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1.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粗犷(kuàng) 踌躇(chú) 量体裁衣(liàng) 卷帙浩繁(zhì)
B.埋怨(mán) 载体(zài) 暴殄天物(tiǎn) 戛然而止(jiá)
C.锈蚀(shí) 应届(yìng) 恪守不渝(kè) 擢发难数(zhuó)
D.熨帖(yùn) 赐予(yǔ) 相形见绌(chù) 徇私枉法(xùn)
【答案】B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粗犷( guǎng ) ; C. 应届( yīng) ;D.熨帖(yù)。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B.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C.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D.摊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沧生。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A熔成——溶成; B洒——撒; D 沧生——苍生。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答案】C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
【解析】【分析】C.“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错误。《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抒情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与《红烛》的激越直接的抒情方式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B.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C.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答案】D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改为“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小得可怜的”都修饰“蜘蛛”,之间不停顿。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节奏的能力。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口》)
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答案】D
【知识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树弯曲的形状,又写出了树的沧桑和坚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
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
C.美感的流动性,更多的是作用于诗人和读者内心,而与表现对象自身的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
D.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人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成分残缺,“似乎”前加“他”。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7.()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于是,“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
【答案】A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
A “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错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芳草就是青草。诗词中以芳草喻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天涯何处无芳草"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8.“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绝望”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9.如何理解“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10.“丑恶”指什么?如何理解“造出个什么世界”?
11.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答案】8.含义:无可救药,没有出路,对社会不抱希望。作用: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9.快点烂掉吧,加速死水的灭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10.封建军阀;指不会造出个好社会。
11.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鲜艳照人的,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 考查现代诗歌的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分析诗歌意象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要将意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综合起来理解分析。
8.“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用: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腐败的中国)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故答案为: 含义:无可救药,没有出路,对社会不抱希望。作用: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9.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情感在,是作者的激愤之话,表达作者对死水的厌恶,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故答案为: 快点烂掉吧,加速死水的灭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10.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所以说“丑恶”指"封建军代""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言外之意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是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面对这样一个可以想见的黑白颠到,是非不辨,正义缺失,希望全无的社会,你能指望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来吗
故答案为: 封建军阀;指不会造出个好社会。
11.全诗共5节20行每行9个字每节4行并且每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 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既有外在的“建筑美”又有内在的“音乐美”。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色彩斑斓 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诗人特别选取那些容易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故答案为: 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鲜艳照人的,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说明: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感情,即既要拯救这个世界,又充满着困惑。
12.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C.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13.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B.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
C.这首诗歌不但深得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深得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
D.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14.诗中“红烛”这一意象既有传统内涵,又有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请予以分析。
15.写诗讲究抑扬结合。“扬”是褒扬,“抑”是贬抑。这首诗多处扬抑结合: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请找出两处以上的扬,说说作用。
【答案】12.D
13.C
14.牺牲奉献,忠诚担当;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
15.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这种方法可以情绪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的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要将意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综合起来理解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效果。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2.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说法错误,应该是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故答案为:D。
13.C.“深邃、迷离的意境”错,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意境并不迷离。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现了“红烛”这一意象的传统内涵,即牺牲奉献,忠诚担当。“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人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红烛代表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这是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
故答案为:牺牲奉献,忠诚担当;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第一处扬,“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第二处扬,“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人惊异于红烛的力量,这是扬。
第三处扬,“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诗人歌颂红烛的奉献精神,歌颂来之不易的光明是为扬。
第四处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歌颂了红烛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等精神,也是扬。
作用:抑扬的不断变化就是诗人情绪的变化,也是诗歌节奏的变化;这样的写法使得诗歌层次清晰,内容逐层递进,最好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诗人的情绪形成波澜和对比,比平铺直叙更让读者印象深刻。
故答案为: 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这种方法可以情绪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16.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的?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
17.为什么作者要一再重复“我来了”“那不是你”?
18.“噩梦”本来就够压心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噩梦挂着悬崖”?
