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3.8.2 《登高》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3.8.2 《登高》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9 18:32:2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3.8.2 《登高》 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 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 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èng) 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草木凋落衰败。艰难苦恨繁霜鬓 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块陆地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衰颓,失意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D.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3.(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按内容可以划分为风、雅、颂三类,其名篇《静女》就选自“小雅”。
B.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C.词又称长短句,是两宋时期颇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整体可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类。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D.《登高》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4.(2017高二上·嘉兴期末)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作了铺垫。
B.《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C.《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抒胸臆,写了杜甫不远万里抱病前往夔州观赏秋景的艰难历程。
D.《雷雨》中周朴园说“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的潜台词是:鲁贵看来不好对付,如果知道了你我的事情,会有很多麻烦,我不希望这件事让他知道。
5.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以“风急”二字带动全联,然后随着视线的移动依次引出“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感,共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体现了杜甫非凡的艺术功力。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C.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至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悲壮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的悲愁之绪。
D.颈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遥相呼应,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愁苦孤独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至此已给客居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离乡万里、人到暮年的感慨,诗意显得更加深沉。
6.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7.下列对“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我国各地重阳节的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
B.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C.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D.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季节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疚。
8.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描写,整句属于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感情更加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的风格。
9.诗《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   、   、   、   、   。分别用   、   、   、   、   、   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11.“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2.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13.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14.阅读《登高》,完成下列各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仗极为工整,简要分析。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视野开阔,气势宏大,试简要分析。
三、综合表达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A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B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3)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4)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6.阅读下面的文字。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
(2)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3)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稂”应读“láng”;
B.“幄”应读“wò”;
C.正确;
D.“镌”应读“juā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
【解析】【分析】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故答案为:A
【点评】理解诗歌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诗歌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即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3.【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登高;归园田居(其一);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项“ 《静女》就选自“小雅” ”解说错误,《静女》选自《诗经·邶风》,属于国风部分。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以点带面,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4.【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登高;寡人之于国也;雷雨;渔夫
【解析】【分析】C“写了杜甫不远万里抱病前往夔州观赏秋景的艰难历程”错。这两句包含了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项内容均是课文中学习过的内容,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判断即可。
5.【答案】B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登高
【解析】【分析】“仰望”错误
6.【答案】D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登高
【解析】分别从横(空间)、纵(时间)两个方面着笔。
7.【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登高
【解析】A.各地重阳节的节俗不是完全一致的,呈现了一定的地域色彩,如祭祀灶神就限
于江南地区。C.重阳节在古代曾经并不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而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灾祸的季节;D.人们祭祀大火星没有这么明确的目的;
8.【答案】静态;动态;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渚清沙白”是静态描写,“鸟飞回”是动态描写,有静有动,整句属于动静结合的手法。“哀”字,通过写物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属于寓情于景的手法。“萧萧”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声态,“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这两句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抒发了慷慨低沉苍凉悲痛的感情。杜甫诗歌的风格是: 沉郁顿挫。
故答案为: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涉及诗歌内容、手法、情感,解答本题,需充分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掌握每句诗运用到的手法,和整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9.【答案】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登高
【解析】【分析】这首诗歌借景抒情,作者在诗歌中一共写了江风、阔天、清猿、江岸、砂砾、飞鸟六种景物的不同表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逼真,景色与情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程度。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答案】10.“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 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11.“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百意”的意思是含义多,再具体分析诗句中重要字的含义,分析出其中包含的多层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本题,还可以根据诗人个人的人生遭遇来思考。
