先言他物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为宫廷乐曲歌词,一般看作“正声”。颂即祭祀和颂圣(宗庙祭祀)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故答案为: (1) 1、风
2、雅
3、颂
4、赋
5、比
6、兴
(2)1、《风》
2、《雅》
3、《颂》
4、周代各地的歌谣
5、周人的正声雅乐
6、《小雅》
7、《大雅》
8、《颂》
9、《商颂》
(3)1、陈述的思想感情
2、《诗经》
3、爱情誓言
4、比喻
5、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6、先言他物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平时的的积累。文化文学常识是基础题,需要广泛的积累背诵才能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答案】10.C
11.对外孙的感激,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的欢乐。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0.C.“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故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
11.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答案】12.B
13.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12.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错误,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就是体弱多病。
13.“下笔春蚕食叶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来变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答案】14.赋
15.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16.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的景象。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准确把握即可。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相关要素。译文: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14.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可以得知,本是使用的手法是“赋”。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如“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15.解答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诗歌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如“采之”“袺之”,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6.诗歌描绘的是春天的内容,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风和日丽的秀美时光中,快乐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答案】17.A
18.①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春景图。②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③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意境的把握,用自己的画描绘画面,总结特点。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野,秀苗茁壮日日新。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17.A.“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18.理解含义,“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远处吹来微风。“良苗”,指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指焕发生机。合理想象描绘画面即可。
【答案】19.D
20.本诗仅两章,却用了四个夸张句。“一苇以航”是说乘着一片芦苇就可以横渡黄河;“跂予望之”是说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自己的家乡,可见作者归国之心切,似无任何障碍可阻隔。“曾不容刀”和“曾不崇朝”强调黄河狭窄和渡河容易。这样动词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归国之情和无法归去的哀怨。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夸张属于修辞手法,鉴赏时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它的作用。
19.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
D.没有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2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时先指出“一苇杭之”“跂予望之”“曾不容刀”“曾不崇朝”等处运用了夸张手法,用此手法强调黄河狭窄且易渡过再扣到作者的思归之情即可。
【答案】21.C
22.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
21.题干要求选择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这说明百姓们从军时……的感情”分析有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故答案为:C。
22.题干要求回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本诗中显然不具备这两个特点,因而是“赋”的手法;赋即铺陈排比,本诗反复吟唱“同袍”“同泽”“同裳”,描写作战前的准备“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并用“同仇”“偕作”“偕行”等词表达一起奔赴战场的慷慨激昂之情,让情绪一层比一层深,体现出高昂的士气。
故答案为: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答案】23.B
24.C
25.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疏通文本,在文本中找出选项的相关文句,分析选项和原文的差别判断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论证的分析能力,注意分析文段的思路。阅读文本,理出文本的思路和论点、论据等内容,找出选项的有关文段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疏通文本,分析文本的文段内容,再逐一对比选项。
23.原文是“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別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当作”不是“是”。
24.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只是为了引出话题。
25.A.条件与结果倒置。B.“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于文无据。D.“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26.【答案】【答案示例】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案旁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答题时,要仔细研究题中“示例”的特点。从句式上看,应采用“最美的……在……,因为………”的格式,且破折号后要引用诗文原句,示例中还要注意“最美的水”和“水畔”,“轻盈的女子”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意的关联。
故答案为: 最美的山在《九歌》,因为山边那绰约的仙子——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最美的酒在唐诗中,因为案旁那静美的女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注意分析题干。先分析题干明确做题方向,然后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内容特点,找出材料的模拟点,依据题干要求组织句子。
27.【答案】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喜悦,音色渐响。
【知识点】名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名篇阅读的题目,涉及到《诗经》中的《芣苢》。
故答案为: 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喜悦,音色渐响。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名篇的阅读能力,注意审题。阅读并分析题干,确定做题的方向,然后分析有关的段落,根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28.【答案】(1)A
(2)本诗前六句,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从“的知”句和“不望”句可知,即使是丰年农民也一样衣食无着。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看似写乐,实是嘲讽,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错误。“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使用了互文手法,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前八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四幅丰收年景图,描述了农民面对麦、茧丰收的喜悦。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后四句看似写乐,实是自嘲,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剂的残酷,也见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乐府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讽刺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故答案为:⑴A
⑵ 本诗前六句,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从“的知”句和“不望”句可知,即使是丰年农民也一样衣食无着。诗人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看似写乐,实是嘲讽,是诗人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注意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作者的生活的朝代、作者的思想、作者的处境、诗歌注释等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辨析选项的正误。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情感的赏析能力,注意翻译全诗。先翻译诗歌的内容,才能对诗歌有正确的了解,才能判断诗歌的技巧,才能抓住关键词句判断诗歌的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内容组织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