19.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答案】16.用“噩梦”“噩梦悬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
17.形成鲜明对比。“我来了”显示出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作者是多么失望。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异常痛苦的心情。
18.更显示出“噩梦”的沉重和惊人,更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19.B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意象,最后分析通过意象写出了什么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再分析这样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作者这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6.由“我来了”可知,这是诗人满怀报国之情回到中国的“发现”;结合“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可知,诗人的发现是“噩梦”,是“噩梦挂着悬崖”。无论是“噩梦”,还是“噩梦挂着悬崖”,都给人恐怖之感,可见当时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军阀的混战之下哀鸿遍野的惨景,而这惨况在作者“噩梦”“噩梦悬挂着悬崖”这些意象之下鲜明地表现出来。
17.首先要找出“我来了”“那不是你”这些句子,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者一再重复的用意。诗中三处提到“我来了”,结合后面“这不是我的中华”可知,“我来了”是作者从国外归来;三处说“我来了”可以看出作者归国心情之急切。
作者反复强调“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哪里是你”“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可以看出,诗人本是怀着炽热的爱国情思回到祖国,然而当他踏上中国的土地的那一刹那,巨大的黑暗的窒息和满目的疮痍几乎将他击倒,所以他反复说“那不是你”,回国心情的急切和眼前所见后的失望形成反差,凸显出作者内心的痛苦。
18.“噩梦”是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以比喻的方式精炼概括了黑暗的现实,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失望;“悬崖”是高耸陡峭的山崖,意味着危险;而“噩梦悬挂着悬崖”将两种让人恐怖不安的事物进行叠加,则更使人感到“恐怖”和绝望。由此可以看出,眼前所见给诗人的打击之大,凸显出诗人面对国内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的悲痛欲绝。
19.B.“‘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错误,诗句中的“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故答案为: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注)神女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以东,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传说神女是一个忠贞于爱情的贫家渔女,盼夫未成化成石人。
2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女峰引得人们驻足瞻望,诗人选取了向神女峰挥舞花手帕的游客,将镜头对准他们。
B.“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
C.“江涛/高一声/低一声”指江水的澎湃,其实指的也是诗人内心的澎湃,引出了下文的反思。
D.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批判了约束女性的旧道德。
2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基本不着标点,形式自由,“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
B.“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中,对衣裙这个意象的描写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
C.“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一疑问发人深省,正表达了诗人对神女峰传说中蕴含的价值的批判。
D.“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中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既指长江两岸的植物,又象征着新时代女性新思想的觉醒。
22.请简要分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的情感。
23.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举出两例并分析这种组合的作用。
【答案】20.B
21.B
22.①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②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
23.①组合:众人对神女峰的狂热和诗人一个人的痛心反思,对远天的杳鹤的眺望和对春江月明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和在爱人肩头的一晚痛哭。②作用: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更能反映诗人的态度。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题,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同时要注意结合全诗来分析这两句蕴含的情感。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载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就诗歌中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举例,答题时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标出意象,然后分析哪些是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
20.B项,“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错误,诗人捂住眼睛是因为她在为神女所代表的被封建思想桎梏的女性伤心。故答案为:B。
21.B项,“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错误,此处的描写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心潮澎湃。故答案为:B。
22.句中的“与其……不如……”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分析这句表达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句表达的内容,然后分析出情感。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表达了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说明诗人认为做道德展览的载体流芳千古不如做有真情实感的人,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联系诗歌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23.如“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神女被当作异乎寻常的坚贞的化身来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眺望远天的杳鹤”,而必须失去她自己的独立人格,失去作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权利,即“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也就是错过世间真挚的爱情。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这两组意象的组合,对比鲜明,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鲜明的表达了诗人的态度。
三、综合表达
24.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在后面的横线上将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齐。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
__,即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
__,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
__。
【答案】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每一空格的填写需要仿照上句或下句对应位置的句式,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围绕“爱国”的话题,进行填写。
第一空,仿照下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若……上没有对家国的……”,再根据下文“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提示,结合上文“立德之源”,可以填写: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第二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爱国是一个人的……”,根据下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第三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即便面对……,也难有“……”的……”,根据上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故答案为: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句式一致,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5.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运用对联形式,不超过20字。