10.题干问“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作答时注意限定范围“颈联”,颈联两句的信息非常丰富,在分析时要从诗句中的每一个词阅读出信息来,注意隐含的内容。如“万里”不但说明漂泊之远,是从空间的角度来写的,表明诗人远离家乡。“悲秋”不但是说时间上展示一年又一年的羁旅生活,而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思乡之情。“常作客”表明长年飘泊之苦。“百年”人生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穷的自然相比,也许太短暂了。“万里”与“百年”相对,“悲秋”与“多病”相对,“常作客”与“独登台”相对,不但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如此深广,而且表现出广阔的诗歌意境,从而表现出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思乡之情难以割舍,因而“独登台”以此慰藉自己。
11.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仕途坎坷,而且国势艰危,作者的“艰难苦恨”艰难在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苦在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恨在国势艰危,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答案】12.“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13.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鉴赏中的意境的分析。首先明白什么是意境,所谓的“意境” 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考生要善于通过意境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是忧愁的还是欢快的,是愤懑的还是旷达的等,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来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分析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要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即题目(有的是诗眼)、作者(知人论世)、正文(最重要)、注释(有的没有,有的话一定用得上),结合诗词的意象来分析即可。
12.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但“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又于“自鄙”中透露“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的怨愤不平之气。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以云、月的皎洁喻自己的忠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颈联咏怀,“落日”“秋风”写景,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尾联用典,自比“老马”,呼唤用老马的“智”,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
13.此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4.【答案】(1)上句“风急”“天高”“猿啸”与下句的“渚清”“沙白”“鸟飞”相互对应;句中还有自对,上句的“天”对“风”、“高”对“急”,下句的“沙”对“渚”、“白”对“清”。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读来富有节奏感。
(2)“天边”与“不尽”极写量多势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之势。那无边无际的落叶,奔流不息的江水,集中表现了秋江景色,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怀难伸的感伤。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仗手法。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首先要明白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语句。对仗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同,词意相关,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没有重字等。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数词、颜色词等。
(2)抓住题干中的“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来展开对诗句的赏析。联系诗句,联系诗歌的主旨来作答。
故答案为:⑴上句“风急”“天高”“猿啸”与下句的“渚清”“沙白”“鸟飞”相互对应;句中还有自对,上句的“天”对“风”、“高”对“急”,下句的“沙”对“渚”、“白”对“清”。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读来富有节奏感。
⑵“天边”与“不尽”极写量多势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之势。那无边无际的落叶,奔流不息的江水,集中表现了秋江景色,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怀难伸的感伤。
【点评】(1)首先要了解对仗的特点,对仗工整,相同位置的词语、短语词性以及结构一致;平仄协调,讲究仄起平收;然后分析题干的要求,即所用的场合。
(2)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名句题,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要点: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效果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还要注意结合技巧分析。
15.【答案】(1)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2)A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B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3)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4)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
【解析】【分析】(1)分析作者以杜诗开头的原因,一般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去思考。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时需注意杜甫的身份和后文描写的内容;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这篇游记所写的杜诗位于文章的开头部分,文章起始句段的作用一般是统摄全文,或引出下文。
(2)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需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同时结合文章主旨进行。A句中“清疏”“仙气”等是理解的重点,同时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是“难得”。B句中“梦游者”“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具体内涵,同时还要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及表达效果。
(3)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一段、第九段和最后一段。第一段开头写蜀道重读杜诗带来新鲜的感觉:“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第九段,概括了草堂的环境:“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由此我们得到对杜甫的新的认识。最后一段的“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等语句也是写作者对杜甫的新的认识。
(4)解答此题,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作者的做法;二是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要分析概括作者在全面认识杜甫的做法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阐述这些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在游记里,作者从别人对杜甫诗歌的介绍、评价,后人对杜甫草堂的修建,个人杜甫诗歌的理解及他人对诗歌的误解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杜甫,我们便可从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写出带给自己的启示。
故答案为:⑴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⑵A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B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⑶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⑷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点评】(1)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可以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作答,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奠定感情基础。
(2)首先看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如果用了修辞方法,就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其次,如果句子没用修辞,看有没有典型的、有特点的修饰词,从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再次,如果句子既没有使用修辞,也没有比较典型、特殊的修饰词,那还可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表达方式有:议论、抒情、描写、记叙、说明。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采取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4)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16.【答案】(1)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登高
【解析】(1)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2)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离人群。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远离是在哪方面远离,并未远离又在哪方面没有远离。作用就要考虑这些事实证明什么观点,论证的好处。(3)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3.8.2 《登高》 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 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 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èng) 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稂”应读“láng”;
B.“幄”应读“wò”;
C.正确;
D.“镌”应读“juā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草木凋落衰败。艰难苦恨繁霜鬓 繁:增多。
B.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块陆地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衰颓,失意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曾经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D.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
【解析】【分析】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故答案为:A
【点评】理解诗歌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诗歌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即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3.(2021高一上·深圳月考)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按内容可以划分为风、雅、颂三类,其名篇《静女》就选自“小雅”。
B.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C.词又称长短句,是两宋时期颇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整体可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类。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D.《登高》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登高;归园田居(其一);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项“ 《静女》就选自“小雅” ”解说错误,《静女》选自《诗经·邶风》,属于国风部分。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以点带面,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4.(2017高二上·嘉兴期末)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作了铺垫。
B.《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C.《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抒胸臆,写了杜甫不远万里抱病前往夔州观赏秋景的艰难历程。
D.《雷雨》中周朴园说“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的潜台词是:鲁贵看来不好对付,如果知道了你我的事情,会有很多麻烦,我不希望这件事让他知道。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登高;寡人之于国也;雷雨;渔夫
【解析】【分析】C“写了杜甫不远万里抱病前往夔州观赏秋景的艰难历程”错。这两句包含了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项内容均是课文中学习过的内容,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判断即可。
5.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以“风急”二字带动全联,然后随着视线的移动依次引出“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感,共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体现了杜甫非凡的艺术功力。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C.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至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悲壮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的悲愁之绪。
D.颈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遥相呼应,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愁苦孤独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诗至此已给客居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离乡万里、人到暮年的感慨,诗意显得更加深沉。
【答案】B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登高
【解析】【分析】“仰望”错误
6.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答案】D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登高
【解析】分别从横(空间)、纵(时间)两个方面着笔。
7.下列对“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我国各地重阳节的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
B.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C.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D.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季节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疚。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登高
【解析】A.各地重阳节的节俗不是完全一致的,呈现了一定的地域色彩,如祭祀灶神就限
于江南地区。C.重阳节在古代曾经并不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而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灾祸的季节;D.人们祭祀大火星没有这么明确的目的;
8.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描写,整句属于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感情更加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的风格。
【答案】静态;动态;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渚清沙白”是静态描写,“鸟飞回”是动态描写,有静有动,整句属于动静结合的手法。“哀”字,通过写物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属于寓情于景的手法。“萧萧”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声态,“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这两句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抒发了慷慨低沉苍凉悲痛的感情。杜甫诗歌的风格是: 沉郁顿挫。
故答案为: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涉及诗歌内容、手法、情感,解答本题,需充分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掌握每句诗运用到的手法,和整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9.诗《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   、   、   、   、   。分别用   、   、   、   、   、   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答案】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登高
【解析】【分析】这首诗歌借景抒情,作者在诗歌中一共写了江风、阔天、清猿、江岸、砂砾、飞鸟六种景物的不同表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逼真,景色与情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程度。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11.“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0.“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 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11.“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百意”的意思是含义多,再具体分析诗句中重要字的含义,分析出其中包含的多层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本题,还可以根据诗人个人的人生遭遇来思考。
10.题干问“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作答时注意限定范围“颈联”,颈联两句的信息非常丰富,在分析时要从诗句中的每一个词阅读出信息来,注意隐含的内容。如“万里”不但说明漂泊之远,是从空间的角度来写的,表明诗人远离家乡。“悲秋”不但是说时间上展示一年又一年的羁旅生活,而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思乡之情。“常作客”表明长年飘泊之苦。“百年”人生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穷的自然相比,也许太短暂了。“万里”与“百年”相对,“悲秋”与“多病”相对,“常作客”与“独登台”相对,不但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如此深广,而且表现出广阔的诗歌意境,从而表现出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思乡之情难以割舍,因而“独登台”以此慰藉自己。