2020年11月16日到22日,第二届郭沫若文化周活动顺利举行。本届文化周活动主要采用“2+ 6+N”模式开展,2是1场开幕式、1场闭幕式,N是11个县(市、区)分别举办的沫若主题群众性文化活动。6则是包括1场论坛、1场讲座在内的6项相关活动。除却围绕郭沫若文学影响力开展的系列学术交流,还举办了“沫若文艺少年”推选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马边专场活动、以及“曲艺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活动。
近年来,乐山市先后举办了“郭沫若文艺奖”、“郭沫若诗歌奖”、“沫若诗会”等系列活动,创建郭沫若故居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成立沫若书院,打造沫若戏剧小镇,极大地提升了沫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自去年起举办的郭沫若文化周,更是让更多学界之外的人参与到学习、传承沫若文化精神当中来。
【答案】①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沫若文化②强化学术交流,弘扬沫若精神③推动文旅融合,打响沫若品牌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先写“第二届郭沫若文化周活动顺利举行”,再写活动采用的形式和具体活动内容,都与“郭沫若文化”有关。据此可以概括成“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沫若文化”。第二段写近年来乐山市举办的关于郭沫若的各种活动,以及创建郭沫若教育基地,成立沫若书院,打造沫若戏剧小镇等,作用是“极大地提升了沫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据此可以概括成“推动文旅融合,打响沫若品牌”。再写郭沫若文化周的价值是“让更多学界之外的人参与到学习、传承沫若文化精神当中来”,据此可以概括成“强化学术交流,弘扬沫若精神”。
故答案为:①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沫若文化②强化学术交流,弘扬沫若精神③推动文旅融合,打响沫若品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标题的要求是能够概括新闻主要事件,因此考生要先分析本次新闻的内容,然后注意“运用对联形式”来概括。
26.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成上
蒲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答案】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说明《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的获奖理由。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艺术手法、诗歌的书写布局等角度分析。“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表达内心的渴望;“饭菜的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精心选择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行,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诗句的摆放来看,错落有致,形成视觉美感。
故答案为: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点评】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认真分析诗歌,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艺术手法、诗歌的书写布局等角度分析其获奖理由,同时注意字数限制等。
27.《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fang
hao”,还是读“fang hao”?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
答:
【答案】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ang ha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ang ha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正是1919年9、10月间。1919年五四运动后,国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也深入人心。在文学领域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提倡白话文、新诗。可以说,时代促成了郭沫若写作此诗或这首诗应运而生。本题要求回答:标题中“放号”的读音究竟是读“fànɡ háo”,还是读“fànɡ hào”?其实,从时代的背景和作者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来看,肯定是“fànɡ hào”,即发出号角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具有战斗性、进取的精神。其实,从汉语的语音、语法的角度来看,“放”如果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所以还是理解为“号角”。从诗歌正文“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可以看出是积极昂扬的,是革命的号角。
故答案为:1、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ang ha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ang ha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1.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粗犷(kuàng) 踌躇(chú) 量体裁衣(liàng) 卷帙浩繁(zhì)
B.埋怨(mán) 载体(zài) 暴殄天物(tiǎn) 戛然而止(jiá)
C.锈蚀(shí) 应届(yìng) 恪守不渝(kè) 擢发难数(zhuó)
D.熨帖(yùn) 赐予(yǔ) 相形见绌(chù) 徇私枉法(xù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B.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C.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D.摊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沧生。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B.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C.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口》)
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
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
C.美感的流动性,更多的是作用于诗人和读者内心,而与表现对象自身的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
D.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人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
7.()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于是,“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8.“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中“绝望”一词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9.如何理解“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10.“丑恶”指什么?如何理解“造出个什么世界”?
11.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其中的一美。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说明: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感情,即既要拯救这个世界,又充满着困惑。
12.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C.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13.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B.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
C.这首诗歌不但深得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深得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
D.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14.诗中“红烛”这一意象既有传统内涵,又有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请予以分析。
15.写诗讲究抑扬结合。“扬”是褒扬,“抑”是贬抑。这首诗多处扬抑结合: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请找出两处以上的扬,说说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16.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的?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
17.为什么作者要一再重复“我来了”“那不是你”?
18.“噩梦”本来就够压心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噩梦挂着悬崖”?