11.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仕途坎坷,而且国势艰危,作者的“艰难苦恨”艰难在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苦在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恨在国势艰危,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2.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13.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12.“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13.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鉴赏中的意境的分析。首先明白什么是意境,所谓的“意境” 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考生要善于通过意境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是忧愁的还是欢快的,是愤懑的还是旷达的等,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来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分析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要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即题目(有的是诗眼)、作者(知人论世)、正文(最重要)、注释(有的没有,有的话一定用得上),结合诗词的意象来分析即可。
12.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但“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又于“自鄙”中透露“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的怨愤不平之气。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以云、月的皎洁喻自己的忠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颈联咏怀,“落日”“秋风”写景,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尾联用典,自比“老马”,呼唤用老马的“智”,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
13.此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登高》,完成下列各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仗极为工整,简要分析。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视野开阔,气势宏大,试简要分析。
【答案】(1)上句“风急”“天高”“猿啸”与下句的“渚清”“沙白”“鸟飞”相互对应;句中还有自对,上句的“天”对“风”、“高”对“急”,下句的“沙”对“渚”、“白”对“清”。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读来富有节奏感。
(2)“天边”与“不尽”极写量多势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之势。那无边无际的落叶,奔流不息的江水,集中表现了秋江景色,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怀难伸的感伤。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仗手法。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首先要明白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语句。对仗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同,词意相关,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没有重字等。另外还要考虑到一些数词、颜色词等。
(2)抓住题干中的“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来展开对诗句的赏析。联系诗句,联系诗歌的主旨来作答。
故答案为:⑴上句“风急”“天高”“猿啸”与下句的“渚清”“沙白”“鸟飞”相互对应;句中还有自对,上句的“天”对“风”、“高”对“急”,下句的“沙”对“渚”、“白”对“清”。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读来富有节奏感。
⑵“天边”与“不尽”极写量多势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之势。那无边无际的落叶,奔流不息的江水,集中表现了秋江景色,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怀难伸的感伤。
【点评】(1)首先要了解对仗的特点,对仗工整,相同位置的词语、短语词性以及结构一致;平仄协调,讲究仄起平收;然后分析题干的要求,即所用的场合。
(2)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名句题,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要点: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注意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效果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还要注意结合技巧分析。
三、综合表达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A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B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3)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4)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2)A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B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3)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4)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
【解析】【分析】(1)分析作者以杜诗开头的原因,一般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去思考。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时需注意杜甫的身份和后文描写的内容;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这篇游记所写的杜诗位于文章的开头部分,文章起始句段的作用一般是统摄全文,或引出下文。
(2)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需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同时结合文章主旨进行。A句中“清疏”“仙气”等是理解的重点,同时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是“难得”。B句中“梦游者”“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具体内涵,同时还要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及表达效果。
(3)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一段、第九段和最后一段。第一段开头写蜀道重读杜诗带来新鲜的感觉:“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第九段,概括了草堂的环境:“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由此我们得到对杜甫的新的认识。最后一段的“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等语句也是写作者对杜甫的新的认识。
(4)解答此题,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作者的做法;二是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要分析概括作者在全面认识杜甫的做法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阐述这些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在游记里,作者从别人对杜甫诗歌的介绍、评价,后人对杜甫草堂的修建,个人杜甫诗歌的理解及他人对诗歌的误解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杜甫,我们便可从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写出带给自己的启示。
故答案为:⑴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⑵A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B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⑶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⑷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点评】(1)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可以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作答,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奠定感情基础。
(2)首先看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如果用了修辞方法,就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其次,如果句子没用修辞,看有没有典型的、有特点的修饰词,从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再次,如果句子既没有使用修辞,也没有比较典型、特殊的修饰词,那还可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表达方式有:议论、抒情、描写、记叙、说明。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采取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4)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16.阅读下面的文字。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
(2)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3)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答案】(1)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登高
【解析】(1)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2)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离人群。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远离是在哪方面远离,并未远离又在哪方面没有远离。作用就要考虑这些事实证明什么观点,论证的好处。(3)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