19.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注)神女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以东,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传说神女是一个忠贞于爱情的贫家渔女,盼夫未成化成石人。
2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女峰引得人们驻足瞻望,诗人选取了向神女峰挥舞花手帕的游客,将镜头对准他们。
B.“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
C.“江涛/高一声/低一声”指江水的澎湃,其实指的也是诗人内心的澎湃,引出了下文的反思。
D.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批判了约束女性的旧道德。
2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基本不着标点,形式自由,“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
B.“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中,对衣裙这个意象的描写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
C.“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一疑问发人深省,正表达了诗人对神女峰传说中蕴含的价值的批判。
D.“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中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既指长江两岸的植物,又象征着新时代女性新思想的觉醒。
22.请简要分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的情感。
23.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举出两例并分析这种组合的作用。
三、综合表达
24.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在后面的横线上将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齐。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
__,即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
__,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
__。
25.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运用对联形式,不超过20字。
2020年11月16日到22日,第二届郭沫若文化周活动顺利举行。本届文化周活动主要采用“2+ 6+N”模式开展,2是1场开幕式、1场闭幕式,N是11个县(市、区)分别举办的沫若主题群众性文化活动。6则是包括1场论坛、1场讲座在内的6项相关活动。除却围绕郭沫若文学影响力开展的系列学术交流,还举办了“沫若文艺少年”推选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马边专场活动、以及“曲艺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活动。
近年来,乐山市先后举办了“郭沫若文艺奖”、“郭沫若诗歌奖”、“沫若诗会”等系列活动,创建郭沫若故居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成立沫若书院,打造沫若戏剧小镇,极大地提升了沫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自去年起举办的郭沫若文化周,更是让更多学界之外的人参与到学习、传承沫若文化精神当中来。
26.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
你还在我身旁
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成上
蒲公英的种子成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27.《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fang
hao”,还是读“fang hao”?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
答: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粗犷( guǎng ) ; C. 应届( yīng) ;D.熨帖(yù)。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A熔成——溶成; B洒——撒; D 沧生——苍生。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答案】C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
【解析】【分析】C.“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错误。《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抒情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与《红烛》的激越直接的抒情方式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4.【答案】D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改为“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小得可怜的”都修饰“蜘蛛”,之间不停顿。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节奏的能力。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5.【答案】D
【知识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树弯曲的形状,又写出了树的沧桑和坚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6.【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成分残缺,“似乎”前加“他”。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7.【答案】A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
A “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错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芳草就是青草。诗词中以芳草喻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天涯何处无芳草"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答案】8.含义:无可救药,没有出路,对社会不抱希望。作用: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9.快点烂掉吧,加速死水的灭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10.封建军阀;指不会造出个好社会。
11.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鲜艳照人的,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 考查现代诗歌的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分析诗歌意象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要将意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综合起来理解分析。
8.“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用: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腐败的中国)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故答案为: 含义:无可救药,没有出路,对社会不抱希望。作用: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9.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情感在,是作者的激愤之话,表达作者对死水的厌恶,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故答案为: 快点烂掉吧,加速死水的灭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10.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所以说“丑恶”指"封建军代""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言外之意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是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面对这样一个可以想见的黑白颠到,是非不辨,正义缺失,希望全无的社会,你能指望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来吗
故答案为: 封建军阀;指不会造出个好社会。
11.全诗共5节20行每行9个字每节4行并且每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 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既有外在的“建筑美”又有内在的“音乐美”。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色彩斑斓 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诗人特别选取那些容易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故答案为: 音乐美: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整齐,各节大体押韵,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全诗节奏鲜明、和谐,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鲜艳照人的,从而显示出油画般的绘画美。建筑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十分整齐。
【答案】12.D
13.C
14.牺牲奉献,忠诚担当;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
15.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这种方法可以情绪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的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要将意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综合起来理解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效果。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12.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说法错误,应该是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故答案为:D。
13.C.“深邃、迷离的意境”错,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意境并不迷离。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现了“红烛”这一意象的传统内涵,即牺牲奉献,忠诚担当。“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人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红烛代表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这是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
故答案为:牺牲奉献,忠诚担当;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手法的能力。
第一处扬,“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第二处扬,“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人惊异于红烛的力量,这是扬。
第三处扬,“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诗人歌颂红烛的奉献精神,歌颂来之不易的光明是为扬。
第四处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歌颂了红烛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等精神,也是扬。
作用:抑扬的不断变化就是诗人情绪的变化,也是诗歌节奏的变化;这样的写法使得诗歌层次清晰,内容逐层递进,最好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诗人的情绪形成波澜和对比,比平铺直叙更让读者印象深刻。
故答案为: 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这种方法可以情绪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案】16.用“噩梦”“噩梦悬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
17.形成鲜明对比。“我来了”显示出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作者是多么失望。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异常痛苦的心情。
18.更显示出“噩梦”的沉重和惊人,更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19.B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诗歌,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意象,最后分析通过意象写出了什么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再分析这样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作者这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6.由“我来了”可知,这是诗人满怀报国之情回到中国的“发现”;结合“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可知,诗人的发现是“噩梦”,是“噩梦挂着悬崖”。无论是“噩梦”,还是“噩梦挂着悬崖”,都给人恐怖之感,可见当时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军阀的混战之下哀鸿遍野的惨景,而这惨况在作者“噩梦”“噩梦悬挂着悬崖”这些意象之下鲜明地表现出来。
17.首先要找出“我来了”“那不是你”这些句子,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者一再重复的用意。诗中三处提到“我来了”,结合后面“这不是我的中华”可知,“我来了”是作者从国外归来;三处说“我来了”可以看出作者归国心情之急切。
作者反复强调“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哪里是你”“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可以看出,诗人本是怀着炽热的爱国情思回到祖国,然而当他踏上中国的土地的那一刹那,巨大的黑暗的窒息和满目的疮痍几乎将他击倒,所以他反复说“那不是你”,回国心情的急切和眼前所见后的失望形成反差,凸显出作者内心的痛苦。
18.“噩梦”是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以比喻的方式精炼概括了黑暗的现实,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失望;“悬崖”是高耸陡峭的山崖,意味着危险;而“噩梦悬挂着悬崖”将两种让人恐怖不安的事物进行叠加,则更使人感到“恐怖”和绝望。由此可以看出,眼前所见给诗人的打击之大,凸显出诗人面对国内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的悲痛欲绝。
19.B.“‘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错误,诗句中的“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故答案为:B。
【答案】20.B
21.B
22.①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②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
23.①组合:众人对神女峰的狂热和诗人一个人的痛心反思,对远天的杳鹤的眺望和对春江月明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和在爱人肩头的一晚痛哭。②作用: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更能反映诗人的态度。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诗歌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题,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同时要注意结合全诗来分析这两句蕴含的情感。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载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就诗歌中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举例,答题时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标出意象,然后分析哪些是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
20.B项,“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错误,诗人捂住眼睛是因为她在为神女所代表的被封建思想桎梏的女性伤心。故答案为:B。
21.B项,“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错误,此处的描写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心潮澎湃。故答案为:B。
22.句中的“与其……不如……”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分析这句表达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句表达的内容,然后分析出情感。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表达了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说明诗人认为做道德展览的载体流芳千古不如做有真情实感的人,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联系诗歌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23.如“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神女被当作异乎寻常的坚贞的化身来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眺望远天的杳鹤”,而必须失去她自己的独立人格,失去作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权利,即“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也就是错过世间真挚的爱情。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这两组意象的组合,对比鲜明,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鲜明的表达了诗人的态度。
24.【答案】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每一空格的填写需要仿照上句或下句对应位置的句式,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围绕“爱国”的话题,进行填写。
第一空,仿照下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若……上没有对家国的……”,再根据下文“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提示,结合上文“立德之源”,可以填写: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第二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爱国是一个人的……”,根据下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第三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即便面对……,也难有“……”的……”,根据上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故答案为: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句式一致,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5.【答案】①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沫若文化②强化学术交流,弘扬沫若精神③推动文旅融合,打响沫若品牌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先写“第二届郭沫若文化周活动顺利举行”,再写活动采用的形式和具体活动内容,都与“郭沫若文化”有关。据此可以概括成“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沫若文化”。第二段写近年来乐山市举办的关于郭沫若的各种活动,以及创建郭沫若教育基地,成立沫若书院,打造沫若戏剧小镇等,作用是“极大地提升了沫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据此可以概括成“推动文旅融合,打响沫若品牌”。再写郭沫若文化周的价值是“让更多学界之外的人参与到学习、传承沫若文化精神当中来”,据此可以概括成“强化学术交流,弘扬沫若精神”。
故答案为:①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沫若文化②强化学术交流,弘扬沫若精神③推动文旅融合,打响沫若品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标题的要求是能够概括新闻主要事件,因此考生要先分析本次新闻的内容,然后注意“运用对联形式”来概括。
26.【答案】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说明《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的获奖理由。可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艺术手法、诗歌的书写布局等角度分析。“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表达内心的渴望;“饭菜的香”“卷子签好名字”“帮我把书包背上”,精心选择日常生活中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亲切感人;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独成行,与上文的层层铺垫形成呼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诗句的摆放来看,错落有致,形成视觉美感。
故答案为: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点评】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认真分析诗歌,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内容、艺术手法、诗歌的书写布局等角度分析其获奖理由,同时注意字数限制等。
27.【答案】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ang ha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ang ha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正是1919年9、10月间。1919年五四运动后,国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也深入人心。在文学领域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提倡白话文、新诗。可以说,时代促成了郭沫若写作此诗或这首诗应运而生。本题要求回答:标题中“放号”的读音究竟是读“fànɡ háo”,还是读“fànɡ hào”?其实,从时代的背景和作者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来看,肯定是“fànɡ hào”,即发出号角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具有战斗性、进取的精神。其实,从汉语的语音、语法的角度来看,“放”如果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所以还是理解为“号角”。从诗歌正文“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可以看出是积极昂扬的,是革命的号角。
故答案为:1、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ang ha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读“fang hao”。从语法层面来看,“放”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